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北大学专利>正文

燃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18477 阅读:40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9 1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装置,涉及燃烧设备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实现将变压吸附与蓄热式燃烧技术联合使用,实现稳定地富氧蓄热燃烧,同时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风分离捕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碳中和。该燃烧装置中,第一氮气吸附塔的一端、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和第一蓄热体的一端分别与第一三通阀的相应阀口连通;第二氮气吸附塔的一端、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和第二蓄热体的一端分别与第二三通阀的相应阀口连通;第一氮气吸附塔的另一端和第二氮气吸附塔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四通阀的相应阀口连通;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三通阀的相应阀口连通,第三三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有储气罐。口连通有储气罐。口连通有储气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烧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烧设备
,尤其是涉及到一种燃烧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蓄热式燃烧技术是目前工业炉上普遍采用的燃烧技术,该技术依靠蓄热体完成燃烧加热的过程。
[0003]目前,普遍使用的蓄热式燃烧技术包括蓄热式富氧燃烧技术和净化蓄热燃烧技术,其中,蓄热式富氧燃烧技术多为简单的在蓄热式燃烧基础上兑入氧气,从而提高氧气浓度,该方式往往需要单独采购或制造氧气,存在氧气运输和成本问题,尤其是连续运行需要大量稳定的氧气源,实现较为困难;净化蓄热燃烧技术是指蓄热式燃烧技术所用到的蓄热体材质替换为可以催化燃烧反应,使燃烧尽可能完全,减少碳灰、一氧化碳的生成,该技术局限于蓄热体材质,也没有实现二氧化碳的铺集,无法实现碳中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装置,主要目的是实现将变压吸附与蓄热式燃烧技术联合使用,实现稳定地富氧蓄热燃烧,同时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风分离捕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碳中和。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装置,包括:
[0007]第一氮气吸附塔、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第一蓄热体、第二蓄热体、第二氮气吸附塔、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和第一四通阀;
[0008]所述第一氮气吸附塔的一端、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和第一蓄热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二氮气吸附塔的一端、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和第二蓄热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一一对应连通;
[0009]所述第一氮气吸附塔的另一端和第二氮气吸附塔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有储气罐;
[0010]所述第一蓄热体的另一端和第二蓄热体的另一端分别用于与炉膛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用于通入压缩空气。
[0011]进一步地,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第四三通阀;
[0012]所述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一一对应连通。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燃烧装置还包括:
[0014]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第三蓄热体、第四蓄热体、第五三通
阀、第六三通阀和第二四通阀;
[0015]所述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第三蓄热体的一端和第二四通阀的第一阀口分别与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第四蓄热体的一端和第二四通阀的第二阀口分别与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一一对应连通;
[0016]所述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连通;
[0017]所述第三蓄热体的另一端和第四蓄热体的另一端分别用于与所述炉膛连通;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阀口用于通入压缩燃料气。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一一对应连通。
[0019]进一步地,所述的燃烧装置还包括:
[0020]第三氮气吸附塔和第四氮气吸附塔;
[0021]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阀口通过所述第三氮气吸附塔与所述第五三通阀的三阀口连通;
[0022]第二四通阀的第二阀口通过所述第四氮气吸附塔与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
[00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三阀口通过引风机与所述储气罐连通。
[00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逆止阀与所述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逆止阀的流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至所述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方向;
[0025]所述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逆止阀与所述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逆止阀的流通方向为从所述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至所述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方向。
[0026]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逆止阀与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第四逆止阀的流通方向为从所述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至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的方向;
[0027]所述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逆止阀与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阀口连通,所述第四逆止阀的流通方向为从所述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至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阀口的方向。
[0028]进一步地,所述的燃烧装置还包括:
[0029]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
[0030]进一步地,所述的燃烧装置还包括:
[0031]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
[0032]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通过第一至第三三通阀以及第一四通阀的联动换向,实现了通过第一氮气吸附塔分离压缩空气中的氧气,且氧气可经过第一蓄热体进行加热后进入炉膛与燃料混合燃烧,燃烧后的烟气可进入第二蓄热体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脱去二氧化碳,或者,通过第二氮气吸附塔分离压缩空气中的氧气,且氧气可经
过第二蓄热体进行加热后进入炉膛与燃料混合燃烧,燃烧后的烟气可进入第一蓄热体进行换热后通过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脱去二氧化碳,整个过程中脱去的二氧化碳可存储在储气罐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变压吸附与蓄热式燃烧联合使用,实现了连续稳定的制氧及富氧燃烧、蓄热式燃烧和二氧化碳捕集一体化,由于此过程中无需单独采购或制造氧气,因此不存在氧气运输和成本问题,操作方便,同时,蓄热与二氧化碳捕集联合使用,不仅不局限于蓄热体的材质,还显著降低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附图说明
[003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燃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氮气吸附塔、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第一蓄热体、第二蓄热体、第二氮气吸附塔、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和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氮气吸附塔的一端、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和第一蓄热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二氮气吸附塔的一端、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和第二蓄热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一氮气吸附塔的另一端和第二氮气吸附塔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有储气罐;所述第一蓄热体的另一端和第二蓄热体的另一端分别用于与炉膛连通;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用于通入压缩空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第四三通阀;所述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还分别与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一一对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第三蓄热体、第四蓄热体、第五三通阀、第六三通阀和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第三蓄热体的一端和第二四通阀的第一阀口分别与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的一端、第四蓄热体的一端和第二四通阀的第二阀口分别与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三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四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氧化碳吸附塔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蓄热体的另一端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智张卫军樊金成李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