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244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组(21),其中收纳着电池,该电池的构成是:将由正极板(1)、负极板(2)和隔膜(3)构成的电极组(4)装填在电池罐(6)内,一个电极与电池罐导通,而另一个电极与电池端子(27)导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具有由导电部件构成的电池组壳体(14),所述电池组壳体(14)与所述电池端子(27)导通,而且使绝缘体介于所述电池组壳体与所述电池之间。这样,即使电池组受到使收纳的电池发生变形之类的来自外部的物理冲击,也可以获得低成本的、同时不会降低体积能量密度而将损伤抑制在最低限度的电池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于来自外部的物理冲击、可以确保安全性的电池组(battery pack)。
技术介绍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设备的多样化,要求具有高容量、高电压、 高输出功率、高安全性的电池和电池组。特别是作为用于提供安全的 电池的机构, 一般地在电池组上搭载安全电路,而且在电池上具有用 于防止电池温度上升的PTC或温度熔断器、进而感知电池的内部压力以 截断电流的保护机构等。但是,即使具有以前的保护机构,也在来自外部的物理冲击的作 用下,由于电池组以及电池发生变形或者遭到破坏,因而瞬间地在电 池内部发生正极和负极的短路,在此情况下,很难追随温度的急剧上 升而发挥保护功能,从而有可能使电池的温度上升和导致气体的发生。作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的方法,人们研究了一种如下的方法,即 在施加引起电池变形之类的来自外部的物理冲击的情况下,使电池外 部的正极和负极的短路比电池内部的正极和负极的短路更快地发生, 由此降低电池罐内的电能。例如提出了如下的方案(参照专利文献l、 2),即在与一个电极 进行电接触的电池罐的外周部,经由绝缘体而层叠与另一个电极进行 电接触的导电体,这样在发生来自外部的物理冲击时,扎破该绝缘体 而使电池外部发生短路,由此使安全性得以提高。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池中,由于在每个 电池上层叠或巻装着使外部短路的导电部件,所以成本较高,而且生 产效率低。再者,由于发电元件在电池的体积中所占的比例减少,所以对高容量化是不利的,而且在用多个电池构成的电池组中,存在的 问题是将导致体积能量密度以及重量能量密度的降低。专利文献1:特开平9一2749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2040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以前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 该电池组即使受到引起所收纳的电池发生变形之类的来自外部的物理 冲击,也可以是低成本的,并且不会降低体积能量密度而可以将损坏 抑制在最低限度的水平。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组,其中收纳着电池,该电池的构成是将由正极板、负极板和隔膜构成的电极组装填在电 池罐内, 一个电极与电池罐导通,而另一个电极与电池端子导通;其 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具有由导电部件构成的电池组壳体,所述电池 组壳体与所述电池端子导通,而且使绝缘体介于所述电池组壳体与所 述电池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由于使用从各自的电池去除导电部件、且 与电池组的筐体功能一体化的电池组壳体,因而能够防止电池组的体 积能量密度的降低,特别是在电池因异常引起的发热时,也由于电池 组壳体本身的冷却效果,电池组的安全性得以更加提高。另外,由于 不需要在每个电池上使用导电部件,因而可以抑制部件数量、加工工 序的增加,从而可以抑制成本的上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电池组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上述电池组所使用的组电池的外观图。图3是上述实施例1的电池组的外观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电池组的外观图。图5是上述实施例2的电池组的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电池组的外观图。 图7是上述实施例3的电池组的剖面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电池组的外观图。 图9是上述实施例4的电池组的剖面图。 图IO是本专利技术的比较例的电池组的剖面图。 