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式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500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旋风式吸尘器,即使细小的尘埃或比较轻的尘埃与涡流一起上升,也能够抑制向集尘容器外部的尘埃的流出。若驱动送风机(4),则含有从吸入口(8)吸入的尘埃的气流,经通风路(10)到达集尘容器(15)内,在集尘容器(15)内通过涡流发生部件(18)形成涡流。接着,在集尘容器(15)内分离尘埃而上升的气流超过涡流发生部件(18)的裙部(25)被导向,通过从第二通风口(22)到达吸气孔(12)进行集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旋风式集尘装置的吸引吸尘器,特别是涉及其集尘装置的构造。
技术介绍
作为原有的此种旋风式吸尘器,例如特开2000-135183号公报等所记载的装置已被公知。它具有具备电动送风机(送风机)的吸尘器主体部(吸尘器主体)、和在前端具有地板用吸入具(吸入口)的前端管(吸引管),在由前述地板用吸入具及前端管上形成的通风路(第一通风路),和由连结管及软管部形成的通风路(第二通风路)之间,安装有旋风分离式集尘装置。而且,若驱动电动送风机发生气流,从地板用吸入具的每一气流吸入尘埃,则沿构成旋风分离式集尘装置的圆筒集尘部(集尘容器)的内面发生涡流。此涡流在向圆筒集尘部的底板侧下降的同时,涡流中的尘埃通过离心力沿圆筒集尘部的内面一边回旋一边下降,通过由下降的涡流所产生的离心力及向下的力,而滞留在圆筒集尘部的下部。这样一来除去尘埃的涡流从圆筒集尘部的底板附近的中央转为上升,从在后端管的端部形成的吸引口(通风口)流出到旋风分离式集尘装置的外部。但是,在这些旋风式吸尘器中,实际上细小的尘埃或比较轻的尘埃等是与涡流一起上升的,由于后端管的吸引口与圆筒集尘部的底板相面对,因此有着从吸引口向旋风分离式集尘装置的外部流出的可能。另外,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们知道用过滤器等的形成小孔的部件将吸引口覆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尘埃、特别是绵埃等堵塞过滤器,存在由于电气送风机使吸引效率降低的可能。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以上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细小的尘埃或比较轻的尘埃与涡流一起上升,流出集尘容器外部的可能性也很小,另外,吸引效率降低的可能性小的旋风式吸尘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的旋风式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吸引管、集尘容器安装部、集尘容器、第一通风路、第二通风路,该吸尘器主体设有送风机,该吸引管在前端具有吸入部,该集尘容器安装部设置于前述吸尘器主体及/或吸引管上,该集尘容器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在上述集尘容器安装部上,大致呈有底筒状,该第一通风路形成于从前述吸入部到集尘容器安装部之间,形成为可与前述集尘容器连通,该第二通风路形成于从前述集尘容器安装部到送风机之间,形成为可与前述集尘容器连通,其中,在前述集尘容器内,将发生涡气流的涡流发生部件设置于集尘容器的开口部的同时,此涡流发生部件具有基部和裙部,该基部为具有通风口的短筒状或截头短锥状,该裙部形成在此基部的下部周缘上。本专利技术的旋风式吸尘器,通过上述的构成,若驱动送风机,则含有从吸入部吸入的尘埃的气流,经第一通风路到达集尘容器内,在集尘容器内由于涡流发生部件的导风部而形成涡流,在集尘容器内分离比较重的尘埃上升,超过裙部从通风口送至送风机。这时,乘着气流上升的比较轻的尘埃被限制移动到通风口。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旋风式吸尘器的正视图。图2是上述的侧视图。图3是上述的要部的剖视图。图4是上述的要部的扩大剖视图。图5是上述的涡流发生部件的俯视图。图6是上述的涡流发生部件的后视图。图7是上述的涡流发生部件的正视图。图8是上述的涡流发生部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根据图1至图8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图1至图4的姿势为基准,规定前后及上下。在图1至图4中,1是吸尘器主体。在此吸尘器主体1内的下方,设置有电动机2和安装于此电动机2的旋转轴上的风扇3,由这些电动机2及风扇3构成送风机4。另外,在前述吸尘器主体1内的上方,设置有蓄电池5。再有,在前述吸尘器主体1的背面侧,在内部设置吸引管6的突出部7被一体地设置。在前述吸引管6的下端,在可自由拆卸地安装设有吸入口8A的吸入部8的同时,吸引管6的上端通过形成于前述突出部7的正面侧的上部连通孔9而开口,形成从这些吸入口8A经吸引管6至连通孔9的作为第一通风路的通风路10。另外,在前述突出部7的下部,形成系合部11。再有,在前述吸尘器主体1的下部,形成作为第二通风路的吸气孔12,在此吸气孔12的周围,设置有形成为短圆筒状的导向部13。