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结合分子、药物组合物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452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抗原结合分子,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C1s结合并且包含重链可变区、轻链可变区和Fc区,其中(i)所述重链可变区和/或所述轻链可变区包含至少一个氨基酸,其中与第一参考抗体相比,所述至少一个氨基酸可以增加酸性pH范围内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C1s的KD值与中性pH范围内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C1s的KD值的比KD(酸性pH范围)/KD(中性pH范围);(ii)所述Fc区包含至少一个氨基酸,其中与第二参考抗体相比,所述至少一个氨基酸可以增加酸性pH范围内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FcRn的结合能力;和(iii)所述Fc区包含至少一个氨基酸,其中与所述第二参考抗体相比,所述至少一个氨基酸可以增加中性pH范围内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Fcγ受体的结合能力。合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抗原结合分子、药物组合物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抗原结合分子、药物组合物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补体系统包含约25

30种补体蛋白,它们在宿主防御病原体、外来抗原和肿瘤细胞中起关键作用。补体系统还参与通过清除机体的免疫复合物和凋亡细胞来维持体内稳态。补体组分通过在酶促过程和膜结合事件的一系列级联中相互作用来发挥这些功能。这些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具有裂解、免疫调节和调理功能的产物。
[0003]众所周知,补体系统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途径: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和旁路途径。尽管每种途径的起始不同,但所有三种途径均集中并共享相同末端补体组分(C5至C9),其最终负责破坏靶细胞。
[0004]C1复合物是大蛋白复合物,它具有作为经典途径级联的关键引发剂的作用。C1复合物由三种组分(C1q、C1r和C1s)组成,这三种组分的摩尔比分别为1∶2∶2(非专利文献1)。当C1复合物与结合抗体的靶标结合时,则启动经典途径。C1q具有6个球状头,通过与Fc区的亲合力相互作用介导C1复合物与抗体的结合。一旦与靶标紧密结合,C1复合物中的C1r则自动激活并变得具有酶促活性。然后,激活的C1r切割并激活C1复合物中的酶原C1s(非专利文献2)。随后,激活的C1s将其底物补体组分C2和C4分别切割成C2a/C2b和C4a/C4b片段。这导致C4b2a(C3转化酶)在靶标表面组装,其切割C3形成C3b。C3b依次切割C5以启动末端膜攻击复合物C5b、C6、C7、C8和C9的形成,其经由孔形成裂解靶标。
[0005]C1s以钙依赖性方式形成同型二聚体(非专利文献3)。据报道,在1mM钙离子浓度下,C1s的大部分呈二聚体状态,而在1nM钙离子浓度下,其主要呈单体状态(非专利文献4)。在循环中,C1s和C1r大部分结合在一起作为钙依赖性C1r2s2异四聚体,其反过来以1∶1的比例与C1q可逆结合以形成C1复合物。在钙不存在或低浓度的情况下,C1r2s2四聚体解离成一个C1r二聚体和两个C1s单体(非专利文献5)。C1s是79kDa糖蛋白,其质量的5%至6%可归因于糖基化(非专利文献6)。血清中的C1s浓度报道为约55μg/mL(0.7μM)(非专利文献7)。
[0006]虽然功能正常的补体系统可以使宿主抵御病原体,但经典途径的失调或不适当激活导致各种补体介导的病症,例如但不限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贝切特氏病、大疱性天疱疮(B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因此,抑制经典途径的过度或不受控激活可以为患有此类病症的患者提供临床获益。
[0007]抗体是极具吸引力的药物,因为它们在血浆中稳定,对其靶标具有高特异性,并且通常表现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然而,由于它们的分子尺寸大,治疗性抗体的剂量通常很高。在靶标以高丰度存在的情况下,所需的抗体治疗剂量甚至更高。因此,改善抗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抗原结合特性的方法是减少与治疗性抗体相关的剂量和高生产成本的有吸引力方法。
[0008]一些先前报道描述了抗C1s抗体。例如,Matsumoto等人(1986)(非专利文献8)描述了与C1上不同表位结合的三种抗体。一个克隆对C1s的活性形式表现出优先结合,而其他两
个与酶原和活性C1s结合。在这两个克隆中,仅有一个能够抑制C1s对C2和C4的切割。专利文献1描述了抑制C1s介导的C4切割而非C2切割的抗体。此外,专利文献2描述了与C1s上的构象表位结合的几种抗体,与其酶原形式相比,对活性C1s具有选择性。专利文献3描述了能够阻断C4切割的抗C1s抗体的两个克隆。
[0009]抗体对其抗原的亲和力决定了抗体中和其靶标的效率。各种亲和力成熟方法(非专利文献9)用于增加抗体亲和力以减少治疗效果所需的剂量。然而,局限性在于一个抗体分子通常具有两个结合位点,因此在施用后仅中和两个靶标(每个结合位点一个抗原)。即使抗体可以通过共价相互作用以无限亲和力结合靶标,抗体中和的最大靶标数的上限仍保持在两个。
[0010]已有报道表明以pH依赖性方式结合抗原的抗体(以下也称为“pH依赖性抗体”或“pH依赖性结合抗体”)使单个抗体分子能够中和多个抗原分子(非专利文献10、专利文献4)。在血浆中的中性pH条件下pH依赖性抗体与其抗原强结合,但在细胞内体内的酸性pH条件下与抗原解离。一旦与抗原解离,抗体被FcRn受体再循环回血浆,而解离的抗原在细胞的溶酶体中降解。然后,再循环的抗体可以再次自由结合并中和抗原分子,只要抗体保持在循环中,该过程继续重复。
[0011]引用列表
[0012]专利文献
[0013][PTL 1]WO2014/071206
[0014][PTL 2]WO2014/066744
[0015][PTL 3]WO2014/186599
[0016][PTL 4]WO2009/125825
[0017]非专利文献
[0018][NPL 1]Wang等人Mol Cell.2016Jul 7;63(1):135