图ll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是一种收纳着电池的电池组,该电池的构成是 将由正极板、负极板和隔膜构成的电极组装填在电池罐内, 一个电极与电池罐导通,而另一个电极与电池端子导通;其中,上述电池组具有由导电部件构成的电池组壳体,上述电池组壳体与上述电池端子导 通,而且使绝缘体介于上述电池组壳体与上述电池之间。根据本构成的电池组,在从外部施加物理冲击的情况下,与电池 内部发生的正极负极的短路相比,使介于电池组壳体和电池罐之间的 绝缘体破裂而产生的短路更快地进行,便可以避免电池的温度上升。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壳体所使用的导电部件,可以使用铁、镍、铝、 铜等金属材料。特别是从轻量化以及电阻的角度考虑,更优选使用铝。 另外,导电部件既可以局部地存在缺损部位,进而也可以是条纹状、 格子状等。作为介于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壳体和电池之间的绝缘体,既可以作为 电池组绝缘体形成于电池组壳体的内周面,还可以作为电池罐绝缘体 形成于电池罐的外周面,进而也可以介于两者之间。作为在电池组壳体的内表面形成为电池组绝缘体的方法,可以在 电池组壳体的内周面上,采用粘结、印刷、涂布、喷涂、浸渍等通常 可以利用的方法直接形成绝缘体。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来构 成电池组壳体,如在预先形成电池组绝缘体的框体或部件后,将其插 入电池组壳体中并进行粘贴的方法,或者在预先构成的电池组绝缘体的外周面上形成导电部件的方法。在此情况下,可以用蒸镀、镀覆等 方法来得到。电池组绝缘体优选的是耐热温度在100'C以上的材料。这 是因为如果因电池的温度上升,电池组绝缘体发生熔融或变质,则 有可能不能得到短路效果。另外,作为电池组绝缘体的材料,可以列 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或聚碳酸酯等酯系树脂。其中, 从加工性等角度考虑,优选的是聚碳酸酯。另一方面,在电池罐绝缘体形成于电池罐外周面的情况下,优选 的是在从电池构成完成时起到往电池组上搭载电池时为止的操作中, 可以抑制因错误而造成的短路。作为在电池罐的外周面上形成电池罐 绝缘体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来得到,如将绝缘薄膜巻装在电 池罐的外周面的方法,或者将绝缘材料涂覆在电池外周面的方法等。 作为电池罐绝缘体的材料,优选的是热收缩树脂,作为材料,可以列 举出聚烯烃系树脂。另外,在电池组壳体及电池罐两者上形成绝缘体的情况下,当然 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中,电池组壳体的厚度优选为100iim 500um,绝缘体的总厚度优选为50 n m 400 w m。这是 因为如果在50um以下,则通常时的绝缘很困难,如果在400um以 上,则在发生物理冲击的情况下,不能切实地得到绝缘体的破裂。另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绝缘体,也可以局部地形成于上述电 池组壳体的内周面。作为局部地形成的方法,依照其功能可以采用各 式各样的方案。例如,在只搭载电池组绝缘体作为绝缘体的情况下, 为高效率地发挥绝缘功能,可以考虑在电池和电池组壳体的接点部位, 至少设立电池组绝缘体。另外,在并用电池组绝缘体和电池罐绝缘体 作为绝缘体的情况下,使电池组绝缘体介入搭载了电池的电池组壳体 中的空隙部,由此便不会降低电池的体积占有率而可以实现高容量化。 再者,在这样局部地配置的情况下,当向电池组壳体内插入电池时, 不但可以得到定位的效果,而且使用时也可以在电池组壳体的内部固 定电池,因而也可以避免因振动引起的电池的不良现象。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组的特征在于在电池组壳体的外周面上形 成绝缘部件。通过在电池组壳体的外周面上形成绝缘部件,可以防止 在从电池组的制作时起、直至将电池组搭载于电子设备上的操作中产 生的外部短路。再者,该绝缘部件没有必要在整个电池组的外周面上 形成,也可以是局部地形成。而且在此情况下,电池组绝缘体和外周 面的绝缘部件优选使用同一材料、而且设计为在电池组壳体的缺损部 连续的结构。特别在进行内模成形时,可以容易地设立电池组绝缘体。图1表示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组,其中收纳着电池,该电池的构成是:将由正极板(1)、负极板(2)和隔膜(3)构成的电极组(4)装填在电池罐(6)内,一个电极与电池罐导通,而另一个电极与电池端子导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具有由导电部件构成的电池组壳体(14),所述电池组壳体与所述电池端子导通,而且使绝缘体介于所述电池组壳体与所述电池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川靖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