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2615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组结构,其包括具有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5)的电池组(21)、容纳电池组(21)的电池壳体(11)、两端分别连接至正极端子(24)和一设备的总正极电缆(31)以及两端分别连接至负极端子(25)和该设备的总负极电缆(33)。电池壳体(11)形成有开口(14h),使得能够接近配置成邻近电池组(21)且电气地连接至该电池组的设备。在没有任何设备配置在电池壳体(11)内的状态下,满足总正极电缆(31)的长度L1比正极端子(24)与开口(14h)之间的最短距离短的条件和总负极电缆(33)的长度L2比负极端子(25)与开口(14h)之间的最短距离短的条件之中的至少一者。这样的构造提供了设计为防止意外接触电缆的电源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 一般而言涉及一种电源组结构,更特别地涉及这样一种电源组 结构,其中容纳蓄电部分的壳体形成有用于插入和移除塞子的开口,所述 塞子中断蓄电部分的充电和放电电流。
技术介绍
关于传统的电源组结构,例如,日本专利申请未审定公报No. 2002-175791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用联锁装置,该装置的目的在于确保改进 操作者的安全性并且确保由操作者进行的再锁定操作的可靠性。在该文献 中公开的互锁装置设置在容纳二次电池和用于控制二次电池的设备的壳体内。联锁装置包括安装在二次电池侧的壳体盖上的安全塞和锁定控制设备 侧的壳体盖的锁定机构。安装在二次电池侧的壳体盖上的安全塞允许二次 电池的电力被接收。当安全塞被移除时,二次电池的电力接收被中断。从 二次电池侧的壳体盖移除的安全塞被安装在锁定机构上,由此将锁定机构 解锁并且禁止安全塞从锁定机构脱离。该结构仅在二次电池的电力接收被 中断的状态下允许操作者打开控制设备侧的壳体盖。与前述电池组结构不同,可在壳体中容纳有允许和中断二次电池的电 力接收的维修塞,并且可以在壳体中形成用于接近维修塞的开口。在这种 情况下,当在维护期间需要更换二次电池时,由于现有的设备可以继续使 用,所以仅需运输容纳二次电池的电池组。然而,在运输期间,即使壳体 构造成不打开,也存在充电和放电电流通过其流动的二次电池电缆可能从 开口被取出并且电缆上的端子可能被意外地接触到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前述问题并且提供一种防止电缆被意外地接触 的电源组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面的电源组结构包括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蓄 电部分;容纳蓄电部分的壳体;正极电缆,所述正极电缆的两端分别连接 至正极端子和一设备,并且来自蓄电部分的放电电流流过所述正极电缆; 负极电缆,所述负极电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负极端子和所述设备,并且充 电电流通过所述负极电缆流向蓄电部分。所述壳体形成有用于接近所述设 备的开口,所述设备配置成邻近蓄电部分并且电气地连接至蓄电部分。在 所述设备未配置在壳体内的状态下,满足正极电缆的长度比正极端子与开 口之间的最短距离短的条件和负极电缆的长度比负极端子与开口之间的最 短距离短的条件之中的至少一者。根据以这种方式构造的电源组结构,在设备未配置在壳体内并且只有 蓄电部分容纳在壳体内的状态下,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都不会通过开口被 从壳体中取出。因此,可以防止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二者被从壳体的外部 意外地接触。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的电源组结构包括具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 蓄电部分;容纳蓄电部分的壳体;正极电缆,所述正极电缆的一端和另一 端分别连接到正极端子和一设备,并且来自蓄电部分的放电电流流过所迷 正极电缆;负极电缆,所述负极电缆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连接到负极端子 和所述设备,并且充电电流通过所述负极电缆流向蓄电部分。所述壳体形 成有用于接近所述设备的开口 ,所述设备配置成邻近蓄电部分并且电气地 连接至蓄电部分。在所述一端与所迷另一端之间,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分 别具有固定在壳体内的预定位置的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在所述 设备未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状态下,满足正极电缆从第一固定部分至所述 另 一端的长度比所述预定位置与所述开口之间的最短距离短的条件和负极 电缆从第二固定部分至所述另 一端的长度比所述预定位置与所述开口之间的最短距离短的条件之中的至少一者。根据以这种方式构造的电源组结构,在设备未配置在壳体内并且只有 蓄电部分容纳在壳体内的状态下,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都不会被通过开口 取出。因此,可以防止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二者被从壳体的外部意外地接 触。此外,可以在一端与第一固定部分之间和一端与第二固定部分之间使 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分别松垂,以由此允许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相对于从 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至设备的距离分别具有足够的长度。