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进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5174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包括设于气缸盖上的进气道,以及和进气道相连的进气歧管,进气歧管包括一端形成有歧管入口的入口管,与入口管另一端连通的稳压腔,以及相对于和入口管相连的一端,连通于稳压腔另一端的若干并排布置的歧管支管,进气道为与各歧管支管一一对应相连的多个,并以歧管支管的支管下沿线两端之间的垂线距离,以及进气道的下沿线两端之间的垂线距离计算,歧管支管的长度与进气道的长度之和在8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进气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的高性能、低油耗一直是各车企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动力来源,其性能的好坏是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在发动机中,燃烧系统是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且在燃烧系统的运行中进气量是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一种重要保障手段。在汽车发动机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燃烧系统进行大量的匹配及优化设置,进气歧管与进气道作为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设计对于发动机燃烧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0003]不过,一方面目前各主机厂在进气歧管设计时,仅仅从进气均匀性方向考虑,普遍忽略了进气歧管对发动机进气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的进气道结构在使用中,由于所进气体在进气道内会被气缸盖加热,也会造成进气气体密度下降,其会使得相同体积下进气质量降低,进而影响到发动机的进气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以能够提升发动机进气量。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包括设于气缸盖上的进气道,以及和所述进气道相连的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包括一端形成有歧管入口的入口管,与所述入口管另一端连通的稳压腔,以及相对于和所述入口管相连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稳压腔另一端的若干并排布置的歧管支管,所述进气道为与各所述歧管支管一一对应相连的多个,并以所述歧管支管的支管下沿线两端之间的垂线距离,以及所述进气道的下沿线两端之间的垂线距离计算,所述歧管支管的长度L1与所述进气道的长度L2之和在80mm-90mm之间,且所述歧管支管的长度L1与所述进气道的长度L2之比为(2.8-3.2):5。
[0007]进一步的,所述稳压腔的沿进气方向布置的稳压腔上沿线和稳压腔下沿线均为中部外鼓而两端向内渐缩,所述稳压腔上沿线具有靠近于所述入口管一侧的上沿线前段,靠近于所述歧管支管一侧的上沿线后段,以及位于所述上沿线前段和所述上沿线后段之间的上沿线过渡段,所述上沿线前段和所述上沿线后段均呈直线状,且所述上沿线前段和所述上沿线后段之间的夹角β在140
°-
160
°
之间。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沿线后段和所述气缸盖的底面之间的夹角α在40
°-
50
°
之间,所述稳压腔下沿线呈外鼓的弧形状,且所述稳压腔下沿线的半径在140mm-170mm之间。
[0009]进一步的,沿进气方向,于所述入口管的入口管上沿线和入口管下沿线中分别具有和所述稳压腔相连的第一入口过渡段和第二入口过渡段,所述第一入口过渡段与所述第二入口过渡段均呈外鼓的弧形,且所述第一入口过渡段的半径在50mm-60mm之间,所述第二入口过渡段的半径在10mm-35mm之间。
[0010]进一步的,所述稳压腔的与所述入口管相连部位的两相对侧分别具有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所述第一侧边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侧边沿,且所述第一侧边沿和所述第二侧边沿之间的夹角γ在80
°-
150
°
之间。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进气道的进气口端面和所述气缸盖的底面之间的夹角θ在95
°-
110
°
之间,所述下沿线呈直线状,且所述下沿线和所述气缸盖的底面之间的夹角δ在10
°-
15
°
之间。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进气道的上沿线具有与所述进气口端面相连的进气口段,与所述进气道的喉口相连的喉口段,以及位于所述进气口段和所述喉口段之间的过渡段,且所述进气口段为与所述下沿线平行的直线状,所述喉口段为向外鼓出的弧形状。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段和所述下沿线之间的垂线距离L3在30mm-35mm之间,所述喉口段于所述喉口位置的切线和所述喉口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η在60
