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控调温转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5681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8:05
一种电控调温转阀结构,涉及一种调温转阀。阀体外壳内部两侧分隔为进液腔和转换腔,暖风接管嘴与转换腔连通设置,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伸入进液腔内部,阀体外壳设置有与进液腔连通的节温器安装孔位和与转换腔连通的出水接口,集成出水管座总成两支管分别与节温器安装孔位和出水接口连通固定,蜡式节温器安装在节温器安装孔位内控制通断,柱状阀芯转动安装在转换腔内部,转换腔开口端封装有固定了执行电机的盖板,执行电机连接传动柱状阀芯,通过执行电机控制柱状阀芯转动能够切换暖风接管嘴或出水接口与转换腔之间的通断。柱状阀芯转动更顺畅降低卡滞风险,并且集成了蜡式节温器具有卡滞保护功能,可靠性更强。可靠性更强。可靠性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控调温转阀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调温转阀,尤其是一种电控调温转阀结构,属于发动机配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发动机行业对于冷却系统调节多数采用球阀式节温器,根据不同的冷却系统,分别布置在发动机的入水口和出水口,以调节发动机的大小循环。但球阀的结构一方面在使用阶段会出现卡滞、漏水等现象,另一方面卡滞后无法保证最佳工作温度的冷却液温度持续上升容易导致过热损坏。因此,为降低发动机过热风险,亟需一种具有卡滞保护功能的电控调温转阀结构,以使发动机保持在最佳的工作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控调温转阀结构,它的柱状阀芯转动更顺畅降低卡滞风险,并且集成了蜡式节温器具有卡滞保护功能,可靠性更强。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电控调温转阀结构,包括蜡式节温器、柱状阀芯、冷却液温度传感器、阀体外壳、执行电机、集成出水管座总成以及暖风接管嘴,所述阀体外壳内部由中间位置将其两侧分隔为进液腔和转换腔,所述进液腔和所述转换腔连通设置,所述暖风接管嘴固定安装在阀体外壳上并与转换腔连通设置,所述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固定安装在阀体外壳上且其感应端伸入进液腔内部,阀体外壳一体设置有节温器安装孔位和出水接口,所述节温器安装孔位与进液腔连通设置,所述出水接口与转换腔连通设置,所述集成出水管座总成为F形管线且其两支管分别与节温器安装孔位和出水接口连通固定,所述蜡式节温器安装在节温器安装孔位内控制进液腔与集成出水管座总成对应支管的通断,所述柱状阀芯转动安装在转换腔内部,阀体外壳位于转换腔开口端封装有固定了执行电机的盖板,所述执行电机连接传动柱状阀芯,通过执行电机驱动柱状阀芯转动能够控制转换腔与暖风接管嘴导通、转换腔与出水接口导通或转换腔同时与暖风接管嘴及出水接口导通。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阀体外壳内设置柱状阀芯,相比于球阀的结构转动更顺畅,降低卡滞风险,而且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在阀体外壳与集成出水管座总成之间增加集成了蜡式节温器,具有卡滞保护功能,在柱状阀芯卡滞无法转动时,随着冷却液温度逐渐升高直至达到蜡式节温器的初开温度,阀体外壳的进液腔与集成出水管座总成对应的支管打通实现冷却液的排出,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发动机冷却液温度持续上升导致过热损坏,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可靠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技术的电控调温转阀结构的拆分轴测图;
[0007]图2是本技术的电控调温转阀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09]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电控调温转阀结构,包括蜡式节温器1、柱状阀芯3、冷却液温度传感器5、阀体外壳6、执行电机7、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以及暖风接管嘴14。
[0010]结合图2所示,所述阀体外壳6内部由中间位置将其两侧分隔为进液腔和转换腔,所述进液腔和所述转换腔连通设置。具体的,阀体外壳6内部中间位置可固定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开设多个通孔保证进液腔和转换腔的连通,进液腔开口端为进液端,冷却液到转换腔内在柱状阀芯3的转动切换下经暖风接管嘴14或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排出。
