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楼梯及应用其的施工方法和建筑构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2324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楼梯及应用其的施工方法和建筑构造,涉及楼梯建筑技术领域,解决了常见楼梯模板的安装以及拆卸工程由于其操作复杂烦琐的缘故,拆除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并对楼梯施工造成不便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楼梯模组、第一加强筋笼体、第一定位件,第一加强筋笼体通过第一定位件设置于楼梯模组的浇注腔,第一加强筋笼体与楼梯模组的浇注腔底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间距,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装配式的楼梯模组来直接形成现浇混泥土楼梯,其能够有效地节省现场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施工过程无需拆除模板,能够准确地固定定位于楼梯模组的内壁上,可避免凝固定型层浇灌时容易造成空洞的问题。定型层浇灌时容易造成空洞的问题。定型层浇灌时容易造成空洞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楼梯及应用其的施工方法和建筑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楼梯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楼梯及应用其的施工方法和建筑构造。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楼梯在浇筑成型前,均需要通过预先安装的模板来进行定型,然后再用支撑杆件对模板进行支撑,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还需进行拆除。
[0003]在楼梯模板安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般由完整木材制成的模板和支撑杆件根据现浇混凝土构件多变的尺寸进行裁切加工,因此在裁切加工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原木材浪费;而当混凝土楼梯成型后,还需要对位于混凝土楼梯周侧的模板进行手工拆除,而总所周知,模板的安装以及拆卸工程由于其操作复杂烦琐的缘故,拆除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其一直是一道耗时长、工程造价高的加工工序,进而对楼梯施工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梯及应用其的施工方法和建筑构造,本专利技术采用装配式的楼梯模组来直接形成现浇混泥土楼梯,其能够有效地节省现场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施工过程无需拆除模板,能够准确地固定定位于楼梯模组的内壁上,可避免凝固定型层浇灌时容易造成空洞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包括:
[0006]楼梯模组,内设有浇注腔;
[0007]第一加强筋笼体;
[0008]第一定位件;
[0009]第一加强筋笼体通过第一定位件设置于浇注腔,第一加强筋笼体与浇注腔的底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间距。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预设有与预设楼梯尺寸相匹配的楼梯安装位;考虑到第一加强筋笼体由若干条钢筋弯曲组合而成,因此其实际尺寸容易与预设尺寸之间存在误差,进而容易造成第一加强筋笼体在楼梯模组内的定位出现偏差,而本方案的第一定位件的线型是贴合固定设置于第一加强筋笼体的侧壁上,因此第一定位件能够用于解决第一加强筋笼体尺寸不好控制的问题。由此可见,本方案既解决了第一加强筋笼体在楼梯模组内不能精确安装定位的问题,又留出了第一加强筋笼体与楼梯模组的混凝土楼梯面层的合理间距,以避免凝固定型层浇灌时容易造成空洞的问题。其次,第一加强筋笼体能够通过第一定位件准确地固定定位于楼梯模组的内壁上;由此可见,通过第一定位件,第一加强筋笼体能够成为楼梯模组在楼梯模组内的固定和定位的基础框架,进而提高楼梯的整体性。相比一般的楼梯台阶制造工序,本方案装配式的结构在制作钢筋笼的工序上更加容易和快捷。
[0011]其次,通过第一定位件,第一加强筋笼体与浇注腔的底面之间形成了精确、契合的第一间距,由于第一定位件贴合固定于第一加强筋笼体的侧壁上,因此可使得该第一间距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第一间距内所浇注的凝固定型层的体积和形状的精准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的加工精度。
[0012]其次,当大量的凝固定型层浇注倾倒至楼梯模组内时,楼梯模组需要承受倾注时所产生的巨大外力(外力源于凝固定型层重量下落时的冲击力),但由于第一加强筋笼体与第一定位件与楼梯模组三者之间构成了坚固的受力模型,因此本方案能够使得浇注过程更加稳固和安全;
[0013]其次,由于第一定位件是预制件,因此施工前可以通过调节加宽第一定位件的宽度尺寸,使得本方案具有良好的自我支撑作用;在浇注过程中,本方案由于设置有第一定位件,因此其能够与位于楼梯模组底下的现场临时横向支撑模梁交叉,以交叉构成混凝土楼梯模组承重网格。
[0014]其次,本方案不仅不需拆模板,也免去了传统现浇混泥土楼梯成型后,进行批灰找平装饰处理的工序,使得混泥土楼梯隐藏于楼梯模组所形成的楼梯内,即用于外饰装饰吊顶的楼梯模组与混凝土楼梯(即凝固定型层凝固于楼梯模组后所形成的)成一体化;仅需将相邻两个楼梯模组之间的缝隙进行填缝处理即可,无需对整个楼梯再次进行全批灰处理。综上,本方案通过将传统的混凝土承重结构(第一加强筋笼体+凝固定型层)与节能环保的装配式楼梯模组结合起来,能够通过有效地节省现场作业的时间和成本,进而能够减少传统混凝土施工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0015]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楼梯模组包括:
