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5559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33
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体;所述换热体包括两张卷制成螺旋状的螺旋板,两张螺旋板平行设置形成一级介质流道和二级介质流道;所述一级介质流道和所述二级介质流道中均设有用于对螺旋板进行定位的定距柱;所述螺旋板为复合板,其由第一导热板以及与第一导热板贴合的第二导热板构成;所述第一导热板与所述第二导热板的贴合面上设有漏液引流通道;所述定距柱沿着所述漏液引流通道的分布路径设置;所述换热体的下端设有漏液收集盘;所述漏液收集盘通过导流管与渗漏报警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漏液引流通道将漏液导入报警器中触发报警,避免因漏液造成的损失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热传导速度快,换热效果好。换热效果好。换热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螺旋板式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带泄露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其能在发生漏液时,及时报警。

技术介绍

[0002]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换热体由两张导热板(常为钢板)卷制而成,两张导热板卷制后即形成了两张螺旋板,两张螺旋板平行设置形成两个螺旋通道,两种传热介质可进行全逆流流动,换热效果好,即使两种小温差介质,也能达到理想的换热效果。为了对换热体的两张螺旋板进行定位,两个螺旋通道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定距柱。现有技术中,定距柱通常焊接于螺旋板上,然而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受水分冲刷和微量化学介质的腐蚀等作用,焊缝处经常出现渗漏,特别是应用于变压器中的螺旋板式油水冷却器,当水沿着裂缝或孔洞进入油通道,导致水和油出现混合,将对变压器造成极大的损伤,甚至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亟需研发具有漏液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以达到在螺旋板与定距柱连接处出现渗漏时,能够及时报警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本专利技术的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能在螺旋板与定距柱的连接处出现渗漏时,将漏液快速引至漏液报警器中,触发警报,避免造成损失和发生事故。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5]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体;所述换热体包括两张卷制成螺旋状的螺旋板,两张螺旋板平行设置形成一级介质流道和二级介质流道;所述一级介质流道和所述二级介质流道中均设有用于对螺旋板进行定位的定距柱;所述螺旋板为复合板,其由第一导热板以及与第一导热板贴合的第二导热板构成;所述第一导热板与所述第二导热板的贴合面上设有漏液引流通道;所述定距柱沿着所述漏液引流通道的分布路径设置,从而在螺旋板与定距柱的连接处出现渗漏时,漏液会进入漏液引流通道中,顺着漏液引流通道向下流;所述换热体的下端设有漏液收集盘,用于收集从漏液引流通道下端流出的漏液;所述漏液收集盘通过导流管与渗漏报警器连接,出现渗漏后,漏液收集盘收集到的漏液经导流管流入漏液报警器中触发报警。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中,形成换热体的螺旋板为复合板,复合板由第一导热板以及与第一导热板贴合的第二导热板构成,贴合面上设有漏液引流通道,且定距柱沿漏液引流通道的分布路径设置,并在换热体的下端设有漏液收集盘,漏液收集盘通过导流管与渗漏报警器连接,工作过程中,在螺旋板与定距柱的连接处出现渗漏时,漏液会进入漏液引流通道中,顺着漏液引流通道向下流,最终流入漏液报警器中触发报警,避免因漏液造成的损失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且第一导热板与第二导热板呈贴合状态,热传导速度快,换热效果好。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板和/或第二导热板上加工有引流槽,使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贴合后形成所述漏液引流通道。通过在导热板上加工引流槽获得漏液引流通道,结构可靠,且易于实施。
[0008]进一步,所述引流槽包括成组设置的斜槽,所述斜槽从所述贴合面的顶部延伸至底部。由此,漏液可以沿斜槽向下流。
[0009]进一步,所述引流槽还包括至少一条横槽,所述横槽使各斜槽相互连通。通过设置横槽将各斜槽相互连通,在横槽上方部位出现漏液时,漏液顺着斜槽向下流至横槽中后,可以经横槽分流至其它斜槽,加快漏液向下流动速度,使报警器能更快的被触发报警。
[0010]进一步,所述横槽的数量可以为3条,分别设于所述贴合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此,不同高度位置发生漏液时,都能及时通过横槽分流。
[0011]进一步,所述螺旋板中,第一导热板的厚度较第二导热板的厚度大,所述引流槽设于第一导热板上。引流槽集中设于第一导热板上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成本,第一导热板的厚度较第二导热板大,保证第一导热板开槽后,开槽部位仍具有较高强度,使用寿命长。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板的厚度可以占螺旋板的厚度的60