[0011]结合图1所示,所述暖风接管嘴14固定安装在阀体外壳6上并与转换腔连通设置,可采用热塑密封固定的方式。进一步的,在阀体外壳6内壁与暖风接管嘴14对应位置固定有暖风阀门密封件2以提升密封性。所述冷却液温度传感器5固定安装在阀体外壳6上且其感应端伸入进液腔内部,及时感知发动机出水温度。进一步的,冷却液温度传感器5在阀体外壳6的安装位置处通过弹性挡圈9卡定限位以保证装配稳定性。阀体外壳6一体设置有节温器安装孔位和出水接口,所述节温器安装孔位与进液腔连通设置,所述出水接口与转换腔连通设置,所述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为F形管线且其两支管分别通过出水管座固定螺栓13与节温器安装孔位和出水接口连通固定,其主管用于冷却液的排出。进一步的,阀体外壳6位于出水接口内部固定有出水阀门密封件4以提升密封性。此外,宜在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与阀体外壳6的节温器安装孔位连接位置处加装第一密封圈10,在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与阀体外壳6的出水接口连接位置处加装第二密封圈12,避免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连接位置产生渗漏。
[0012]结合图2所示,所述柱状阀芯3转动安装在转换腔内部,圆柱体的结构转动更顺畅降低卡滞的现象。具体的,柱状阀芯3朝向分隔板一端凹设有腔槽且所述腔槽在槽壁上开设有两个排放口,冷却液由进液腔经分隔板上的通孔进入腔槽内,进一步的,柱状阀芯3内底面与分隔板之间可通过中心销转动连接以提升旋转稳定性。
[0013]结合图1所示,阀体外壳6位于转换腔开口端通过电机固定螺栓11封装有固定了执行电机7的盖板,所述执行电机7通过花键结构连接传动柱状阀芯3,通过执行电机7控制柱状阀芯3转动,能够使柱状阀芯3的两个排放口在暖风接管嘴14和出水接口所在的圆周路径上转动,从而控制转换腔与暖风接管嘴14导通,此时一个排放口与暖风接管嘴14对应而另一个排放口被转换腔内壁封堵,转换腔与出水接口导通,此时一个排放口与出水接口对应而另一个排放口被转换腔内壁封堵,转换腔同时与暖风接管嘴14及出水接口导通,此时两个排放口分别与暖风接管嘴14及出水接口对应。
[0014]结合图2所示,所述蜡式节温器1安装在节温器安装孔位内控制进液腔与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对应支管的通断,蜡式节温器1包括蜡包、阀门及锥形弹簧,所述阀门用于封堵节温器安装孔位,所述锥形弹簧支撑在阀门外部对其提供向内侧的弹力使节温器安装孔位阻断,所述蜡包通过安装座固定在阀门内部,蜡包受热膨胀能够克服锥形弹簧的弹力移开阀门使节温器安装孔位打通。
[0015]本技术在使用状态下,发动机的冷却液经阀体外壳6的进液腔开口端进入转换腔内,暖风接管嘴14与暖风系统连接,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的主管与散热系统连接,根据需求通过执行电机7控制柱状阀芯3转动,能够将转换腔内的冷却液流向暖风系统、散热系统或同时流向暖风系统和散热系统,如果柱状阀芯3发生卡滞无法转动,随着阀体外壳6的进液腔内冷却液温度逐渐升高,直至达到蜡式节温器1的初开温度,即蜡包受热液化膨胀并克服锥形弹簧的弹力移开阀门使节温器安装孔位打通,进液腔内的冷却液则直接经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对应支管流向散热系统,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发动机冷却液温度持续上升导致过热损坏。
[001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装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控调温转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蜡式节温器(1)、柱状阀芯(3)、冷却液温度传感器(5)、阀体外壳(6)、执行电机(7)、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以及暖风接管嘴(14),所述阀体外壳(6)内部由中间位置将其两侧分隔为进液腔和转换腔,所述进液腔和所述转换腔连通设置,所述暖风接管嘴(14)固定安装在阀体外壳(6)上并与转换腔连通设置,所述冷却液温度传感器(5)固定安装在阀体外壳(6)上且其感应端伸入进液腔内部,阀体外壳(6)一体设置有节温器安装孔位和出水接口,所述节温器安装孔位与进液腔连通设置,所述出水接口与转换腔连通设置,所述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为F形管线且其两支管分别与节温器安装孔位和出水接口连通固定,所述蜡式节温器(1)安装在节温器安装孔位内控制进液腔与集成出水管座总成(8)对应支管的通断,所述柱状阀芯(3)转动安装在转换腔内部,阀体外壳(6)位于转换腔开口端封装有固定了执行电机(7)的盖板,所述执行电机(7)连接传动柱状阀芯(3),通过执行电机(7)驱动柱状阀芯(3)转动能够控制转换腔与暖风接管嘴(14)导通、转换腔与出水接口导通或转换腔同时与暖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春梅郝世杨赵兴天王德春刘侠庞玉超杨守财牟红雨闫萌萌杜紫薇刘朋闫祥峰曹雷郭金秋王玉鹏姚振东李磊徐欢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