[0016]底模板,第一定位件设置于底模板上,第一加强筋笼体通过第一定位件设置于底模板上;
[0017]第一侧模板,设置于底模板的一侧;
[0018]连接模板,其一侧连接于第一侧模板上。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本方案的楼梯模组需要安装在墙体上时,楼梯模组的一侧可以仅设置第一侧模板,即单侧设置,此时第一侧模板、底模板、墙体构成了楼梯的基本外型,即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与墙体相配合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楼梯模组包括第二侧模板,第二侧模板设置于底模板远离第一侧模板的一侧,连接模板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第一侧模板与第二侧模板。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模板、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构成了楼梯的基本外型,由于连接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上,因此其能够构成楼梯台阶的同时,还能够对第一侧模板和第二侧模板形成受力支撑;相对于传统的木制模板,本方案的底模板、第一侧模板、第二侧模板和连接模板均为纤维水泥板,因此本方案在制成后能够免拆式直接应用,可省去拆除模板的工序和施工成本。由此可见,本方案通过采用装配式的楼梯模组来直接形成现浇混泥土楼梯,因此能够节省传统现浇混泥土楼梯模板的制作、安装和拆除作业的施工过程,进而能够有效地节省现场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
[002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还包括支撑模组,设置于第一加强筋笼体上,支撑模组与第一加强筋笼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台阶面成型的空间。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模组为连接模板提供垂直于楼梯台阶面的受力支
撑;支撑模组与第一加强筋笼体与连接模板之间形成稳定牢固的受力支撑模型;因此,在浇注凝固定型层前,稳固的受力支撑模型可使得本方案能够拥有良好的受力支撑,以便于施工人员在上面行走和操作;其次,在浇注凝固定型层后,稳固的受力支撑模型能够使得本方案能够具有良好的结构刚性,以便于提高最终一种装配式楼梯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002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支撑模组包括:
[0025]第一支撑部,其一端连接于第一加强筋笼体上;
[0026]第二支撑部,其一端相交设置于第一支撑部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加强筋笼体上;连接模板设置于第二支撑部上。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互相垂直布置;其次,考虑到楼梯自身轴向呈倾斜式延伸,因此,本方案将第一加强筋笼体作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此时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一加强筋笼体三者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受力支撑模型;其次,本方案的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与第一加强筋笼体固定连接,具体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由此可见,本方案的支撑模组与第一加强筋笼体成一整体,共同形成楼梯台阶造型和承载结构,因此本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楼梯,其特征在于,包括:楼梯模组,内设有浇注腔;第一加强筋笼体;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加强筋笼体通过所述第一定位件设置于所述浇注腔,所述第一加强筋笼体与所述浇注腔的底面之间形成有第一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模组包括:底模板,所述第一定位件设置于所述底模板上,所述第一加强筋笼体通过所述第一定位件设置于所述底模板上;第一侧模板,设置于所述底模板的一侧;连接模板,其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模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模组包括第二侧模板,所述第二侧模板设置于所述底模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模板的一侧,所述连接模板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模板与所述第二侧模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笼体上,所述支撑模组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笼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台阶面成型的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模组包括:第一支撑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笼体上;第二支撑部,其一端相交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笼体上;所述连接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有第一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博盛雄
申请(专利权)人:辰泰广德智能装配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