因此,当设备被 设置在壳体内以及正极和负极电缆的各自的另 一端被连接到设备时可以改 进可操作性。此外,蓄电部分还包括夹持堆叠的电源单体并且将所述电源单体保持 在一起的板部件。优选地,第一和第二固定部分被固定在板部件上。根据 以这种方式构造的电源组结构,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只固定到蓄电部分上。 因此,即使蓄电部分在壳体内移动,也可以防止过大的力施加在正极电缆 和负极电缆上。所述设备具有中断蓄电部分的充电和放电电流的流动的电流中断部 分。优选地,所述开口在能够从所述壳体外侧接近所述电流中断部分的位 置开口。根据以这种方式构造的电源组结构,其中从壳体外部通过开口来 操作电流中断部分的电源组可以提供任意的前述效果。此夕卜,所述壳体的较长尺寸方向沿着蓄电部分和设备彼此邻近的方向, 并且壳体的较短尺寸方向垂直于所述较长尺寸方向。优选地,所述开口形 成于壳体的较短尺寸方向上的一端。所述设备具有与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 连接并且设置于壳体的较短尺寸方向上的另一端的端子部分。正极端子和 负极端子之中至少一者设置于壳体的较短尺寸方向上的所述另一端。应当注意"形成于一端"是指形成于更接近一端而不是另一端的位置, 并且"设置于另一端"是指设置于更接近另一端而不是一端的位置。根据以这种方式构造的电源组结构,端子部分和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 中的至少 一者设置在壳体的较短尺寸方向上的相同侧,并且开口形成在其 相对侧。因此,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的长度中的至少一者可被容易地设定为能达到i殳备的端子部分,但不能达到开口。此外,蓄电部分是锂离子电池。根据以这种方式构造的电源组结构, 容纳锂离子电池的电源组可以提供任意的前述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防止电缆被意外地接触的电源组结构。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第 一 实施例中的电池组结构的分解组装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组的完成后的视图。 图3是示出图2中的电池组在运输期间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电池组结构的透视图。 图5是详细示出容纳在图4的电池组中的电池装置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由相同 的附图标记表示。 [第一实施例l图l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池组结构的分解组装视图。图2是图1 所示的电池组的完成后的视图。在附图中所示的电池组安装在混合动力车 辆中,该混合动力车辆采用诸如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之类的内燃机以 及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作为动力源。参照图l和2,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组10容纳包括锂离子电池的电池装置 (組电池,battery set )21和电气地连接到电池装置21上的设备41。电池装 置21外形基本为长方体。电池装置21具有多个电池单体彼此电气地串连的 结构。每个电池单体都包括带有隔板插入其间而堆叠的正极板和负极板, 以及容纳绕成巻状的正负极板的分层外护套体。正极板和负极板具有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的涂覆物分别 涂覆于其上的表面。诸如LiMn204、 LiCo02、 LiM03的在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都可用作正极活性物质,而不 限定为特别的一种或几种。诸如无定形碳和石墨碳的在锂离子电池中使用 的负极活性物质中的 一种或两种或更多种都可用作负极活性物质,而不限 定为特别的一种或几种。在有机溶剂中溶解锂盐产生的有机电解质被浸入正极板和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组结构,包括:    具有正极端子(24)和负极端子(25)的蓄电部分(21);    壳体(11),所述壳体(11)容纳所述蓄电部分(21)并且形成有用于接近设备(41)的开口(14h),所述设备(41)配置成邻近所述蓄电部分(21)并且电气地连接至所述蓄电部分(21);    正极电缆(31),所述正极电缆(3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正极端子(24)和所述设备(41),来自所述蓄电部分(21)的放电电流流过所述正极电缆(31);以及    负极电缆(33),所述负极电缆(3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负极端子(25)和所述设备(41),充电电流通过所述负极电缆(33)流向所述蓄电部分(21),其中    在所述设备(41)未配置在所述壳体(11)内的状态下,满足所述正极电缆(31)的长度比所述正极端子(24)与所述开口(14h)之间的最短距离短的条件和所述负极电缆(33)的长度比所述负极端子(25)与所述开口(14h)之间的最短距离短的条件之中的至少一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强川崎博包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