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系统、车载终端及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19337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58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系统、车载终端及介质,其中,充电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电池数据对电池数据进行数据清洗,确定电池数据中数据的有效性,由此保留有效的电池数据;确定车辆与充电桩连接,获取充电桩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根据电池数据、充电桩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确定至少一条与用户日常设置匹配的充电曲线;获取用户选择的充电曲线,根据充电曲线对电池进行充电。可见,通过获取车辆各项数据,综合得出适合当前车辆需要的充电曲线,满足用户的需求,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池的使用寿命。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系统、车载终端及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系统、车载终端及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在当前充电领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安全性与高效性,目前给动力电池充电的交互功能单一,且充电时间较长。为了正确把握安全性与高效性的兼容,必须考虑各种车辆的实际使用工况,不合理的充电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能量的使用效率,并使整车无法完全运行于电量最安全的使用范围内,进而减少电池的使用寿命。
[0003]现有技术主要是在出厂时内置基于初始电池特性得到的充电曲线,即获取当前的电池信息,例如初始温度、电压、电量SOC(State of Charge),综合得到当前的最大充电电流值,其值主要通过三维查表方式得到。
[0004]目前电动车上的充电策略在出厂时就内置于控制器中,后期的更改必须通过OTA(Over

the

Air 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或者前往服务端进行人工配置才可进行修改。这导致车辆在全生命周期的充电策略基本保持一致,而这会影响其电池寿命,导致用户满意度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法单一,无法满足用户实际充电需求的问题。
[0006]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0007]数据获取步骤、获取电池数据;
[0008]数据清洗步骤、对电池数据进行数据清洗,确定电池数据中数据的有效性,由此保留有效的电池数据;
[0009]充电连接步骤、确定车辆与充电桩连接,获取充电桩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
[0010]曲线获取步骤、根据电池数据、充电桩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确定至少一条与用户日常设置匹配的充电曲线;
[0011]充电步骤、获取用户选择的充电曲线,根据充电曲线对电池进行充电。
[0012]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系统,包括服务器端以及车载终端;
[0013]车载终端用于获取电池数据并将电池数据发送至服务器端,获取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并发送至服务器端;确定车辆与充电桩连接,获取充电桩信息,并将充电桩信息发送至服务器端;获取用户选择的充电曲线,根据用户选择的充电曲线对电池进行充电;
[0014]服务器端用于获取电池数据;对电池数据进行数据清洗,确定电池数据中数据的有效性,由此保留有效的电池数据;获取充电桩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根据电
池数据、充电桩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确定至少一条与用户日常设置匹配的充电曲线;将充电曲线发送至车载终端。
[0015]根据第三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车载终端,包括:
[0016]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电池数据,采集车辆信息,采集充电桩信息;
[0017]通讯模块,用于将电池数据、车辆信息以及充电桩信息发送至服务器端;接收服务器端或移动终端发送的用户日常设置;接收服务器端或移动终端发送的充电曲线;
[0018]设置模块,用于获取用户日常设置,根据用户日常设置对车辆进行设置;
[0019]控制模块,用于获取用户选择的充电曲线,根据充电曲线控制车辆的充电装置对电池进行充电。
[0020]根据第四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程序能够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
[0021]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系统、车载终端及介质,其中,充电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电池数据对电池数据进行数据清洗,确定电池数据中数据的有效性,由此保留有效的电池数据;确定车辆与充电桩连接,获取充电桩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根据电池数据、充电桩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确定至少一条与用户日常设置匹配的充电曲线;获取用户选择的充电曲线,根据充电曲线对电池进行充电。可见,通过获取车辆各项数据,综合得出适合当前车辆需要的充电曲线,满足用户的需求,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25]图4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曲线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1

车载终端;101

采集模块;102

通讯模块;103

设置模块;104

控制模块;2

服务器端;3

移动终端;4

充电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0028]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0029]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0030]现有技术的充电曲线获取方式,均为离线方式进行估算,这意味着其在出厂时就已确定了相关算法,而在之后的整车运行过程中均为离线估算的方式进行计算。当前汽车运行工况复杂多样,为了满足出厂时剩余充电时间预估算法的合理性需进行多样的测试、标定工作,这在一方面会加长开发周期,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该部分算法的复杂度。
[0031]同时,因采用内置算法,将导致用户在车辆全生命周期内并不具有对充电的可控性,若算法未进行足够的能力预留,不合理的充电会导致电池寿命受到影响,在车辆后期行驶中,寿命衰减更为严重。
[0032]其次,汽车硬件存储空间与本身算力(即车载芯片的运算能力)决定了不可能使用非常复杂的算法进行离线算法的内置,否则车辆的车载终端1整体价格昂贵,且需要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获取步骤、获取电池数据;数据清洗步骤、对所述电池数据进行数据清洗,确定所述电池数据中数据的有效性,由此保留有效的所述电池数据;充电连接步骤、确定车辆与充电桩连接,获取充电桩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用户日常设置;曲线获取步骤、根据所述电池数据、所述充电桩信息、所述车辆信息以及所述用户日常设置,确定至少一条与所述用户日常设置匹配的充电曲线;充电步骤、获取用户选择的所述充电曲线,根据所述充电曲线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数据包括历史充放电数据,所述充电桩信息包括充电桩功率,所述车辆信息包括起始充电数据;所述曲线获取步骤包括:根据所述历史充放电数据,确定充电截止电量;根据所述充电桩功率、所述用户日常设置以及所述历史充放电数据,判断所述车辆的充电工况;根据充电工况,获取与所述充电工况匹配的充电电流;根据所述起始充电数据、所述充电电流、所述充电桩功率以及所述充电截止电量,得到至少一条与所述用户日常设置匹配的充电曲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历史充放电数据,确定充电截止电量,包括:根据历史充放电的使用深度的平均值、最近N次充放电的使用深度的平均值以及预设保留电量,确定充电截止电量,其中,N为正整数。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以下公式得到所述充电截止电量:D=A
×
20%+B
×
80%+C,其中,D为所述充电截止电量,A为历史充放电的使用深度的平均值,B为最近N次充放电的使用深度的平均值,C为所述预设保留电量。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日常设置包括行驶模式设置与充电模式设置,所述行驶模式用于反映用户选择的行驶距离,所述行驶模式包括长距离行驶模式与短距离行驶模式,所述充电模块用于反映用户选择的充电速度,所述充电模式包括快速充电模式与慢速充电模式;所述用户日常设置包括多种用户日常设置;所述确定至少一条与所述用户日常设置匹配的充电曲线,包括:对应每种所述用户日常设置,确定至少一条匹配的充电曲线。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数据还包括历史电池温度变化数据,所述车辆信息还包括室内外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伟魏波陈填潘明锐陈远黄成凯杨逢江杨鑫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