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率MOSFET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0271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功率MOSFET器件,它可以提高功率MOSFET的带载能力、击穿电压、防止寄生MOSFET、减小寄生延时。MOSFET的漏极铝线的宽度随电流减小而逐渐变窄,MOSFET的源极铝线的宽度随电流减小而逐渐变窄。并且以N阱或P阱作为功率MOSFET的漂移区,功率MOSFET的多晶栅伸出有源区部分作为场板,并环绕所述MOSFET的漏极,又有,功率MOSFET的多晶栅的两边均以金属连线引出,并用所述金属连接功率MOSFET的多晶栅的两头,另外功率MOSFET的漂移区、有源区的弯曲处采用弧形或多边形结构。(*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功率MOSFET器件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功率MOSFET器件结构中,在有源区的金属布线,一般采用宽度大小一样(也就是截面积相同)的铝布线,由于铝线有电流密度限制,一定宽度的铝线只能通过一定的电流量,当功率MOSFET有大电流通过时,会耗费大面积版图空间用于铝布线。而由于布线密度的限制,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1423328(公开日2003年6月11日)中提出了双层布线的方案,但此布线工艺复杂并且提高了成本。另外,在现有的功率MOSFET器件中,沟道和漏极22之间增加一个较长的轻掺杂N-漂移区27或P-漂移区,由于漂移区杂质浓度较低,当VDS增加时,耗尽向低浓度漂移区延伸,只要选取合适的漂移区长度和漂移区电阻率,即可得到足够高的雪崩击穿电压,其版图示意图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它包括源极21、漏极22、铝布线24和多晶栅25。在美国专利公开号US087881(公开日2002年2月28日),以及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189918(公开日1998年08月05日)中有相关阐述。但现有的功率MOSFET器件,多次使用N-、P-扩散用作漂移区会增加工艺难度和光刻板数量。轻掺杂漂移区N-/P-在弯曲处电场线密度集中,电场强度最大,如图2所示。N-漂移区27和P型衬底26构成PN结,当电场强度超过PN结的最大电场时,PN结击穿,所以功率MOSFET在漂移区弯曲处很易发生击穿现象,同理,有源区在弯曲处电场线密度集中,当电场超过一定极限,栅氧层将被击穿,严重影响了功率MOSFET器件的耐压能力。如图3所示,它包括源极21、漏极22、栅极23、金属线28和P型衬底26。当功率MOSFET器件漏极连线通过N/P扩散时,由功率MOSFET器件的漏极22、PSUB/NSUB(P型衬底26或N型衬底)、其他N/P扩散及METAL(金属线28)构成寄生NMOS/PMOS,当铝栅(栅极23)上有高电压时,寄生MOS开启,使漏极22和N/P扩散导通,造成短路。对于很大的功率MOSFET,多晶栅将会很长。多晶硅自身的电阻,及多晶栅与其下的衬底存在的寄生电容将会很大,所以功率MOSFET将会有很长延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功率MOSFET器件,它可以提高功率MOSFET的带载能力。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MOSFET的漏极铝线的宽度随电流减小而逐渐变窄,MOSFET的源极铝线的宽度随电流减小而逐渐变窄,并且MOSFET的漏极铝线和MOSFET的源极铝线之间交叉布线。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以N阱或P阱作为功率MOSFET的漂移区,又有,功率MOSFET的多晶栅伸出有源区部分作为场板,并环绕所述MOSFET的漏极。又有,功率MOSFET的每条源极均采用对接式接触孔结构,所述的对接式接触孔结构是N+扩散和P+扩散紧靠在一起,金属孔跨在N+和P+的交接处,长度为普通孔的两倍,宽度不变。又有,功率MOSFET的多晶栅的两头均以金属连线引出,并用所述金属连线连接功率MOSFET的多晶栅的两头。最后还有功率MOSFET的漂移区、有源区的弯曲处采用弧形或多边形结构。本技术由于根据不同的电流采用了不同宽度的铝布线,这样使功率MOSFET在相同面积下,增加铝线的有效布线,相同面积下,铝线的最大电流能力将达到约为原来的两倍,大幅度提高功率MOSFET的带载能力并且如果在具有相同带载能力时,功率MOSFET可节约约1/4版图面积。