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扣具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5027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装置的扣具,该扣具将散热装置中的连接座固定在基座上,其包括:    本体;    两勾扣臂,分别连接于本体的两端;    迫紧杆,枢接于本体的中间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勾扣臂的远离本体的自由端具有向外勾的勾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扣具,尤其是一种设置在发热组件上的散热装置中,用以将该散热装置中的连接座与基座结合在一起的散热装置的扣具
技术介绍
在计算机中的最重要组件就是中央处理器(CPU),整部计算机皆需通过它方可进行运作,故运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也居于各种组件之首,因此,为了保证中央处理器或其它电子发热组件能够在许可的温度下正常运作,都会在这些电子发热组件周围设置散热装置。图1和图2是公知的设置在电子发热组件上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该散热装置9包括有基座90、散热件91、连接座92、两扣具93及风扇94;散热装置9通过螺丝穿过散热件91与基座90而固定在计算机中的主机板上(图中未示出),从而使散热件91能够接触到该电子发热组件以便传导该电子发热组件的热量,并使基座90通过螺丝而同定在该主机板上;连接座92的上端具有扣合部95,连接座92套设于散热件91的外围,并通过扣合部95与风扇94相连接;扣具93具有本体96及由本体96两端所连接的两勾扣臂97,其中一勾扣臂97是由本体96垂直向下延伸而成,而另一勾扣臂97是枢接于本体96的另一端上,两勾扣臂97的自由端旨具有向内勾的勾部;两扣具93是分别地设置于连接座92的上方两侧。使用时,将由本体96延伸而成的勾扣臂97由外勾入基座90上端的孔洞98中,并将本体96压置于连接座92的侧边上方的平面上,而与本体96枢接的勾扣臂97是由外旋转至基座90上端的另一孔洞98中,最后,再按下本体96上的迫紧杆99以便将连接座92与基座90紧密的连接固定;至此,散热装置9紧密地设置组装于主机板上。但是,上述的散热装置9的扣具93需先用由本体96延伸而成的勾扣臂97由外勾入基座90上端的孔洞98中,再用与本体96枢接的勾扣臂97由外旋转至基座90上端的另一孔洞98中,才可将扣具93设置定位于连接座92与基座90上。然而,在现今产品(尤其是信息产品,其中又特指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都被要求需达到轻薄迷你的情况下,机壳内所能使用的空间必被规划、利用至淋漓尽致,各种装置、组件彼此一定紧邻地设置而鲜少有多余的空间。因此,在欲将与本体96枢接的勾扣臂97由外旋转至基座90上端的另一孔洞98中时,在狭小的机壳空间中非常不容易组装。而且,在组装的同时,需以一手压持着扣具93而另一手握持着该枢接的勾扣臂97以使其旋转扣勾至基座90上端的另一孔洞98中。反之,在拆卸时亦是如此,皆须以双手操作。另外,当扣具93的迫紧杆99压迫连接座92时,勾扣臂97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将具有一股向外张开的力量,故存在着勾扣臂97从基座90的孔洞98中松脱及碰撞到周遭的组件的危险。综上所述,公知散热装置的扣具在实际组装上,显然具有如下问题1、不易在狭小的机体空间中,将勾扣臂由外旋转至该基座上。2、需以双手同时操作。3、使用迫紧杆时,扣具容易产生位移,进而存在勾扣臂从基座的孔洞中松脱及碰撞到周遭的组件的危险。因此,本申请人有感于上述问题的可改善性,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能有效改善上述缺点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的扣具,使得该扣具可在狭小的机壳空间中能以单手轻松、方便的将该扣具组装于散热装置上。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的扣具,使得该扣具可稳固的压置组装于散热装置上。为了达到上述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的扣具,该扣具与固定散热装置的基座与连接座相连接,包括本体、迫紧杆和分别连接于该本体两端的两勾扣臂,迫紧杆枢接于本体的中间内部,远离本体的两勾扣臂的自由端具有向外勾的勾部。上述的散热装置的扣具,其本体的两侧可以分别具有凸柱、两勾扣臂的上端分别具有两相对应的孔洞,该两孔洞套在该本体的凸柱上,使得两勾扣臂枢接于本体的两端。上述的散热装置的扣具,其本体与两扣勾臂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上述的散热装置的扣具,其勾扣臂的近中间处可以具有凹弧面的按压部。为了达到上述另一目的,上述的散热装置的扣具的本体的下方具有片体,该片体的两端是形成皱折状的弹性臂。