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589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具有支撑结构、主顶部分及脱顶组件,主顶部分组装在支撑结构上并可相对支撑结构上下运动,主顶部分具有运动主体及组装在运动主体上的顶杆,顶杆的下端与运动主体铰接并获得转动支点,以及在下端上设置弹性组件,弹性组件的组装空间落在注塑模具的轮廓线界定的空间内,且弹性组件用于建立顶杆的上端预紧支顶状态,使顶杆的上端在常态下支顶公模板;脱顶组件通过响应与顶杆上预设的脱顶部协作来克服弹性组件给予顶杆的作用力,使上端绕转动支点转动而脱离支顶公模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满足二次顶出要求,且弹性组件的结构简单小巧,不凸出模具表面,模具拆装方便,无站脚,使用更安全,投资成本低。投资成本低。投资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尤其是涉及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对于注塑产品PIN孔太多顶出困难,模具上需要做二次顶出机构让公模板浮动PIN针先抽出来。如图1、2、3所示,二次顶出机构的顶杆801由弹片802支顶,以满足顶杆801常态下推顶公模板,而弹片802凸出模具表面,且模具上需要做站脚803,以便弹片802安装。该结构存在以下缺陷:模具拆装不方便而且有安全隐患,弹片标准规格有限不能灵活适用于小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很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具有:
[0006]支撑结构,
[0007]主顶部分,该主顶部分组装在支撑结构上并可相对支撑结构上下运动,主顶部分具有运动主体及组装在运动主体上的顶杆,该顶杆具有上端和下端,下端与运动主体铰接并获得转动支点,以及在下端上设置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的组装空间落在注塑模具的轮廓线界定的空间内,且弹性组件与转动支点协作来建立顶杆的上端预紧支顶状态,使上端在常态下支顶公模板;
[0008]脱顶组件,该脱顶组件组装在支撑结构上,脱顶组件通过响应与顶杆上预设的脱顶部协作来克服弹性组件给予顶杆的作用力,使上端绕转动支点转动而脱离支顶公模板。
[0009]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的弹性组件包括有压缩弹簧及无头螺丝,下端设有组装孔,该组装孔相对转动支点更加远离上端,压缩弹簧和无头螺丝依次组装在组装孔中,压缩弹簧的内端支顶主顶部分,而压缩弹簧的外端受无头螺丝挤压,使弹性组件与转动支点协作来建立顶杆的上端预紧支顶状态。
[0010]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的脱顶部是通过顶杆的内侧面局部隆起构造,脱顶部相对转动支点更靠近上端,脱顶组件与脱顶部形成面贴推顶,使上端绕转动支点转动而脱离支顶公模板。
[0011]本技术在顶杆的下端设置弹性组件,通过弹性组件与转动支点协作来建立顶杆的上端预紧支顶状态,使上端在常态下支顶公模板,且该弹性组件的组装空间落在注塑模具的轮廓线界定的空间内。该结构不仅满足二次顶出要求,且弹性组件的结构简单小巧,不凸出模具表面,模具拆装方便,同时模具无站脚,使用更安全,适用于小模具开发实施,投资成本低,符合产业利用。
[0012]附图说明:
[0013]附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2为图1现有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3为图1现有技术的动作示意图;
[0016]附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5为图4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6为图4实施例的一次顶出实施示意图;
[0019]附图7为图4实施例的二次顶出实施示意图。
