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减震器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1393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19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减震器以及车辆,该车辆减震器包括:筒体、活塞杆、活塞以及流量调节件,活塞杆可移动地伸入筒体内,活塞固定在活塞杆上并可移动地位于筒体内,活塞将筒体内部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上腔室和下腔室内均填充有流体,活塞上形成有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上端与上腔室连通,第一流道的下端与下腔室连通;流量调节件活动设置在第一流内,流量调节件内形成有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上端与上腔室连通,第二流道的下端与下腔室连通;在活塞杆移动时,流量调节件能够相对于活塞移动,第一流道的内壁能够在流量调节件相对于活塞移动时至少部分地遮挡第二流道的上端或下端。时至少部分地遮挡第二流道的上端或下端。时至少部分地遮挡第二流道的上端或下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减震器以及车辆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减震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减震器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特别是悬架系统受到路面等冲击会产生振动,为了克服行驶过程中的振动,提高舒适性能,在车辆悬架系统中都要安装减震器。现有减震器内的流体的流动阻力不可调节,所以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现有减震器的减震效果较差,减震性能不能满足车辆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减震器以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提供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减震器,包括:
[0005]筒体;
[0006]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可移动地伸入所述筒体内;
[0007]活塞,固定在所述活塞杆上并可移动地位于所述筒体内,所述活塞将所述筒体内部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内均填充有流体,所述活塞上形成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上端与所述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下端与所述下腔室连通;
[0008]流量调节件,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流量调节件内形成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上端与所述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下端与所述下腔室连通;
[0009]其中,在所述活塞杆移动时,所述流量调节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活塞移动,所述第一流道的内壁能够在所述流量调节件相对于所述活塞移动时至少部分地遮挡所述第二流道的上端或下端。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包括上遮挡部和下遮挡部,所述第二流道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上遮挡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合,所述上遮挡部能够在所述流量调节件相对于所述活塞向上移动时与所述流量调节件接触,所述第二流道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下遮挡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合,所述下遮挡部能够在所述流量调节件相对于所述活塞向下移动时与所述流量调节件接触。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具有主体段、上渐缩段以及下渐缩段,所述上渐缩段的内径从所述主体段朝向所述上腔室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下渐缩段的内径从所述主体段朝向所述下腔室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流量调节件活动设置在所述主体段内,所述上遮挡部为所述上渐缩段的内壁,所述下遮挡部为所述下渐缩段的内壁。
[0012]可选地,所述主体段形成为圆柱状结构,所述流量调节件形成为球状结构,所述主体段的内径与所述流量调节件的外径相适配。
[0013]可选地,所述流量调节件上形成有多个沿所述活塞的轴向延伸的通孔,多个所述
通孔共同组成所述第二流道。
[0014]可选地,所述车辆减震器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流量调节件的上下两侧的两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内壁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流量调节件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车辆减震器还包括形成在所述活塞上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上端与所述上腔室连通,所述第三流道的下端与所述下腔室连通。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三流道的上端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上腔室连通,且所述第三流道的上端位于所述流量调节件的上方;和/或,
[0017]所述第三流道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下腔室连通,且所述第三流道的下端位于所述流量调节件的下方。
[0018]可选地,第一流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流道沿所述活塞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流量调节件为多个,每个所述流量调节件活动设置在与其对应的第一流道内。
[0019]根据本公开提供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减震器。
[00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颠簸时,若车身向上运动,则活塞杆和活塞会跟随车身一起向上运动,此时,在活塞的挤压作用下,位于上腔室内的流体会进入第一流道并经由流量调节件内的第二流道后流入下腔室,与此同时,在惯性的作用下,活动设置在第一流道内的流量调节件会向下运动,在流量调节件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流道的内壁能至少部分地遮盖第二流道的下端,这样,可以减小从第二流道的下端流出的流体的流量,进而减少从第一流道的下端流出并流入下腔室的流体的流量,实现减小活塞杆以及活塞向上运动的速度及幅度的目的,达到调节减震器阻尼值的作用;若车身向下运动,则活塞和活塞会跟随车身一起向下运动,此时,在活塞的挤压作用下,位于下腔室内的流体会进入第一流道并经由流量调节件内的第二流道后流入上腔室,与此同时,在惯性作用下,活动设置在第一流道内的流量调节件会向上运动,在流量调节件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流道的内壁能至少部分地遮盖第二流道的上端,这样,可以减小从第二流道的上端流出的流体的流量,进而减少从第一流道的上端流出并流入上腔室的流体的流量,实现减小活塞杆以及活塞向下运动的速度及幅度的目的,达到调节减震器阻尼值的作用。也就是说,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减震器能够随着车身移动的变化改变从第一流道流出的流体的流量,从而改变车辆减震器的阻尼值,实现更好的缓冲效果,带给用户更佳的驾乘体验。
[0021]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3]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减震器的剖面图;
[0024]图2是图1的A部分放大图;
[0025]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流量调节件的剖面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
车辆减震器;10

筒体;11

上腔室;12

下腔室;20

活塞杆;30

活塞;31

第一流道;311

主体段;321

上渐缩段;322

上遮挡部;331

下渐缩段;332

下遮挡部;35

第三流
道;40

流量调节件;41

第二流道;410

通孔;50

弹性件;60

第一连接结构;70

第二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29]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以车辆在正常行驶下的状态上、下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具体可以参照图1的所示的方向。此外,“内、外”是指是指相应结构或部件轮廓的内、外;“远、近”是指距离相应结构或者部件的远、近。
[0030]参考图1

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提供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0);活塞杆(20),所述活塞杆(20)可移动地伸入所述筒体(10)内;活塞(30),固定在所述活塞杆(20)上并可移动地位于所述筒体(10)内,所述活塞(30)将所述筒体(10)内部分隔为上腔室(11)和下腔室(12),所述上腔室(11)和所述下腔室(12)内均填充有流体,所述活塞(30)上形成有第一流道(31),所述第一流道(31)的上端与所述上腔室(11)连通,所述第一流道(31)的下端与所述下腔室(12)连通;流量调节件(40),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31)内,所述流量调节件(40)内形成有第二流道(41),所述第二流道(41)的上端与所述上腔室(11)连通,所述第二流道(41)的下端与所述下腔室(12)连通;其中,在所述活塞杆(20)移动时,所述流量调节件(40)能够相对于所述活塞(30)移动,所述第一流道(31)的内壁能够在所述流量调节件(40)相对于所述活塞(30)移动时至少部分地遮挡所述第二流道(41)的上端或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1)具有上遮挡部(322)和下遮挡部(332),所述第二流道(41)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上遮挡部(322)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合,所述上遮挡部(322)能够在所述流量调节件(40)相对于所述活塞(30)向上移动时与所述流量调节件(40)接触,所述第二流道(41)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与所述下遮挡部(332)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投影重合,所述下遮挡部(332)能够在所述流量调节件(40)相对于所述活塞(30)向下移动时与所述流量调节件(40)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1)包括主体段(311)、上渐缩段(321)以及下渐缩段(331),所述上渐缩段(321)的内径从所述主体段(311)朝向所述上腔室(11)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下渐缩段(331)的内径从所述主体段(311)朝向所述下腔室(12)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流量调节件(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佳明黄飞徐义滔黄泰硕廖银生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