清扫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501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清扫器具,其由前端部带有头部的柄和被安装于该头部上的清扫布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头部上配设有穗状物,同时,是让穗状物露出地在该头部上安装上述清扫布的。(*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可以简单地进行擦拭清扫的清扫布以及使用该清扫布的清扫器具
技术介绍
近年来,人们期望作为室内清扫用的清扫器具,能有一种比吸尘器安静且可简便进行清扫,并且是利用象抹布那样地可以不用水就能使用的干式片状清扫布的清扫器具。使用上述清扫布的清扫器具由前部带有平板状头部的柄和片状清扫布构成,可以以包裹该头部下面这样的形式安装清扫布,并在该头部的上面固定清扫布的边缘。但是,上述清扫器具有以下不足,即因为在平板状头部上面固定清扫部边缘,利用在头部下面的清扫布按压在清扫对象上,所以,不能毫无遗漏地使用整个清扫布。还有,上述清扫器具虽然适合于擦扫象地板之类的对象,但却不适合对狭窄场所或带有凸凹部位的物体等进行擦拭扫除。另外,由于上述清扫器具是按照基本上利用头部平整部分进行清扫来设计的,所以,尽管能很干净地清扫如地板之类的平坦场所。但对留在拉门的门框、塌塌米的格眼等中的垃圾却无法全部予以清除。另外,由于上述清扫器具是通过清扫布的纤维缠住粉尘来达到捕集粉尘的目的的,所以,一旦遇到象面包、点心等食物的食屑等颗料较粗大的物体时,其纤维的缠住功能下降,从而存在不能充分捕集这些垃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旦装上就可以全部使用并且可以轻便地擦拭扫除狭窄的场所,带有凸凹的物体等的清扫布以及使用该清扫布的清扫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不但可以扫除平坦的场所,而且也能干净地扫除留在凹凸部的垃圾的清扫器具。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不但可以捕集粉尘之类的细小垃圾,而且也能准确地捕集面包,点心等食物的食屑等颗粒较粗大的垃圾的清扫布以及使用该清扫布的清扫器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清扫布,把无纺织布形成为筒状,在其未开口的周面部带有由1~50mm非粘合部构成的折翼。本专利技术的清扫器具,由所述的清扫布和带有安装该清扫布的头部的柄构成,所述任一清扫布都是安装在该头部上的。本专利技术的清扫器具,由所述的清扫布和带有安装该清扫布的头部的柄构成,该清扫布由其闭塞装置安装固定在该头部上。按照所述的专利技术,由本专利技术而成的清扫布以及清扫器具,一旦装配好便可完整地使用,并且可以舒适地进行狭窄场所、带有凸凹的物体以及易损物体的清扫。另外,按照本专利技术,不但平坦的场所,即使是滞留在凹凸部中的垃圾也能干净地予以清除。还有,按照本专利技术,不但象粉尘之类的细小垃圾可以捕集,就是象面包、点心等食物的食屑等较粗大产垃圾也能的准确地被捕集掉。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有关本专利技术的清扫布第1实施例的斜视图。图2所示是第1实施例清扫布的使用状态的斜视图。图3所示是使用了第1实施例清扫布的本专利技术清扫器具第1实施例的斜视图。图4所示是将第1实施例清扫器具的柄以及头部分解后状态的斜视图。图5所示是有关本专利技术的清扫布第2实施例的斜视图。图6所示是第2实施例清扫布使用状态的斜视图。图7所示是使用第2实施例清扫布的本专利技术清扫器具第2实施例的斜视图。图8所示是使用了图1及图2所示第1实施例清扫布的本专利技术之清扫器具第3实施例的斜视图。图9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清扫布第3实施例的斜视图。图10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清扫器具之第4实施例的斜视图。图11所示是第4实施例的清扫器具处于上下反转状态的斜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清扫器具第5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3是第5实施例清扫器具的底面图。图14是第5实施例清扫器具的侧面图。图15所示是将第5实施例清扫器具的了柄及头部分解后状态的斜视图。图16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清扫器具的第6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7是第6实施例清扫器具的底面图。