[0020]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参阅图4、5、6、7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有关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该注塑模具是用于注塑PIN孔较多的产品,由此需要公模板浮动PIN针配合,出模时需要二次顶出机构让公模板浮动PIN针先抽出来。该二次顶出机构具有支撑结构1、主顶部分2、公模板4及脱顶组件5,该主顶部分2组装在支撑结构1上并可相对支撑结构1上下运动,主顶部分2具有运动主体21及组装在运动主体21上的顶杆22,该顶杆22具有上端221和下端222,下端222与运动主体21铰接并获得转动支点23,以及在下端222上设置弹性组件3,该弹性组件3的组装空间落在注塑模具的轮廓线界定的空间内,且弹性组件3与转动支点23协作来建立顶杆22的上端221预紧支顶状态,使上端221在常态下支顶公模板4,以便主顶部分2带动公模板4运动,达到让公模板4的浮动PIN针先抽出来。该脱顶组件5组装在支撑结构1上,脱顶组件5通过响应与顶杆22上预设的脱顶部223协作来克服弹性组件3给予顶杆22的作用力,使上端221绕转动支点23转动而脱离支顶公模板4;以便主顶部分2二次顶出产品。
[0024]如图5、6、7所示,工作时,运动主体21向上运动并带动顶杆22一起运动,这时,顶杆的上端221在常态下支顶公模板4,从而一起带动公模板4运动,达到让公模板4的浮动PIN针先抽出来。运动主体21向上运动一定距离后,脱顶组件5通过响应与顶杆22上预设的脱顶部223协作来克服弹性组件3给予顶杆22的作用力,本实施例的响应则是脱顶组件5与顶杆22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即顶杆22持续向上运动,顶杆22上的脱顶部223逐渐靠近并与脱顶组件5接触,由此形成响应,达到脱顶组件5作用顶杆22上的脱顶部223,使上端221绕转动支点23转动而脱离支顶公模板4,这时公模板4不动,主顶部分2继续运动,达到顶出产品。
[0025]参阅图4、5、6、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弹性组件3包括有压缩弹簧31及无头螺丝32,下端222设有组装孔224,该组装孔224相对转动支点23更加远离上端221,压缩弹簧31和无头螺丝32依次组装在组装孔224中,压缩弹簧31的内端支顶主顶部分2,而压缩弹簧31的外端受无头螺丝32挤压,使弹性组件3与转动支点23协作来建立顶杆22的上端221预紧支顶状态。脱顶组件5作用顶杆22上的脱顶部223,使上端221绕转动支点23转动时,压缩弹簧31进一步受到压缩蓄力,以便脱顶组件5退出作用脱顶部223后,压缩弹簧31作用顶杆22的
下端222,使顶杆22的上端221回位并获得预紧支顶状态,保证顶杆22的上端221在常态下支顶公模板4。本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的脱顶部223是通过顶杆22的内侧面局部隆起构造,图中所示为内凸包形态,并具有引导脱顶组件5相对运动的导斜面。脱顶部223相对转动支点23更靠近上端221,脱顶组件5与脱顶部223形成面贴推顶,使上端221绕转动支点23转动而脱离支顶公模板4。上述结构不仅满足二次顶出要求,且弹性组件3的结构简单小巧,不凸出模具表面,模具拆装方便,同时模具无站脚,使用更安全,适用于小模具开发实施,投资成本低,符合产业利用。
[0026]当然,以上附图仅是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对本
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超出本技术构思和范围的情况下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还可对上述实施例作出许多改进和变化,这些改进和变化都应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撑结构(1),主顶部分(2),该主顶部分(2)组装在支撑结构(1)上并可相对支撑结构(1)上下运动,主顶部分(2)具有运动主体(21)及组装在运动主体(21)上的顶杆(22),该顶杆(22)具有上端(221)和下端(222),下端(222)与运动主体(21)铰接并获得转动支点(23),以及在下端(222)上设置弹性组件(3),该弹性组件(3)的组装空间落在注塑模具的轮廓线界定的空间内,且弹性组件(3)与转动支点(23)协作来建立顶杆(22)的上端(221)预紧支顶状态,使上端(221)在常态下支顶公模板(4);脱顶组件(5),该脱顶组件(5)组装在支撑结构(1)上,脱顶组件(5)通过响应与顶杆(22)上预设的脱顶部(223)协作来克服弹性组件(3)给予顶杆(22)的作用力,使上端(221)绕转动支点(23)转动而脱离支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松邓小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好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