°-
70
°
之间,且所述喉口段的圆弧半径R在45mm-50mm之间。
[0014]进一步的,所述气缸盖中设有位于所述进气口段上方的液压挺柱安装孔,且沿平行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所述进气口端面最外侧位置与所述液压挺柱安装孔之间的最小距离L4在1mm-5mm之间,述液压挺柱安装孔和所述进气口段之间的最小距离L5在5mm-8mm之间。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进气道的两相对侧的侧边沿和所述进气口端面之间的夹角等于或接近90
°
,且两侧的所述侧边沿与所述进气道的喉口之间相切设置。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7]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进气结构通过对歧管支管以及进气道长度的设置,使得两者的长度缩短,可减少对进气的加热,能够降低进气沿程损失,削弱气体密度降低幅度,使得相同体积下进气充量相对增大,从而可增加发动机进气量。
[0018]同时,通过使稳压腔上、下沿线均为中部外鼓而两端向内渐缩的结构形式,可使得稳压腔形成类似于河蚌型结构,由此能够使得进气在稳压腔中有序流动,不会形成紊流,从而可减少流动损失及因进气扰流产生的进气杂音,能够改善进气噪声及提升进气速度,以提升进气质量。
[0019]此外,通过稳压腔上沿线前段和上沿线后段间夹角角度的设置,以及稳压腔下沿线半径的设置,可进一步改善稳压腔中的进气组织形态,有利于提升进气质量。而入口管处设置外鼓弧形的第一入口过渡段和第二入口过渡段,以及第一侧边沿和第二侧边沿长度和两者间夹角角度的设置,则有助于改善各歧管支管进气的均匀性。
[0020]另外,通过进气道下沿线和气缸盖底面之间夹角角度,以及相平行的进气口段和下沿线之间垂线距离的设置,有利于增大进气道的进气截面。喉口位置切线夹角的角度,以及喉口段圆弧半径的设置,能够结合下沿线的直线状设置,使得进气道的喉口截面最大化,也能够降低进气道进气截面缩小程度,以提高流量系数,增大进气量。
[0021]而通过进气道进气口端面最外侧位置与液压挺柱安装孔间最小距离,以及液压挺柱安装孔和进气口段间最小距离的设置,有助于实现进气道进气截面的最大化,避免造成进气沿程阻力损失。通过两侧的侧边沿和进气口端面之间的夹角等于或接近90
°
,同时各侧边沿与进气道的喉口之间也相切设置,也能够增大进气道宽度,实现更大的进气截面,并降低进气道入口至喉口进气截面的变化程度,以使得进气平顺、沿程阻力减小。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进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进气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歧管支管及进气道的长度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包括设于气缸盖(3)上的进气道(2),以及和所述进气道(2)相连的进气歧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1)包括一端形成有歧管入口(1011)的入口管(101),与所述入口管(101)另一端连通的稳压腔(102),以及相对于和所述入口管(101)相连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稳压腔(102)另一端的若干并排布置的歧管支管(103),所述进气道(2)为与各所述歧管支管(103)一一对应相连的多个,并以所述歧管支管(103)的支管下沿线(1031)两端之间的垂线距离,以及所述进气道(2)的下沿线(6)两端之间的垂线距离计算,所述歧管支管(103)的长度L1与所述进气道(2)的长度L2之和在80mm-90mm之间,且所述歧管支管(103)的长度L1与所述进气道(2)的长度L2之比为(2.8-3.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腔(102)的沿进气方向布置的稳压腔上沿线(1021)和稳压腔下沿线(1022)均为中部外鼓而两端向内渐缩,所述稳压腔上沿线(1021)具有靠近于所述入口管(101)一侧的上沿线前段(10211),靠近于所述歧管支管(103)一侧的上沿线后段(10212),以及位于所述上沿线前段(10211)和所述上沿线后段(10213)之间的上沿线过渡段(10213),所述上沿线前段(10211)和所述上沿线后段(10212)均呈直线状,且所述上沿线前段(10211)和所述上沿线后段(10212)之间的夹角β在140
°-
160
°
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沿线后段(10212)和所述气缸盖(3)的底面(4)之间的夹角α在40
°-
50
°
之间,所述稳压腔下沿线(1022)呈外鼓的弧形状,且所述稳压腔下沿线(1022)的半径在140mm-170mm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进气方向,于所述入口管(101)的入口管上沿线(1012)和入口管下沿线(1013)中分别具有和所述稳压腔(102)相连的第一入口过渡段(1014)和第二入口过渡段(1015),所述第一入口过渡段(1014)与所述第二入口过渡段(1015)均呈外鼓的弧形,且所述第一入口过渡段(1014)的半径在50mm-60mm之间,所述第二入口过渡段(1015)的半径在10mm-35mm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合正左偲琦侯文龙马明晔于鹏飞孟祥程付如松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