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2123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包括分离式整流罩、航行体、硬质聚合物泡沫层、缓冲装置和空化器,缓冲装置用于缓冲航行体入水时航行体与水之间的作用力,分离式整流罩的前端呈锥形,还包括侧边整流罩;整流罩侧壁包括整流罩主体,整流罩主体的前后端分别设有高压空气腔和次高压空气腔,高压空气腔和次高压空气腔间通过降压孔连接,且整流罩主体的前端安装有打开或封闭降压孔的封堵装置,缓冲装置位于高压空气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传统的缓冲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气垫式缓冲,能够进一步保护航行体的头部不被破坏。保护航行体的头部不被破坏。保护航行体的头部不被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航行体入水降载
,具体而言是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下航行体要求有更加灵活的发射方式以有效规避远程探测设备的追踪,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空射的方式投送这类航行体。当水下航行体由较高的初速从高空下落,在其触水瞬间主要结构会受到巨大的瞬时过载作用。研究表明,这种过载会对航行体内部结构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严重时可致整个航行体失去应有的功能从而丧失战斗力。此外,过载的加速度也会随着触水速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结构降低冲击加速度以保护结构,降低航行体结构破坏或者功能失效的风险。现有的航行体入水降载大多数都采用液压缸等结构进行降载,但是其降载能力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根据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5]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包括分离式整流罩、航行体、硬质聚合物泡沫层、缓冲装置和空化器,缓冲装置用于缓冲航行体入水时航行体与水之间的作用力,分离式整流罩的前端呈锥形,还包括侧边整流罩;
[0006]侧边整流罩为分体式,多个分体围绕侧边整流罩的轴线密封拼接为一体,且多个分体之间为可分离连接;侧边整流罩包括整流罩侧壁,航行体的头端与整流罩侧壁的后端可分离连接,分离式整流罩的后端与侧边整流罩的前端可分离连接;空化器和缓冲装置位于侧边整流罩内;硬质聚合物泡沫层填充在分离式整流罩内,且硬质聚合物泡沫层的前端与分离式整流罩的前端之间具有空腔;空化器的前端与硬质聚合物泡沫层的后端相抵,空化器的后端与缓冲装置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缓冲装置的安装端通过连接结构与航行体的头部连接,空化器的外沿与整流罩侧壁密封式滑动连接;
[0007]侧边整流罩还包括设置在整流罩侧壁内的整流罩主体,空化器与整流罩主体位于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高压空气腔,高压空气腔内设有高压气体,整流罩主体与航行体的头部位于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次高压空气腔,整流罩主体内设有两端分别与高压空气腔和次高压空气腔连通的降压孔,降压孔用于将高压空气腔内的高压气体降压传输至次高压空气腔内;整流罩主体的前端安装有打开或封闭降压孔的封堵装置;缓冲装置位于高压空气腔内。
[0008]封堵装置包括中心杆,中心杆的前端穿过整流罩主体,并与整流罩主体密封转动连接,之后与缓冲装置的安装端固定连接,中心杆为连接结构,中心杆的后端轴向限位安装在航行体的头部内,并与航行体的头部转动连接;多个降压孔分为多组,且多组降压孔围绕整流罩主体的轴线均匀分布,每组降压孔中的多个降压孔沿整流罩主体的径向均匀分布;
[0009]中心杆的侧壁上设有数量与降压孔的组数相同的多个扇叶,扇叶用于封堵或打开降压孔,中心杆位于航行体头部内的部分连接有驱动中心杆转动的转动驱动装置。
[0010]缓冲装置包括外套筒,外套筒内设有内套筒,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部分形成储油腔,内套筒内设有活塞杆,活塞杆的前端穿出外套筒和内套筒与空化器固定连接,活塞杆的后端具有活塞,活塞与内套筒前端之间的部分设有套在活塞杆上的拉弹簧,外套筒的后端与中心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与所述内套筒后端之间的部分形成与所述储油腔连通的液压油腔体。
[0011]空化器的前端具有向前吹出气体的反吹气系统。
[0012]反吹气系统包括第一通气管,第一通气管的前端依次穿过中心杆、外套筒的后端中心、内套筒的后端中心,穿入活塞杆内,并与活塞杆的内壁气密式滑动连接,第一通气管与中心杆转动连接,活塞杆靠近其前端的内部具有缓冲气腔,缓冲气腔的后端与第一通气管的前端连通,缓冲气腔内设有轴线与活塞杆轴线重合的压弹簧,第一通气管的端面与压弹簧相抵,活塞杆的前端设有与缓冲气腔连通的通孔,通孔的前端与设置在空化器上的喷气口连通;第一通气管的后端与设置在航行体内的储气罐连通;喷气口处设有反向喷气阀门。
[0013]活塞杆的前部侧壁上设有与通孔连通的第二通气管,且第二通气管与高压空气腔连通,第二通气管内设有第二通气阀。
[0014]降压孔为特斯拉阀孔。
[0015]次高压空气腔设有单向泄压阀。
[0016]侧边整流罩的后端通过安装在航行体内的电磁铁装置与航行体可分离连接。
