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9004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座椅驾乘者体压分布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其中背部模块的多个第一定位杆组件依次配合连接,且每两个第一定位杆组件之间通过单方向可移动触杆连接;腿部模块的多个第二定位杆组件依次配合连接,且每两个第二定位杆组件之间通过定位旋转销连接;同时每个第二定位杆组件上均设有单方向可移动触杆;第一定位杆组件底部通过人体H点连杆配合连接在第二定位杆组件21左端端部;实现了驾乘者不同部位如腰部、下肩部和上肩部等和座椅之间的精准分区,为从人体工学角度优化座椅设计提供了便利性,为座椅体压试验发现设计问题提供了参考。问题提供了参考。问题提供了参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座椅驾乘者体压分布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

技术介绍

[0002]体压分布是驾乘者和座椅结合是否合理的常用试验表征方法,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设计人员对静态舒适性研究的主要手段。座椅和驾乘者结合的体压分布分区最详细的是Mergl et al.(2007)发表的人体19位体压分布模式,此模式在A座椅和B座椅之间进行体压对标时人体基准点定位不明确,也就是缺乏人体和体压分布的之间关联性,特别是没有座椅体压支撑连续性与人体部位的关联,降低了体压对标的可靠性。
[0003]座椅体压支撑连续性是座椅人体工学型面设计的重要参考,因此对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测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0004]因此人体定位辅具是驾乘者人体部位和座椅结合测试体压分布的纽带,在考察座椅体压支撑连续性的同时,给设计者直观的人体细化分区方便识别对标座椅体压之间差别和不同百分位驾乘者或车辆开发定位的目标驾乘者对座椅的适用性识别,进而改进座椅开发设计。
[0005]在体压分布测试过程中驾乘者个体坐姿可能是各不相同但坐姿变化机理相同,根据坐姿变化原理,结合驾乘者体压分布和主观评价,由人体工学专业技术人员推理驾乘者和座椅结合的适用性对座椅开发设计。现有专利 201920984185.2涉及到的座椅开发中压力分布测量的标准采用中国人体尺寸的具有定位点的H点刚性假人测试方法是片面的,忽略了不同百分位驾乘者驾乘姿态和身高体重的多样性对开发座椅舒适性的需求,无法结合体压分布结果来诠释不同百分位驾乘者的主观评价反馈的座椅舒适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实现了驾乘者不同部位如腰部、下肩部和上肩部等和座椅之间的精准分区,为从人体工学角度优化座椅设计提供了便利性,为座椅体压试验发现设计问题提供了参考。
[0007]一种用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包括背部模块1、腿部模块2和人体H点连杆3,其中:
[0008]背部模块1包括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和第一定位杆组件12,其中多个第一定位杆组件12依次配合连接,且每两个第一定位杆组件12之间通过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连接;
[0009]腿部模块2包括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第二定位杆组件21和定位旋转销 22,其中多个第二定位杆组件21依次配合连接,且每两个第二定位杆组件21 之间通过定位旋转销22连接;同时每个第二定位杆组件21上均设有垂直于第二定位杆组件21并配合连接在第二定位杆组件21上的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
[0010]背部模块1的第一定位杆组件12底部通过人体H点连杆3配合连接在腿部模块2的
第二定位杆组件21左端端部。
[0011]所述第一定位杆组件12包括左右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和第一连接杆122,其中第一塑料单杆12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 1211,左右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并排设置,第一连接杆122设置在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之间,且三者通过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连接,两个第一塑料单杆 121上的第一通孔1211分别一一对齐设置。
[0012]所述背部模块1包括三个第一定位杆组件12,其中上方第一定位杆组件12 的第一连接杆122伸入中间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之间,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依次穿过中间第一定位杆组件12一端的第一塑料单杆 121、上方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第一连接杆122和中间第一定位杆组件12另一端的第一塑料单杆121将三者连接在一起,中间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第一连接杆122伸入下方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之间,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依次穿过下方第一定位杆组件12一端的第一塑料单杆121、中间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第一连接杆122和下方第一定位杆组件12另一端的第一塑料单杆121将三者连接在一起。
[0013]所述第二定位杆组件21包括左右两个第二塑料单杆211、定位旋转销22 和第二连接杆212,其中第二连接杆212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通孔2121,左右两个第二塑料单杆211并排设置,第二连接杆212设置在两个第二塑料单杆 211之间,且三者通过定位旋转销22连接。
[0014]所述腿部模块2包括两个第二定位杆组件21,其中左端第二定位杆组件21 的第二连接杆212伸入右端第二定位杆组件21的两个第二塑料单杆211之间,定位旋转销22依次穿过右端第二定位杆组件21的一个第二塑料单杆211、左端第二定位杆组件21的第二连接杆212和右端第二定位杆组件21的另一个第二塑料单杆211将三者连接在一起。
[0015]所述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第一连接杆122底部配合连接在第二定位杆组件 21左端端部的第二塑料单杆211之间,人体H点连杆3依次穿过第二定位杆组件21后端的第二塑料单杆211、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第一连接杆122和第二定位杆组件21前端的第二塑料单杆211将三者连接在一起。
[0016]所述的背部模块1还包括塑料定位塞13,背部模块1上的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两端端部均设有塑料定位塞13。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所述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与体压分布垫结合实现了驾乘者不同部位如腰部、下肩部和上肩部等和座椅之间的精准分区,为从人体工学角度优化座椅设计提供了便利性,为座椅体压试验发现设计问题提供了参考。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定位杆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5]其中:1背部模块、11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2第一定位杆组件、121第一塑料单杆、1211第一通孔、122第一连接杆、13塑料定位塞、2腿部模块、21 第二定位杆组件、211第二塑料单杆、2121第二通孔、212第二连接杆、22定位旋转销、3人体H点连杆、4压力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背部模块(1)、腿部模块(2)和人体H点连杆(3),其中:背部模块(1)包括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和第一定位杆组件(12),其中多个第一定位杆组件(12)依次配合连接,且每两个第一定位杆组件(12)之间通过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连接;腿部模块(2)包括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第二定位杆组件(21)和定位旋转销(22),其中多个第二定位杆组件(21)依次配合连接,且每两个第二定位杆组件(21)之间通过定位旋转销(22)连接;同时每个第二定位杆组件(21)上均设有垂直于第二定位杆组件(21)并配合连接在第二定位杆组件(21)上的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背部模块(1)的第一定位杆组件(12)底部通过人体H点连杆(3)配合连接在腿部模块(2)的第二定位杆组件(21)左端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杆组件(12)包括左右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和第一连接杆(122),其中第一塑料单杆(12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1211),左右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并排设置,第一连接杆(122)设置在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之间,且三者通过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连接,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上的第一通孔(1211)分别一一对齐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驾乘者体压分布的人体部位辅助定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模块(1)包括三个第一定位杆组件(12),其中上方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第一连接杆(122)伸入中间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两个第一塑料单杆(121)之间,单方向可移动触杆(11)依次穿过中间第一定位杆组件(12)一端的第一塑料单杆(121)、上方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第一连接杆(122)和中间第一定位杆组件(12)另一端的第一塑料单杆(121)将三者连接在一起,中间第一定位杆组件(12)的第一连接杆(122)伸入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艳飞宋家雯黄玉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富维安道拓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