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43178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桥、第二换热部,桥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桥包括具有第一接口的第一接口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桥包括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的孔或槽及与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的孔或槽;第一接口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通过所述桥的用于连通的孔和/或槽连通,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通过桥的用于连通的孔和/或槽连通连通;通过桥可以相对方便地实现两个换热部之间流体的连通,系统需求改变可通过改变桥的结构实现,使系统管路简单,接口之间能减少管路的设置,且系统连接简单方便。且系统连接简单方便。且系统连接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有的热管理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换热器,如板式蒸发器,这些换热器及零部件一般通过管路连接并在系统应用中固定设置,由于系统中零部件较多,会使得系统的管路连接也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提供一种在系统连接时连接相对简单的换热组件,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4]一种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桥、第二换热部,所述桥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所述第一换热部、桥、第二换热部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所述桥包括第一接口部,所述第一接口位于所述第一接口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所述桥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的孔或槽,所述桥包括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的孔或槽;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通过所述桥的用于连通的孔和/或槽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通过所述桥的用于连通的孔和/或槽连通。这里桥的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的孔和/或槽,可以与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的孔和/或槽部分重合,或者是同一孔和或槽同时连通两者。
[0005]同时还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流道,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接口部,所述第一接口部具有第一接口,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冷凝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或者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在所述蒸发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还包括节流元件,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
[0006]通过桥可以相对方便地实现两个换热部与系统流体的连通,可减少与系统连接的管路接口,系统需求改变可通过改变桥的结构实现,使系统管路简单,能减少管路的设置,使得系统应用时连接简单方便;另外第一接口部设置在桥,第一接口同时连通两个换热部的各一个孔道,可以减少接口的数量。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08]图2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主视方向的示意图;
[0009]图3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的A-A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0010]图4为该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部的局部示意图;
[0011]图5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12]图6为该换热组件的桥的立体示意图;
[0013]图7为图6所示桥的主视图及B-B方向与C-C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0014]图8、图9为该组件的连接件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0015]图10为换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11为该换热组件的桥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12为图11所示桥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17]图13为换热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0018]图14为图13所示换热组件的连接件的爆炸示意图;
[0019]图15为换热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16为图15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17为图16所示换热组件的桥的示意图;
[0022]图18、图19为图16换热组件的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及主视示意图;
[0023]图20为换热组件的第五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0024]图21为图20所示换热组件的桥的主视图与G-G方向与F-F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0025]图中:10第一换热部,100配合部,101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2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3第一孔道,104第二孔道,105连通口,110节流元件,
[0026]20桥,200第一配合部,200

第二配合部,202导流孔,203第一槽,2032孔,204、204

导通部,2041孔,2042槽,205第二槽,206通孔,207第二安装部,2080槽,2081孔,2082斜孔,2084孔,209安装部,210第一接口部,211第二接口部,212、213肩部,217凸部,218第二凸部,221固定孔,222通孔,223、224孔,250传感元件,2501传感头,
[0027]30第二换热部,300、300

配合部,301第三孔道、302第四孔道、303第一孔道、304第二孔道,
[0028]40连接件,4010主体部,4011延伸部,405槽,409固定孔,411连接块,4111、4112、4113通孔,412连接板,4122、4123、4124、4125通孔,4132第二接口配合部,4133第一接口配合部,421连接块,4211、4212槽,4213、4215、4216接口部,4217、4218孔,423接口配合件,442连接部,450固定件;
[0029]51第一冷却液接口,52第二冷却液接口,53第二接口,54第一接口,55第三接口,56第四接口,57第五接口,58第六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参图1-图9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该换热组件的主视方向的示意图,图3为换热组件的A-A方向剖视的示意图,图4为该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部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6为该换热组件的桥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桥的主视图及B-B方向与C-C方向剖视的示意图,图8、图9为该组件的连接件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10、节流元件110、桥20、第二换热部30、连接件40。桥20大部分位于第一换热部10与第二换热部30之间,连接件40位于第二换热部30的另一侧,即桥20与连接件40
分设于第二换热部的两侧,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通过焊接固定,或者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连接件通过焊接固定。
[0031]第一换热部10具有换热芯体,第一换热部10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换热的流道,两种流体流道之间相隔开,第一换热部10包括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一换热部10能够流经至少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一换热部进行热交换,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另外还可以是用于三种流体,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两种可以为冷却液,两种冷却液可以经控制选择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经换热降温后,能用于冷却需要冷却的部件。第一换热部10也可以只有两个孔道,只连通冷媒流道,并与其他需要热交换的元件或介质接触进行热交换。下面以两种流体为例进行说明。
[0032]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所述桥(2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30)之间,所述第一换热部、桥、第二换热部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接口(54)、第二接口(53);所述桥包括第一接口部(210),所述第一接口(54)位于所述第一接口部(210);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孔道(103)与第二孔道(104),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一孔道(303)与第二孔道(304);所述桥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连通的孔或槽,所述桥包括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连通的孔或槽;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通过所述桥的用于连通的孔和/或槽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通过所述桥的用于连通的孔和/或槽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部(210)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部或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至少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不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还包括第三孔道与第四孔道,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部还包括第三孔道(301)与第四孔道(302),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与所述第三孔道或第四孔道连通的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所述桥包括两个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用于连通的孔或槽;所述桥包括至少两个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所述桥的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的口部朝向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桥的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用于连通的孔或槽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相对连通,且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桥的两个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且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部(210)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部或第一换热部;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节流元件、连接件,所述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部或所述桥固定或限位设置,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固定设置;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所述连接件具有所述所述第三接口(55)、所述第四接口(56);所述桥包括两个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用于连通的孔或槽;所述桥包括三个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所述桥的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的口部朝向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桥的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所述孔或槽的其中之一与所述节流元件连通,另一个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连通,且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桥的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所述桥包括第二接口部(211),所述第二接口部(211)设置有所述第二接口(53);所述桥包括与所述第二接口(53)连通的孔和或槽,所述桥与所述第二接口(53)连通的孔和或槽至少与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其中之一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通过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接口(53)连通;所述第四接口通过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部(210)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部或第一换热部;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固定设置;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第五接口(57),所述连接件具有所述所述第三接口(55)、所述第四接口(56)、第五接口(57);所述桥包括两个朝向
所述第一换热部用于连通的孔或槽;所述桥包括三个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所述桥的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的口部朝向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桥的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所述孔或槽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连通,且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桥的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53)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不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接口部(210)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桥的设置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F二八D九零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