45
[0019][NPL 2]Mortensen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7Jan 31;114(5):986

991
[0020][NPL 3]Arlaud等人Biochim Biophys Acta,1980Nov 6;616(1):105

15
[0021][NPL 4]Rivas等人Biochemistry.1992Dec 1;31(47):11707

12
[0022][NPL 5]Rossi等人Methods Mol Biol.2014;1100:43

60
[0023][NPL 6]Petillot等人FEBS Lett.1995Jan 30;358(3):323
‑8[0024][NPL 7]Shi等人Blood.2014Jun 26;123(26):4015

22
[0025][NPL 8]Matsumoto等人J Immunol.1986Nov 1;137(9):2907

12
[0026][NPL 9]Kim等人Methods Mol Biol.2014;1131:407

20
[0027][NPL 10]Igawa等人Nat Biotechnol.2010Nov;28(11):1203
‑7
技术实现思路

[0028]技术问题
[002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抗原结合分子、药物组合物和方法。
[0030]问题的解决方案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抗原结合分子,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C1s结合并且包含重链可变区、
轻链可变区和Fc区。重链可变区和/或轻链可变区至少包含可以以特定方式改变抗原结合能力的特定氨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抗原结合分子,其中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C1s结合并且包含重链可变区、轻链可变区和Fc区,其中(i)所述重链可变区和/或所述轻链可变区包含至少一个氨基酸,其中与包含两个重链可变区和两个轻链可变区的第一参考抗体相比,所述至少一个氨基酸能够增加酸性pH范围内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C1s的KD值与中性pH范围内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C1s的KD值的比,KD(酸性pH范围)/KD(中性pH范围),其中所述第一参考抗体中的重链可变区包含SEQ ID NO:12的氨基酸序列并且所述第一参考抗体中的轻链可变区包含SEQ ID NO:13氨基酸序列;(ii)所述Fc区包含至少一个氨基酸,其中与包含配对Fc区的第二参考抗体相比,所述至少一个氨基酸能够增加酸性pH范围内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FcRn的结合能力,其中所述第二参考抗体中的Fc区包含SEQ ID NO:14的氨基酸序列;和(iii)所述Fc区包含至少一个氨基酸,其中与所述第二参考抗体相比,所述至少一个氨基酸能够增加中性pH范围内所述抗原结合分子与Fcγ受体的结合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其中所述重链可变区和所述轻链可变区包含与所述第一参考抗体相比,能够增加所述抗原结合分子的稳定性的至少一个氨基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其中所述抗原结合分子包含恒定区,其中所述抗原结合分子的Fc区在所述恒定区中并且所述恒定区包含能够降低所述抗原结合分子的免疫原性的至少一个氨基酸。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其中所述抗原结合分子的Fc区包含能够降低对类风湿因子的结合活性的至少一个氨基酸。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其中(i)中的可变区包含以下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重链可变区第27位的组氨酸,重链可变区第59位的脯氨酸和轻链可变区第96位的组氨酸(所有编号均根据Kabat编号系统)。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其中(ii)中的Fc区包含选自由第428位的亮氨酸、第434位的丙氨酸和第436位的苏氨酸组成的组的至少一个氨基酸(所有编号均根据EU编号系统)。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其中(iii)中的Fc区包含以下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第234位的酪氨酸,第235位的色氨酸,第236位的天冬酰胺,第238位的天冬氨酸,第250位的缬氨酸,第264位的异亮氨酸,第268位的天冬氨酸,第295位的亮氨酸,第307位的脯氨酸,
第326位的苏氨酸和第330位的赖氨酸(所有编号均根据EU编号系统)。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贺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外制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