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通信列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26617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28
本申请涉及一种多模通信列尾系统,包括至少一台列尾主机、至少一台列尾机车台以及第一中转服务器,列尾主机设有第一数字信道机、第一公网通信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列尾机车台设有第二数字信道机、第二公网通信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一数字信道机电性连接,第二控制单元与第二数字信道机电性连接;第一数字信道机与对应的第二数字信道机数字通信连接,以建立数字对讲通信链路;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一公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第二控制单元与第二公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第一公网通信单元、第二公网通信单元均通过公网无线通信连接第一中转服务器,以通过第一中转服务器建立公网通信链路。保证列尾主机与列尾机车台进行高可靠通信。高可靠通信。高可靠通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模通信列尾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铁路通信
,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模通信列尾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列尾系统作为货物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已在我国普遍运行使用。列尾系统主要由列尾主机和列尾机车台组成。列尾机车台安装于列车头部用于司机操控及指示,列尾主机安装于列车尾部具备实时采集列车尾部数据。列尾主机和列尾机车台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使得机车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列车尾部数据以及控制列尾主机来操作列车尾部的制动装置。
[0003]传统技术中列尾主机和列尾机车台之间的通信存在着可靠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可靠通信的多模通信列尾系统。
[0005]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多模通信列尾系统,包括至少一台列尾主机、至少一台列尾机车台以及第一中转服务器,其中,列尾主机设有第一数字信道机、第一公网通信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列尾机车台设有第二数字信道机、第二公网通信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0006]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一数字信道机电性连接,第二控制单元与第二数字信道机电性连接;第一数字信道机与对应的第二数字信道机数字通信连接,以建立数字对讲通信链路;
[0007]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一公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第二控制单元与第二公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第一公网通信单元、第二公网通信单元均通过公网无线通信连接第一中转服务器,以通过第一中转服务器建立公网通信链路。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模通信列尾系统还包括第二中转服务器,列尾主机还设有第一专网通信单元,列尾机车台还设有第二专网通信单元;
[0009]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一专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第二控制单元与第二专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第一专网通信单元、第二专网通信单元均通过铁路专网无线通信连接第二中转服务器,以通过第二中转服务器建立专网通信链路。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列尾主机还设置有风压传感器,风压传感器与第一控制单元电性连接,风压传感器用于采集并向第一控制单元反馈列车尾部的风管的风压;第一控制单元用于通过公网通信链路和数字对讲通信链路向对应的第二控制单元传输风压。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列尾主机设置有显示单元,第一控制单元与显示单元电性连接,第一控制单元还用于将风压发送到显示单元,显示单元用于显示风压。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列尾机车台设置有至少一个列尾控制盒,列尾控制盒与第二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列尾控制盒用于接收并向第二控制单元发送用户所输入的信息。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单元还用于将通过公网通信链路或数字对讲通信链路所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列尾控制盒,列尾控制盒还用于展示第二控制单元发送来的信
息。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在风压低于预设风压时通过公网通信链路和数字对讲通信链路向对应的第二控制单元传输风压报警信号。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数字信道机和第二数字信道机为400MHz数字信道机。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公网通信单元和第二公网通信单元为5G公网通信单元。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专网通信单元和第二专网通信单元为LTE

R专网通信单元。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多模通信列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列尾主机的结构框图;
[0021]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列尾主机的结构框图;
[0022]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列尾机车台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0025]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
[0026]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以用于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此外,器件也可以包括另外地取向(譬如,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通过居中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此外,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对象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0028]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
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同时,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0029]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
技术介绍
中所说的列尾主机和列尾机车台难以可靠的进行通信的原因在于:在货运列车取消守车后,通过设置在列车尾部的列尾主机对列车尾部的设备情况进行监控,列尾主机在获得需要被监控的数据后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机车工作人员处的列尾机车台,使机车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列车尾部的状况。但是在货运列车沿线的许多区段的铁路专网信号不良,如经过隧道、山区,以及部分地区还未进行铁路专网铺设,因沿线铺设专用网络费用高、项目实施难度大,货列尾系统仍仅采用数字通信技术,对列车的安全运输时刻造成影响。
[0030]基于以上原因,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多模通信列尾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至少一台列尾主机100、至少一台列尾机车台300以及第一中转服务器500。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通信列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台列尾主机、至少一台列尾机车台以及第一中转服务器,其中,所述列尾主机设有第一数字信道机、第一公网通信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列尾机车台设有第二数字信道机、第二公网通信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数字信道机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数字信道机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数字信道机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数字信道机数字通信连接,以建立数字对讲通信链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公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公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公网通信单元、所述第二公网通信单元均通过公网无线通信连接所述第一中转服务器,以通过所述第一中转服务器建立公网通信链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通信列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模通信列尾系统还包括第二中转服务器,所述列尾主机还设有第一专网通信单元,所述列尾机车台还设有第二专网通信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专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专网通信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专网通信单元、所述第二专网通信单元均通过铁路专网无线通信连接所述第二中转服务器,以通过所述第二中转服务器建立专网通信链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通信列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列尾主机还设置有风压传感器,所述风压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风压传感器用于采集并向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反馈列车尾部的风管的风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达文波杨阔潘东亮张娜娜
申请(专利权)人:国能包神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