另外,由于采用了以N阱或P阱作为功率MOSFET的漂移区,因为仅仅使用N阱或P阱,这样可以减少了工艺难度和光刻板数量。由于功率MOSFET多晶栅伸出有源区部分作为场板,并环绕MOSFET的漏极,这样可以增加耗尽区厚度,防止表面击穿现象,并且可以防止寄生MOSFET的影响。由于功率MOSFET的每条源极均采用butting contact(对接式接触孔)结构,这样使让衬底和源极最大可能的接近,即最大限度的减小寄生NPN/PNP的发射结之间的PSUB寄生电阻,从而消除了闩锁效应。由于功率MOSFET的多晶栅的两边均以金属连线引出,由于金属电阻很小,金属的延时也就很小,故信号到达多晶栅两头的金属连接处的延时可以忽略不计,从金属连接多晶栅处往里看,多晶栅最远端到金属的距离减小为原来的一半,从而使信号延时也减小为原来的1/4。由于功率MOSFET的漂移区、有源区的弯曲处采用弧形或多边形结构可以分散电场线密度,提高栅氧层的击穿电压,可提高功率MOSFET的耐压能力。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图1现有高压NMOS版图示意图;图2现有漏极漂移区在弯曲处电场线聚集示意图;图3现有高压NMOS漏极金属连线经过N型扩散时形成寄生MOS;图4本技术结构的高压NMOS剖面示意图;图5本技术结构的高压NMOS版图示意图;图6本技术的漏极漂移区拐角改为弧线分散电场线;图7本技术的多晶栅伸出有源区并环绕漏极结构示意图;图8本技术使用栅极(GATE)环绕漏极(DRAIN)结构的高压NMOS结构示意图;图9本技术用在DC-DC或AC-DC上结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一种集成功率MOSFET结构,其剖面图如图4所示,其版图示意图如图5所示。如图5所示,它是本技术结构的高压NMOS版图示意图。当大电流通过功率MOSFET时,由于铝布线4电流密度的限制,一定宽度的铝布线4只能承受一定的电流。因为功率MOSFET均匀流过电流,从左到右漏极铝线电流将越来越小,源极铝线电流将越来越大,故本技术采用从左到右漏极铝线越来越窄,源极铝线越来越宽,即铝线宽度随电流减小而变窄,交叉布线的结构,在源、漏的最大电流处,铝线宽度增大到约为原来的两倍,故在相同面积下,铝线的最大电流能力将达到约为原来的两倍,大幅度提高功率MOSFET的带载能力,且满足铝线电流密度要求,采用传统布线结构的功率MOSFET要具有相同的带载能力,只有增加铝布线4,增大版图面积。如图5所示,本技术包括源极1、漏极2、铝布线4和多晶栅5。本技术使用每条源极1均采用butting contact结构,该结构为N+扩散和P+扩散紧靠在一起,金属孔跨在N+和P+的交接处,长度为普通孔的两倍,宽度不变,这样使让衬底和源极1最大可能的接近,即最大限度的减小寄生NPN/PNP的发射结之间的PSUB(P型衬底6,如图6所示)寄生电阻,由U=I×R得,发射结电压减小,不足以开启寄生NPN/PNP晶体管,从而消除了闩锁效应。本技术采用多晶栅5双端接入方式以减小功率MOSFET的延时,如图5所示,用金属连接到功率MOSFET多晶栅5的两头,由于金属电阻很小,金属的延时也就很小,故信号到达多晶栅5两头的金属连接处的延时可以忽略不计,从金属连接多晶栅5处往里看,多晶栅5最远端到金属的距离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即寄生电阻、寄生电容均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时间常数RC减小为原来的1/4,功率MOSFET的多晶栅5上距金属连接处最远端的信号延时也减小为原来的1/4。本技术以NWELL/PWELL(N阱/P阱)作为功率MOSFET的N-/P-轻掺杂漂移区。在相同条件下的柱面结和平面结的击穿电压之比为BVCYLBVP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功率MOSFE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MOSFET的漏极铝线的宽度随电流减小而逐渐变窄,所述MOSFET的源极铝线的宽度随电流减小而逐渐变窄,并且所述的MOSFET的漏极铝线和所述MOSFET的源极铝线之间交叉布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树良谢锋民邵栎瑾
申请(专利权)人:技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技领半导体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