图18是第6实施例清扫器具的侧面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的清扫器具第7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0是第7实施例清扫器具的底面图。图21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清扫器具第8实施例从头部的底面观察的斜视图。图22所示是使第8实施例清扫器具为上下反转状态的斜视图。图23是在同实施例清扫器具的头部上安装清扫布,并且使其清扫面朝向上方状态的主要部位断面图。图24是第8实施例清扫器具使用的清扫布的平面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清扫器具第9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6是第9实施例清扫器具的底面图。图27是在将第9实施例清扫器具的柄及头部分解后状态的斜视图。图28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清扫布第10实施例的斜视图。图29是第10实施例清扫布的平面图。图30所示是使用第10实施例清扫布的本专利技术清扫器具之第10实施例的平面图。图31是第10实施例清扫器具的底面图。图32是第10实施例清扫器具的主要部位的侧断面图。图33是本专利技术清扫器具的第11实施例的平面图。图34是第11实施例清扫器具的底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说明关于权利要求1-7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本专利技术之清扫布是由无纺织布形成的筒状的清扫布,是在其周边或开口部位周边带有折翼的清扫布。上述无纺织布优选使用由吸尘性好且耐摩损性能优越的纤维材料构成的无纺织布。具有这些性质的理想的无纺织布有如纺制束带(スパンレ-ス)无纺织布;拉线点(スパンボンド)连结无纺织布;空吸无纺织布;点粘合无纺织布;热熔吹制无纺织布等等。在将无纺织布形成筒状时,既可以由一块无纺织布形成,也可以由二块以上无纺织布形成。另外,也可以通过把无纺织布形成筒状而使所形成的二个开口部位具有不同的大小。上述折翼利用形成筒状的无纺织布的端部,或是把该端部剪成固定的形状,或是叠入形成。例如,在把折翼设置在周边时,如下文所述那样,在粘合无纺织布设置粘合部位的同时,在其外侧设置非粘合部位,并把该非粘合部当作折翼。而在把折翼设置在开口部周围时,把位于该开口部周围的无纺织布的端部或剪成固定的形状,或叠入形成。此外,上述折翼也可以如下文所述的那样,通过在无纺织布上配设穗状物而形成折翼。粘合无纺织布而成的上述粘合部位,除用各种密封法外,也可以采用缝合形成粘合部位。在利用密封法设置粘合部位时,其粘合宽度设置成20mm-0.1mm,优选是10mm-1mm,以便能获得所期望的强度。密封方法可以采用超声波密封法。用上述密封法形成粘合部位时所使用的密封模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作为理想的密封模式,推荐使用如面接触,带状接触,点状接触等密封模式。此外,在利用缝合设置粘合部位时,优选采用使用缝纫机等常用的缝合方法。另外,设置在粘合部位外侧的非粘合部位的宽度,在由上述密封法设置粘合部位时,一般离无纺织布的外边缘1mm-50mm,优选是5mm-30mm。如果宽度窄于上述1mm,则该密封的粘合部位易擦伤清扫对象物,且该非粘合部位的吸尘效果几乎全部丧失。而宽度超过上述50mm时,将因非粘合部位失去坚挺而使清扫变难。在利用上述缝合方法设置上述粘合部位时,一般离无纺织布外边缘1mm-50mm,优选是5mm-30mm。如果宽度窄于1mm,除了缝合线易于绽线外,该非粘合部位的吸尘效果也将消失。而当宽度超过50mm时,则因非粘合部失去坚挺而使清扫变难。上述非粘合部位优选对应粘合部位设置在其外侧。此外,虽然非粘合部位相对粘合部位进行设置较为理想,但也可以设置在粘合部位外侧的某一部位上。该非粘合部位的外边缘的形状虽然没有特殊的限制,但如果做成剪切为连绵的山状(锯齿状)的形状将能使之更有效地粘附尘埃等。对上述穗状物的形态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推荐把尼纶,丙烯,聚脂,棉,毛等的线束,或者纺织布,无纺织布,薄叶纸等的薄片剪切成短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阳一阿部启二堤泰树青木幸子世代文彦
申请(专利权)人:花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