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5044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具有至少一个子电堆,每个子电堆包括至少一个子单元,每个子单元具有2个或2个以上单体电池,电解液通过电解液输送泵经各子电堆液路进入各子单元液路中,不同子电堆之间以及不同子单元之间的电解液管路的进出液点均采用等距对分或等距多分模式。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模块化程度高,质量易于控制、电堆库仑效率高、综合性能均一,循环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泵耗小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学电源储能技术,特别涉及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池的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
技术介绍
电能是一种难以存储而又不可或缺的商品,任何时刻它的生产都要满足用电需求,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经济可行的储能技术,以平衡供需关系,稳定电力供应。电能存储在以下几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行电能管理,用电高峰时协助发电,平衡负载以维护电网的稳定;提供电网辅助服务,包括频率调节、运转备用、固定储备、长期储备;分散在电能传输与分布的节点上,进行电压控制,提高电能质量及系统稳定;与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结合,解决用电与发电的时段差矛盾,稳定再生能源的输出,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作为政府、医院、社区、军事、通讯、工厂等重要部门大型不间断电源;与大型火力发电站联合,降低电站峰值容量与发电成本并减小污染;可根据不同时段的电价差进行电力贸易。以化学能方式存储电能的电池能量存储系统,由于选址灵活、成本低、效率高,应用前景良好。其中液流电池由于功率和容量的设计是独立的,电解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被重复利用,系统可自动化封闭运行,对环境影响也非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一个子电堆(5),每个子电堆(5)包括至少一个子单元(13),每个子单元(13)具有2个或2个以上单体电池,电解液通过电解液输送泵(2)经各子电堆液路进入各子单元液路中,不同子电堆(5)之间以及不同子单元(13)之间的电解液管路的进出液点均采用等距对分或等距多分模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一个子电堆(5),每个子电堆(5)包括至少一个子单元(13),每个子单元(13)具有2个或2个以上单体电池,电解液通过电解液输送泵(2)经各子电堆液路进入各子单元液路中,不同子电堆(5)之间以及不同子单元(13)之间的电解液管路的进出液点均采用等距对分或等距多分模式。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堆(5)数量为1~40个,每个功率为0.1~200kW,其中每组子电堆中包括一组或一组以上子单元(13)阳极电解液由子电堆电解液进液公用管路(3)、子电堆进液点(7a、7b、7c、7d)及子电堆电解液进口分路(41)进入各子电堆(5)、子电堆(5)中的各子单元(13),由各子单元(13)流出的阳极电解液再经子电堆电解液出口分路(42)、子电堆电解液出液汇排管路(6)流回至阳极电解液储罐,阴极电解液管路与阳极结构相同。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子电堆(5)中子单元(13)数量为1~10个,其中每个子单元(13)为可单独进、出液的独立整体,各子单元(13)的进液端板(14a、14b)相邻叠放后夹置于子电堆(5)两端的大端板(12a、12b)之间;电解液由子电堆进液点(7a、7b、7c、7d)经子单元进液点(9a、9b、9c、9d)进入子单元电解液进液公用管路(17a、17b),再经子单元电解液进液管(16a、16b)由电解液进口(15a、15b)进入子单元中的单体电池,再由电解液出口(15c、15d)经出液点(10b、10c)、电解液出液公用管路(20a、20b)进入子电堆电解液出液汇排管路(6)中。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堆可包括一组或一组以上的子单元背靠背组合(13a、13b)结构,即两相邻子单元(13)之间的进液端板(14a、14b)由一片夹设于该两子单元之间的共用集流体(23a)替代。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功率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堆模块化结构及其群组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堆电解液进液公用管路(3)截面积至少为子电堆电解液进口分路(41)截面积的1倍,子电堆电解液进液公用管路(3)截面积至少为电解液输送泵(2)出口截面积的1倍,子单元电解液公用管路(3)截面积至少为子单元电解液进液管(16a、16b)截面积的1倍;不同子电堆进液点(7a、7b、7c、7d)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1m,子电堆进液点(7a、7b、7c、7d)与子单元进液点(9a、9b、9c、9d)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民周汉涛赵平高素军陈剑衣宝廉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