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体承重结构及装配式墙模与柱的一体化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4955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柱体承重结构及装配式墙模与柱的一体化施工方法,涉及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解决了常见要根据现浇混凝土构件多变的尺寸进行裁切加工,因此在裁切加工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原木材浪费;当混凝土柱成型后,其与墙体的连接处还需要通过批灰找平工序来完成混凝土柱与墙体之间的装饰处理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柱安装位、加强筋笼体、若干个定位件、若干个墙模组、凝固定型层;加强筋笼体通过定位件安装于墙模组上,加强筋笼体与加强筋笼体之间形成有第一间距;本方案具有良好的加工精度,构成了坚固的墙平面横向受力柱安装位模型,能够使得浇注过程更加稳固和安全,混泥土柱隐藏于墙模组所形成的墙体内。混泥土柱隐藏于墙模组所形成的墙体内。混泥土柱隐藏于墙模组所形成的墙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柱体承重结构及装配式墙模与柱的一体化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施工
,特别涉及柱体承重结构及装配式墙模与柱的一体化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柱在浇筑成型前,均需要通过预先安装的模板来进行定型,然后再用支撑杆件对模板进行支撑,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还需进行拆除,而总所周知,模板的安装以及拆卸工程由于其操作复杂烦琐的缘故,拆除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其一直是一道耗时长、工程造价高的加工工序。
[0003]在模板安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完整木材制成的模板和支撑杆件需要根据现浇混凝土构件多变的尺寸进行裁切加工,因此在裁切加工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原木材浪费;当混凝土柱成型后,其与墙体的连接处还需要通过批灰找平工序来完成混凝土柱与墙体之间的装饰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柱体承重结构及装配式墙模与柱的一体化施工方法,具有良好的加工精度,构成了坚固的墙平面横向受力柱安装位模型,能够使得浇注过程更加稳固和安全,混泥土柱隐藏于墙模组所形成的墙体内,即用于外饰装饰的墙体与混凝土柱成一体化的优点。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柱体承重结构,包括:
[0006]柱安装位,与柱的规格相匹配,用于柱的浇注成型;
[0007]加强筋笼体;
[0008]定位件,数量为若干个;
[0009]墙模组,数量为若干个,沿着所述柱安装位的外周侧包围设置;所述加强筋笼体通过所述定位件安装于所述墙模组上,所述加强筋笼体与所述墙模组之间形成有第一间距;
[0010]凝固定型层,通过浇注凝固后填充于所述柱安装位内。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加强筋笼体由若干条钢筋弯曲组合而成,因此其实际尺寸容易与预设尺寸之间存在误差,进而容易因此而出现加强筋笼体在柱安装位内的定位出现偏差,而此时定位件线型贴合固定设置于加强筋笼体的侧壁上,其能够用于解决加强筋笼体尺寸不好控制的问题。加强筋笼体能够通过定位件准确地固定定位于墙模组的内壁上;加强筋笼体通过定位件能够成为墙模组在柱安装位内的固定和定位的基础框架。
[0012]其次,通过定位件,加强筋笼体与墙模组之间形成了精确、契合的第一间距,由于定位件贴合固定于加强筋笼体的侧壁上,因此可使得该第一间距更加精确,进而提高第一间距内所浇注的凝固定型层的体积和形状的精准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的加工精度,第一间距还能够避免混凝土浇灌时容易造成空洞的问题。
[0013]其次,由于当大量的凝固定型层浇注倾倒至柱安装位内时,墙模组需要承受倾注
时所产生的外力,但由于加强筋笼体与定位件与墙模组三者之间构成了坚固的墙平面横向受力柱安装位模型,因此本方案能够使得浇注过程更加稳固和安全;其次,通过调节加宽定位件的宽度尺寸,使得本方案在浇注过程亦无需再在墙模组的外围额外增加支撑加固结构,进而通过简化施工前的准备工序而达到大幅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0014]本方案采用装配式的墙模组来直接形成现浇混泥土柱,节省了传统现浇混泥土柱模板的制作、安装和拆除作业的施工过程,其能够有效地节省现场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其次,本方案不仅不需拆模板,也免去了传统现浇混泥土柱成型后,进行批灰找平装饰处理的工序,使得混泥土柱隐藏于墙模组所形成的墙体内,即用于外饰装饰的墙体与混凝土柱成一体化;综上所述,本方案通过将传统的混凝土柱体承重结构(加强筋笼体+凝固定型层)与节能环保的装配式墙模组结合起来,能够通过有效地节省现场作业的时间和成本,进而能够减少传统混凝土施工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0015]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定位件包括:
[0016]第一纵向部,与所述加强筋笼体固定连接;
[0017]第一横向部,相交设置于所述第一纵向部侧壁上,与所述墙模组的内壁贴合。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截面呈L型的定位件具体结构,L型定位构件能够应用于T字型柱安装位或十字型柱安装位中墙模组的连接处,其能够使得相邻两个墙模组连接处更加贴合,进而提高本方案的密封性。
[0019]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定位件还包括:
