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的壳体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7802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充电装置的壳体结构,其包括: 一本体,其具有一充电槽,以容置一电子装置; 一连结组件,其一端与该本体相连接;以及 一上盖,其与该连结组件的另一端相连接,且切换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 当该电子装置置放于该充电槽充电时,该上盖可切换至该第一位置以支撑该电子装置,当该电子装置不充电时,该上盖可切换至该第二位置以覆盖该充电槽。(*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的壳体结构,尤指一种应用于移动电话或信息产品的充电装置壳体结构。为了使移动电话13可较稳固地放置于充电装置的充电槽12内,其本体11于靠近充电槽12部分的厚度必须比其它部分的厚度厚一些,如此方可避免移动电话13于充电过程中因重量不均而倾倒。然而,如此的设计会使充电装置的整体厚度无法进一步降低,且整个充电装置的体积也相对地无法缩小,特别是对于需经常出远差或必须时常随身携带充电装置的使用者而言更是不方便。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充电装置并没有任何防尘设计,充电装置的充电槽12始终保持开口状态,当充电装置不充电时,空气中的灰尘或污泥甚至是小昆虫都很有可能会飞入充电槽12中。当充电装置闲置一段时间不使用后,充电槽12内的导接端(未图标)就可能会因沉积太多的灰尘或微粒或形成锈蚀而使充电装置无法使用,或产生导电不良的现象,如此将使充电装置的充电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了可以减小充电装置的体积以及增加充电装置的充电效果与使用寿命,如何发展出体积小且可避免移动电话倾倒与具有防尘功能的充电装置,实为符合现代需求的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的壳体结构,以改善现有充电装置因体积大而无法随身携带,以及无法防尘的缺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的壳体结构,其包括一本体,其具有一充电槽,以容置一电子装置;一连结组件,其一端与该本体相连接;以及一上盖,其与该连结组件的另一端相连接,且切换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间。当该电子装置置放于该充电槽充电时,该上盖可切换至该第一位置以支撑该电子装置,当该电子装置不充电时,该上盖可切换至该第二位置以覆盖该充电槽。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电子装置为一移动电话。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电子装置为一可重复充电的电池。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电子装置为一数字录音笔。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电子装置为一个人数字助理(PDA)。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当该上盖切换至该第一位置时,该上盖与该本体具有一特定角度,以使该上盖可以支撑该电子装置。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连结组件包括一凸轴以及一穿孔。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凸轴与该本体相连接或一体成型于该本体,而该穿孔形成于该上盖上且与该凸轴相连结。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充电装置还包括有一卡固组件,使该上盖与该本体相卡合定位。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卡固组件包括一凸点与一凹孔。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凸点设置于该上盖的内表面,而该凹孔对应该凸点而设置于该本体的外表面上。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连结组件包括有一第一沟槽与一第一凸块,其中该第一沟槽设于本体的外侧表面,而该第一凸块对应该第一沟槽而设置于上盖的内侧且于第一沟槽内滑动。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第一沟槽的底端具有一弯折部。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本体的左右侧面分别包括一延伸侧壁。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连结组件包括一第二沟槽与一第二凸块,其中该第二沟槽装设于该延伸侧壁的内侧表面,且该第二凸块相对该第二沟槽而装设于该上盖的侧边,且可滑动地容置于该第二沟槽内。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第二沟槽具有一定位点,用以定位该第二凸块。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本体具有数个充电槽。根据本技术的构想,其中该上盖包括一第一上盖部分与一第二上盖部分。本技术可通过下列附图标记与实施例说明,得以更清楚的了解。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1本体 12充电槽13移动电话 21本体211充电槽 22连结组件221凸轴222穿孔23上盖 24移动电话31本体 32连结组件33上盖 34卡固组件341凸点342凹孔41本体 411充电槽42连结组件 421第一沟槽4211弯折部 422第一凸块 43上盖 51本体511延伸侧壁512充电槽52连结组件 521第二沟槽5211定位点 522第二凸块53上盖 531第一上盖部分532第二上盖部分请参阅图2a,其为本技术充电装置壳体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本技术的充电装置壳体结构包括一本体21、一连结组件22以及一上盖23。其中,该本体21具有一充电槽211,可用以容置一移动电话24以利于充电过程的进行,而该连结组件22包括一凸轴221与一穿孔222。该凸轴221与本体21相连接或一体成型于本体21,而穿孔222形成于上盖23上,可与凸轴221相连结。通过连结组件22的作用,当移动电话24欲置放于充电装置的充电槽211上充电时,上盖23可被切换至如图2a所示的第一位置,使上盖23与本体21间呈一特定角度,如此便可支撑移动电话24,且可防止移动电话24倾倒。请参阅图2b,其为本技术充电装置壳体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当移动电话24不充电或需收藏与携带时,上盖23可通过连结组件22的作用而被切换至如图2b所示的第二位置,并且完全地覆盖充电装置的充电槽211。此时,由于上盖23可完全地覆盖充电装置的充电槽211,因此灰尘、微粒或小昆虫便不会飞入充电装置的充电槽211中,如此便可改善传统充电装置的缺点。请参阅图3,其为本技术的充电装置壳体结构的卡固定位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充电装置壳体结构除包括一本体31、一连结组件32以及一上盖33外,还包括一卡固组件34。该卡固组件34包括一凸点341以及一凹孔342,其中凸点341设置于上盖33的内表面,而凹孔342对应凸点341而设置于本体31的外表面上。当上盖33被切换至如图2b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凹孔342便会容置凸点341,且使得上盖33得以完全卡固定位。请参阅图4a-b,其为本技术充电装置壳体结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充电装置壳体结构包括一本体41、一上盖43与一连结组件42,其中上盖43可分离地与本体41相连结。连结组件42包括有一第一沟槽421与一第一凸块422,其中该第一沟槽421设于本体41的外侧表面,而该第一凸块422对应该第一沟槽421而设置于上盖43的内侧且可于第一沟槽421内滑动。当充电装置不需使用时,上盖43可通过第一凸块422滑动于第一沟槽421内而停置于如图2b所示的第二位置,以覆盖本体41上的充电槽411。从而可避免灰尘或微粒沉积于充电槽411内。此外,第一沟槽421的底端还具有一弯折部4211,当充电装置需要使用时,如图4b所示,便可将上盖43切换至如图2a所示的第一位置,此时第一凸块422将定位于第一沟槽421底端的弯折部4211内,从而可支撑移动电话于充电槽内。再请参阅图5a,其为本技术充电装置壳体结构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a所示,本技术的充电装置壳体结构包括一本体51、一连结组件52以及一上盖53。其中,本体51的左右侧面分别具有一延伸侧壁511,且连结组件52包括有一第二沟槽521与一第二凸块522。该第二沟槽装设于延伸侧壁511的内侧表面,且该第二凸块522相对第二沟槽521而装设于上盖53的侧边,且可滑动地容置于第二沟槽521内。此外,该上盖53可弯折为一第一上盖部分531以及一第二上盖部分532,以使当电子装置欲充电时,只要推动该第二上盖部分532即可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呈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