而且,在前述吸尘器主体1的下部及突出部7的正面侧,形成集尘容器安装部14,在此集尘容器安装部14上可自由拆卸地安装着略呈有底筒状的集尘容器15。另外,前述导向部13由橡胶等形成,与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的内面抵接,在保持集尘容器15的同时,密封该开口部16与吸尘器主体1之间的间隙。在前述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附近的侧面,形成与前述连通孔9连通的连通孔17。另外,在前述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安装有涡流发生部件18。此涡流发生部件18由法兰部19A、基部19、导风部20、倾斜导向部20B、第一通风口21、第二通风口22、过滤器23,24、及裙部25构成,该法兰部19A载置在形成于前述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的内周面上的多个肋16A上,该基部19一体地形成在此法兰部19A上呈大致截头短圆锥状,该导风部20形成在此基部19的侧面,该倾斜导向部20B在前述法兰部19A和前述导风部20的底部20A之间连续设置,该第一通风口21形成在前述基部19的下端,该第二通风口22设置在前述基部19的侧面,该过滤器23、24分别设置在这些第一及第二通风口21、22上,该裙部25设置在前述第一通风口21的外周上大致呈圆筒状。而且,前述涡流发生部件18,其导风部20在面临前述连通孔17的状态下,相对于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安装。另外,在前述涡流发生部件18的上部,设置了设有袋状的过滤器26的过滤器部件27。此过滤器部件27的框28由软质树脂形成,相对于前述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可紧密连接地构成。另外,在前述集尘容器15的下部安装有挂钩29,将前述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嵌入前述导向部13,使前述挂钩29系合于前述系合部11,集尘容器15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在集尘容器安装部14上。另外,30是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可自由拆卸的把持部。下面,就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在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上安装涡流发生部件18的同时,从此涡流发生部件18的上方安装过滤器部件27。通过将此过滤器部件27安装于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上,前述涡流发生部件18被推压到集尘容器15,保持稳定。接着,将安装有这些涡流发生部件18及过滤器部件27的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从下方嵌入前述导向部13的同时,通过使设置于前述集尘容器15的底部的挂钩29,从正面侧系合在设置于突出部7的正面侧的系合部11上,集尘容器15相对于集尘容器安装部14被固定。若驱动前述送风机4,则集尘容器15内的空气从形成在前述涡流发生部件18上的第一及第二通风口21、22经过滤器部件27、吸气口12到达送风机4。于是,含有尘埃的空气从前述吸入口8A被吸引,经通风路10,从连通孔17到达集尘容器15。另外,因为前述过滤器部件27的框28由软质树脂构成,与集尘容器15的开口部16无间隙地紧密连接,所以空气不会从开口部16和过滤器部件27之间流入集尘容器15内。从连通孔17进入到集尘容器15内的空气被导入在涡流发生部件18的基部19的侧面上形成的导风部20,沿集尘容器15的内周面形成涡流。此涡流绕集尘容器15内1周时,由于前述倾斜导向部20B而被导入下方,据此,涡流呈螺旋状下降。这时,含在此涡流中的尘埃,因离心力而被推压至集尘容器15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风式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吸引管、集尘容器安装部、集尘容器、第一通风路、第二通风路,该吸尘器主体设有送风机,该吸引管在前端具有吸入部,该集尘容器安装部设置于前述吸尘器主体及/或吸引管上,该集尘容器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在上述集尘容器安装部上,大致呈有底筒状,该第一通风路形成于从前述吸入部到集尘容器安装部之间,形成为可与前述集尘容器连通,该第二通风路形成于从前述集尘容器安装部到送风机之间,形成为可与前述集尘容器连通,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集尘容器内,将发生涡气流的涡流发生部件设置于集尘容器的开口部的同时,此涡流发生部件具有基部和裙部,该基部为具有通风口的短筒状或截头短锥状,该裙部形成在此基部的下部周缘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峰幸山田岳谷口修一小川利明
申请(专利权)人: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