[0020]第二纵向部,与所述第一横向部相交设置,且与所述加强筋笼体固定连接。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截面呈U型的定位件具体结构。
[002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将所述定位件设置于相邻所述墙模组之间的连接处。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件能够在完成加强筋笼体在墙模组内定位的基础上,其还能够用于对相邻墙模组之间连接处进行密封,以替代传统装配式墙板上连接柱等构件,进而便于降低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其还可以大大增强装相邻两个墙模组之间连接处的密封性,以便于提高柱成型后的防水性。其次,还能够避免浇注混凝土时尚未凝固的混凝土浆液外漏的情况。
[002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于相邻所述墙模组的连接处,相邻两个所述定位件之间交错连接。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定位件为预制件,通过将相邻两个定位件进行交错连接,可充分利用定位件轮廓线具有较高的线性度的特性,以便于进一步提高墙模组连接处的密封性和防水性。
[002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柱安装位包括若干个U型柱模,所述墙模组包括至少两块并排布置的墙模板,每个所述U型柱模设置于相邻两个并排布置的所述墙模板之间。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型柱模能够提高柱安装位与墙模组之间的贴合度,以便于提高加工精度,还能够直接用于形成柱体,
[002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柱安装位呈“一”字型,所述墙模组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沿着所述安装位的外周侧设置;所述定位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墙模组位于同一侧的端部上。
[00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一”字型柱安装位的具体应用方式,
以满足不同项目地建筑规范要求的柱截面积,以应用于不同的墙节点上。
[003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柱安装位呈“T”字型,所述墙模组的数量至少为三个,且沿着所述安装位的外周侧设置;其中两个所述墙模组位于所述柱安装位位于同一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与位于另一长度方向的所述墙模组交错连接。
[00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提供了一种T字型柱安装位的具体应用方式,以满足不同项目地建筑规范要求的柱截面积,以应用于不同的墙节点上。
[003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柱安装位呈“十”字型,所述墙模组的数量至少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柱安装位的四个端部上;其中两个位于同一长度方向的所述墙模组分别与位于另一长度方向的所述墙模组交错布置。
[00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十”字型柱安装位的具体应用方式,以满足不同项目地建筑规范要求的柱截面积,以应用于不同的墙节点上。
[0034]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还包括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柱体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安装位,与柱的规格相匹配,用于柱的浇注成型;加强筋笼体;定位件,数量为若干个;墙模组,数量为若干个,沿着所述柱安装位的外周侧包围设置;所述加强筋笼体通过所述定位件安装于所述墙模组上,所述加强筋笼体与所述墙模组之间形成有第一间距;凝固定型层,通过浇注凝固后填充于所述柱安装位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体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纵向部,与所述加强筋笼体固定连接;第一横向部,相交设置于所述第一纵向部侧壁上,与所述墙模组的内壁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柱体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还包括:第二纵向部,与所述第一横向部相交设置,且与所述加强筋笼体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体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定位件设置于相邻所述墙模组之间的连接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体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安装位包括若干个U型柱模,所述墙模组包括至少两块并排布置的墙模板,每个所述U型柱模设置于相邻两个并排布置的所述墙模板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体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安装位呈“一”字型,所述墙模组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沿着所述安装位的外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博盛雄
申请(专利权)人:辰泰广德智能装配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