[0017]较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8]1、本专利技术在传统的缓冲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气垫式缓冲(通过降压孔、高压空气腔、次高压空气腔和封堵装置实现),能够进一步保护航行体的头部不被破坏。
[0019]2、本专利技术还增加了反吹气系统,能够在入水后进行缓冲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形成超空泡,有利于空化器的超空泡形成。
[0020]3、本专利技术中的降压孔采用的是特斯拉阀孔结构,能够解决气体由高压空气腔进入次高压空气腔时,对气体进行减速,实现降压,防止其损害航行体。特斯拉阀孔为不断重复的链式结构,结构重复的次数越多,降压效果越好,也就是说重复的单一结构尺寸越小降压效果越好。利用特斯拉阀孔对气体减速的方向性功能可以在不消耗能源的基础上实现降压。
[0021]基于上述理由本专利技术可在航行体入水等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主视图。
[0024]图2为图1中A

A向剖视图。
[0025]图3为图1中前部放大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和封堵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三维视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不封堵降压孔时示意图。
[0029]图7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封堵降压孔时示意图。
[0030]图8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降压孔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航行体航行靠近水面时示意图。
[0032]图10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航行体撞击水面后反向喷气示意图。
[0033]图1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受压联动降载示意图。
[0034]图1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侧边整流罩分离后示意图。
[0035]图中:1、分离式整流罩;2、航行体;3、硬质聚合物泡沫层;4、缓冲装置;401、外套筒;402、内套筒;403、活塞杆;404、活塞;405、拉弹簧;5、空化器;6、侧边整流罩;601、整流罩侧壁;602、整流罩主体;603、高压空气腔;604、次高压空气腔;605、降压孔;7、封堵装置;701、中心杆;702、扇叶;703、齿轮;8、反吹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包括分离式整流罩、航行体、缓冲装置和空化器,所述缓冲装置用于缓冲所述航行体入水时所述航行体与水之间的作用力,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边整流罩;所述侧边整流罩为分体式,多个分体围绕所述侧边整流罩的轴线密封拼接为一体,且多个分体之间为可分离连接;所述侧边整流罩包括整流罩侧壁,所述航行体的头端与所述整流罩侧壁的后端可分离连接,所述分离式整流罩的后端与所述侧边整流罩的前端可分离连接;所述空化器和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所述侧边整流罩内;所述空化器的后端与所述缓冲装置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缓冲装置的安装端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航行体的头部连接,所述空化器的外沿与所述整流罩侧壁密封式滑动连接;所述侧边整流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整流罩侧壁内的整流罩主体,所述空化器与所述整流罩主体位于所述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高压空气腔,所述高压空气腔内设有高压气体,所述整流罩主体与所述航行体的头部位于所述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次高压空气腔,所述整流罩主体内设有两端分别与所述高压空气腔和次高压空气腔连通的降压孔,所述降压孔用于将所述高压空气腔内的高压气体降压传输至所述次高压空气腔内;所述整流罩主体的前端安装有打开或封闭所述降压孔的封堵装置;所述缓冲装置位于所述高压空气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包括中心杆,所述中心杆的前端穿过所述整流罩主体,并与所述整流罩主体密封转动连接,之后与所述缓冲装置的安装端固定连接,所述中心杆为所述连接结构,所述中心杆的后端轴向限位安装在所述航行体的头部内,并与所述航行体的头部转动连接;多个所述降压孔分为多组,且多组降压孔围绕所述整流罩主体的轴线均匀分布,每组降压孔中的多个降压孔沿所述整流罩主体的径向均匀分布;所述中心杆的侧壁上设有数量与所述降压孔的组数相同的多个扇叶,所述扇叶用于封堵或打开所述降压孔,所述中心杆位于所述航行体头部内的部分连接有驱动所述中心杆转动的转动驱动装置。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铁志李尧宗智王世晟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