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进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0056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结构改进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其特征是: 围覆于集成电路内部的局部电路周缘,其结构是由一条接Vcc正电压的Vcc金属带及一条接地的GND金属带,分别与PNP组成的CMOS结构的部分元件相接,其中PNP的结构是于: P-基底层之上生成一DEEP N Well层,并于DEEP N Well层之上再生成一N Well层,且于N Well层设置有P+层、N-层及介电子层,于N-层处设计接触点,藉此分别与金属层1及DEEP N Well层相接,而形成一正电压带,另于P+层处设计接触点,藉此与金属层相接,再经接触点与Vcc金属带2衔接,并于N-层再通过接触点与Vcc金属带连结,形成源极及漏极;而接GND的金属层再通过接触点与下一层的介电子层相接,形成栅极。(*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集成电路抗干扰结构,特别是一种结构改进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所用的产品功能越好也越精密,其中所包含的集成电路也就需要更精密的设计,而在集成电路的结构中,是由电子电路规划布局而成,然而于电路中必会产生互相干扰的噪声,特别是集成电路中,由于包含有大量的电路,故如何将干扰信号降至最低甚为重要,习知的做法为,利用外壳屏蔽和缝隙屏蔽结合的方式来隔绝外界噪声的干扰,但其并无法完全隔绝噪声的干扰,仅能对外界的噪声做隔绝,并无法对内部电路噪声的干扰做隔绝,及在习知的集成电路内部结构的设计中并没有良好的对策及设计,集成电路内因线路越趋紧密,而产生的噪声电流顺其线路流窜,严重影响该集成电路电性的稳定及品质。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缺失,所以设计出集成电路抗干扰带结构来解决外部及内部的噪声干扰,而于其中是利用两条金属带及数量不等的PNP结构,而产生寄生电容来隔绝外部噪声,且藉由产生的正电压带迫使内部噪声电流由接地端溢出,以达成防止外部噪声入侵及内部噪声干扰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有效解决外部及内部的噪声干扰的结构改进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本技术所提供的结构改进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是由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其特征是围覆于集成电路内部的局部电路周缘,其结构是由一条接Vcc正电压的Vcc金属带及一条接地的GND金属带,分别与PNP组成的CMOS结构的部分元件相接,其中PNP的结构是于P一基底层之上生成一DEEP N Well层,并于DEEP N Well层之上再生成一N Well层,且于N Well层设置有P+层、N-层及介电子层,于N-层处设计接触点,藉此分别与金属层1及DEEP N Well层相接,而形成一正电压带,另于P+层处设计接触点,藉此与金属层相接,再经接触点与Vcc金属带2衔接,并于N-层再通过接触点与Vcc金属带连结,形成源极及漏极;而接GND的金属层再通过接触点与下一层的介电子层相接,形成栅极。除上述必要技术特征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补充如下
技术实现思路
其中的正电压带是包含有一N Well层及一Deep N Well层。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抗干扰带结构,是将围绕在集成电路内部的局部电路外围,由多个PNP所组成的结构,利用金属层与集成电路表层两条金属带衔接后提供一正电压及接地端,而使得介电子层产生寄生电容,藉此而将噪声局限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以提供高频的电磁抗干扰效果,且藉由一DEEP N Well层与N Well层的N-端相衔接,进而产生大面积的正电压带,使噪声电流由接地端溢出,而使得集成电路具有防止电磁波入侵及外泄的作用。2、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集成电路抗干扰带结构,该抗干扰带可随集成电路内部电路一同规划布局形成,并可视内部电路抗干扰需求的面积而规划抗干扰带的长度,以提升集成电路内单位面积的抗干扰效果,特别是方便结合于CMOS集成电路中产生电磁抗干扰的功能,而有利于产业的利用。为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功效有进一步了解,兹列举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结构与集成电路结合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结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结构图3的标示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图中见悉本技术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C是规划围覆在一集成电路A内部的局部电路B的周围,该局部电路B是被抗干扰的局部电路C所保护,其中集成电路抗干扰带C是一可随同集成电路A内部的局部电路B一同被布局规划。请同时参阅图2、图3及图4,图中是揭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3的标示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结构C是包含有多个PNP结构10、多个介电子(POLY)层92、P+层91’、N-层91、多对金属层50、50’、一Vcc金属带60及一GND金属带60’,及多个接触点911、911’、921、61、61’所组成;其中于P-基底层70之上生成一DEEP N Well层80,并于DEEP N Well层80之上再生成一N Well层90,且于N Well层设置有正价P+层91’、负价N-层91及介电子层(Poly layer)92,于负价N-层91处设计接触点(contact hole)911’藉此分别与金属层(Metall)50、及DEEP N Well层80相接,于正价P+层91’处设计接触点(contacthole)911’,同时藉此与金属层50相接,再经接触点(contact hole)61与Vcc金属带(Metal 2)60衔接,此Vcc金属带将被加以正电压,而形成源极(SOURCE)S及漏极(Drain)D;而于介电子层(Poly layer)92处,设计接触点(contact hole)921,藉此与金属层50’相接,再经接触点(contact hole)61’与地(GND)金属带60’衔接,而形成GND接地点的栅极(Gate)G。承上述,并请同时参阅图5所示,该Vcc金属带60及GND金属带60’,是利用与集成电路电源的正极接脚及负极接脚分别连结后,而得以提供上述PNP结构10与正价P+层91’及负价N-层91所需的工作电源,及该Vcc金属带60的底部则藉由多个接触点61与上述的金属层50连结,使电源正极可导入金属层50。另,GND金属带60’的底部则设置有多个接触点61’,以藉由接触点61’连结至另一金属层50’之上,使电源负极导入金属层50’,而通过这样的电源正极与负极分别导入金属层50及50’,使上述的PNP结构10及正价P+层91’及负价N-层91得以工作,意即正价P+层91’及负价N-层91所代表的源极S及漏极D均获得电源正极的供应,而电源负极则导入在介电子层92,使得上述的的源极S及漏极D间的介电子层92产生寄生电容,以具有防电磁入侵的功能,但该寄生电容量及抗干扰单位面积或抗干扰电流量并非固定不变,可以藉由该PNP结构10、介电子层20、正价P+层91’及负价N-层91、金属层50、50’及Vcc、GND金属层60、60’的布局体积及面积来作适度的调整。综合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所运用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技术专利范围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改进的集成电路抗干扰带,其特征是围覆于集成电路内部的局部电路周缘,其结构是由一条接Vcc正电压的Vcc金属带及一条接地的GND金属带,分别与PNP组成的CMOS结构的部分元件相接,其中PNP的结构是于P-基底层之上生成一DEEP N Well层,并于DEEP N Well层之上再生成一N Well层,且于N Well层设置有P+层、N-层及介电子层,于N-层处设计接触点,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培松郑金祯
申请(专利权)人:安国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