上述的散热装置的扣具,其片体的两端可以是与该本体一体成形的。上述的散热装置的扣具,其片体的两端也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该本体上。上述的散热装置的扣具,其勾扣臂的下端可以具有内倾的导斜面并延伸出向外的勾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扣具的勾扣臂上的向外的勾部,以及本体下方的具有弹性的片体,令使用者能够在狭小的机壳空间中以单手轻松、方便的将该扣具组装于散热装置上,并可节省该散热装置在机体中所占的空间,同时使得该扣具可稳固的压置组装于散热装置上,避免了在使用迫紧杆时,由于勾扣臂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而具有一股向外张开的力量时从孔洞中松脱及碰撞到周遭的组件的危险。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的散热装置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2为公知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扣具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扣具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扣具组装动作(一)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扣具组装动作(二)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扣具组装动作(三)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扣具组装动作(四)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扣具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3和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的扣具,该扣具1包括本体2、两勾扣臂3及迫紧杆4。其中本体2是长条状的框体,其上方具有容置槽20,容置槽20的中间两侧分别具有相对称的枢接孔21,本体2的两侧分别具有凸柱22,本体2的下方具有片体23,片体23的两端可以是与本体2一体成形的,也可以是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本体2上,片体23的两端具有皱折状的弹性臂24,两弹性臂24使得片体23具有上下位移的弹性。勾扣臂3的上端具有两相对应的孔洞30,两孔洞30是套接于本体2的凸柱22上,勾扣臂3的下端具有内倾的导斜面33并延伸出向外勾的勾部31,勾扣臂3的近中间处具有凹弧面的按压部32。迫紧杆4的一端是有凹弧面的压把40,而另一端是凸轮41,凸轮41的两侧具有凸块42,两凸块42分别地插设于本体2的枢接孔21中,使得迫紧杆4的凸轮41枢接于本体2的容置槽20中;通过上述的组合形成本技术的散热装置的扣具。参照图5、图6、图7和图8,本技术的散热装置的扣具1组装在散热装置5上,散热装置5包括有基座50、散热件51、连接座52、风扇53及两扣具1,其中基座50设有定位片54,定位片54设有孔洞56(由于上述的基座50、散热件51、连接座52及风扇53与公知的构造、连接方式相同,并非本技术申请专利的范畴,故有关的详细结构及连接方式等在此不再予以赘述),扣具1仅需如图6所示以单手压触着按压部32将该两勾扣臂3向中间压迫,并将两勾扣臂3插设至基座50与该连接座52之间,勾扣臂3即通过导斜面33顶触基座50的定位片54上端内缘,并迫使定位片54上端微向外张,使导斜面33得以顺势滑下,定位片54再复位限制勾部31于孔洞56内,而本体2的片体23则压置于连接座52上端的平面55上。当手放开时,如图7所示,两勾扣臂3的勾部31将同时地由内向外插设在基座50上的孔洞56中,即可在狭小的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的扣具,该扣具将散热装置中的连接座固定在基座上,其包括本体;两勾扣臂,分别连接于本体的两端;迫紧杆,枢接于本体的中间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勾扣臂的远离本体的自由端具有向外勾的勾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的两侧分别具有凸柱,该勾扣臂的上端分别具有两相对应的孔洞,该两孔洞枢设于本体的凸柱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与两扣勾臂是一体成型的。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散热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柏文叶哲辅
申请(专利权)人:大众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