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体高分子作为电解质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组。
技术介绍
图6是用于对在日本公开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组的公知例(特开平1-140562)之一进行说明的垂直方向的剖面图。该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组是在上下方向机械地叠层多个单位电池主构件7,并对各个单位电池主构件7进行串联形成的。各单位电池主构件7具有膜电极集合体3以及隔离板5。膜电极集合体3在固体高分子膜1相对的板面(plate face)上分别配置燃料电极2a和氧化剂电极2b。在膜电极集合体3中,形成几个贯通孔,用于在固体高分子膜1左右的上下方向的周边部分形成多个歧管(manifold)。隔离板5兼有燃料侧集电体以及氧化剂氧化剂侧集电体,且分别形成了各个燃料气体通路9a以及氧化剂气体通路9b。电极2a、2b在高分子膜1的周边部接近,而且,在与隔离板5的周边部之间配置有填充料6。高分子膜1具有防止供给电极2a、2b的反应气体混合的作用,所以其面积比通常的电极的面积大。叠层了多个单位电池主构件7的组件,分别配置了:在其上下两端部的电流取出板31,绝缘板32,紧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组,由同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电串联的多个单位电池主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单位电池主构件,具有:膜电极集合体(23),具备固体高分子膜(1)、以及上述固体高分子膜(1)相对的板面上分别配置的燃料电极 (2a)和氧化剂电极(1b);隔离板(5A),具备用于提供燃料气体的多个燃料气体通路(11)和用于提供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通路(19),该多个燃料气体通路(11)在除了设置在上述并列设置方向的终端部上的部分以外的、上述燃料电极(2 a)相接的板面上分别在垂直方向基本形成直线状,该氧化剂气体通路(19)形成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组,由同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电串联的多个单位电池主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单位电池主构件,具有:膜电极集合体(23),具备固体高分子膜(1)、以及上述固体高分子膜(1)相对的板面上分别配置的燃料电极(2a)和氧化剂电极(1b);隔离板(5A),具备用于提供燃料气体的多个燃料气体通路(11)和用于提供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通路(19),该多个燃料气体通路(11)在除了设置在上述并列设置方向的终端部上的部分以外的、上述燃料电极(2a)相接的板面上分别在垂直方向基本形成直线状,该氧化剂气体通路(19)形成在与上述预定的膜电极集合体(23)不同的邻接的膜电极集合体(23)的氧化剂电极(1b)相接的板面上;供水构件,具备水歧管(17)、供水通路(18)和通孔(14),该水歧管(17)用于向上述各燃料气体通路(11)提供水而通过潜热方式冷却上述单位电池主构件,贯通上述隔离板(5A)配置在垂直方向上,该供水通路(18)在上述氧化剂气体通路(19)的形成面上,位于上述水歧管(17)的垂直方向最下部的上方,而且在水平方向上连续形成,该通孔(14)在上述供水通路(18)内形成多个,以便连通上述供水通路(18)和上述各燃料气体通路(11)。2.一种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组,由同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电串联的多个单位电池主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单位电池主构件,具有:膜电极集合体(23),具备固体高分子膜(1)、以及上述固体高分子膜(1)相对的板面上分别配置的燃料电极(2a)和氧化剂电极(1b);隔离板(5A),具备用于提供燃料气体的多个燃料气体通路(11)-->和用于提供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通路(19),该多个燃料气体通路(11)在除了设置在上述并列设置方向的终端部上的部分以外的、上述燃料电极(2a)相接的板面上分别在垂直方向基本形成直线状,该氧化剂气体通路(19)形成在上述燃料气体通路(11)与上述预定的膜电极集合体(23)不同的邻接的膜电极集合体(23)的氧化剂电极(1b)相接的板面上;供水构件,具备水歧管(17)、第1供水通路(18a)、通孔(14)和多个第2供水通路(24),该水歧管(17)用于向上述各燃料气体通路(11)提供水而通过潜热方式冷却上述单位电池主构件,贯通上述隔离板(5A)配置在垂直方向上,该第1供水通路(18a)在上述氧化剂气体通路(19)的形成面上,位于上述水歧管(17)的垂直方向最下部的上方,而且在水平方向上连续形成,该通孔(14)与上述第1供水通路(18a)存在预定间隔形成多个,以便与上述燃料气体通路(11)连通,该多个第2供水通路(24)在上述各通孔(14)和上述第1供水通路(18a)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间敦史,小上泰司,知泽洋,堀美知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