70%。
[0013]进一步,两张螺旋板的第一导热板呈相对状,形成所述一级介质流道或二级介质流道。此时,较厚的第一导热板隔成一个介质流道,较薄的第二导热板隔成另一个介质流道,使用时,让危险系数高的介质在较厚的第一导热板隔成介质流道中流通,安全性更好。例如,变压器中用的油水冷却器,水(二级介质)一旦进入到变压器中,很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和安全事故,让水在两张第一导热板之间流通,由于第一导热板厚度大,强度高,较第二导热板更不容易发生渗漏。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通过导热硅胶贴合。由此,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之间完全没有空隙,热量通过导热硅胶可以快速的传导,进一步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如果两张导热板直接贴合,表面上看没有空隙,实际上会有局部微小空隙,导致复合板的导热效果不及单板)
[0015]进一步,所述螺旋板式换热器为变压器用油水冷却器。在变压器中使用,可以提高变压器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0016]进一步,所述一级介质流道和所述二级介质流道呈全逆流形式设置。一级介质和二级介质按照全逆流形式流动,换热效果更好。
[0017]进一步,所述漏液报警器为液位报警器。漏液报警器采用液位报警器,可靠性有保障,且易于实施。
[0018]进一步,所述漏液报警器中设有水敏元件,所述水敏元件与控制器相连。在液位报警器中增加设置水敏元件,可以在漏水时,相比液位报警能更快速的检测到漏水,是对液位报警的一种很好的补充,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主体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画出壳体,以及设于侧部的介质出口);
[0020]图2是图1中结构的主视图;
[0021]图3是图2视图的右视图;
[0022]图4是图3中A

A面处的剖视图;
[0023]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6是实施例中第一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即卷制成型后的第一导热板);
[0025]图7是实施例中第一导热板卷制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图2视图的俯视图。
[0027]附图中的标记为:1

螺旋板;101

第一导热板;102

第二导热板; 103

斜槽;104

横槽;2

一级介质入口;3

漏液收集盘;4

导流管; 5

漏液报警器;6

二级介质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限制的依据。以下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均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或技术常识。
[0029]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8):
[0030]本实施例中,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体;所述换热体包括两张卷制成螺旋状的螺旋板(1),两张螺旋板(1)平行设置形成一级介质流道和二级介质流道;所述一级介质流道和所述二级介质流道中均设有用于对螺旋板(1)进行定位的定距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板(1)为复合板,其由第一导热板(101)以及与第一导热板(101)贴合的第二导热板(102)构成;所述第一导热板(101)与所述第二导热板(102)的贴合面上设有漏液引流通道;所述定距柱沿着所述漏液引流通道的分布路径设置,从而在螺旋板(1)与定距柱的连接处出现渗漏时,漏液会进入漏液引流通道中,顺着漏液引流通道向下流;所述换热体的下端设有漏液收集盘(3),用于收集从漏液引流通道下端流出的漏液;所述漏液收集盘(3)通过导流管(4)与渗漏报警器(5)连接,出现渗漏后,漏液收集盘(3)收集到的漏液经导流管(4)流入漏液报警器(5)中触发报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板(101)和/或第二导热板(102)上加工有引流槽,使第一导热板(101)和第二导热板(102)贴合后形成所述漏液引流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槽包括成组设置的斜槽(103),所述斜槽(103)从所述贴合面的顶部延伸至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泄漏报警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槽还包括至少一条横槽(104),所述横槽(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捷王电辉王汪洋顾临风李立超王丽婷龚智旭吴善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尔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