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分子量丙烯聚合物(共聚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7968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0 01:35
一种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30重量%以下的碳原子数为2或4~8的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超高分子量丙烯聚合物(共聚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高分子量丙烯聚合物(共聚物)。

技术介绍

[0002]高分子量丙烯聚合物尤其作为挤出成型体(普通片材、发泡片材、吹塑成型体等)的树脂成分是有用的,迄今为止对高分子量丙烯聚合物的制造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135℃萘烷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5~50dl/g的交联超高分子量烯烃类聚合物。但是,实施例中具体公开的烯烃类聚合物仅为聚乙烯。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使用萘烷溶液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7dl/g以上且小于25dl/g的超高分子量丙烯均聚物。在该文献的实施例中,公开了[η]为20.2dl/g的丙烯聚合物。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使用萘烷溶液测定的特性粘度[η]至少为5dl/g以上的超高分子量聚丙烯。在该文献的实施例中,公开了[η]为20.25dl/g的聚丙烯。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在135℃四氢化萘(萘满)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η]为5~20dl/g的聚丙烯。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979985号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653761号
[0007]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3023382号
[0008]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6144045号
专利技术概要
[0009]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专利文献1中没有具体公开[η]值高的丙烯聚合物。专利文献2及3中公开了一种[η]为20dl/g左右的丙烯聚合物,并且该粘度是以萘烷为溶剂测定的值。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当将以萘烷为溶剂测定的[η]的值换算为以萘满为溶剂测定的值时,该值变低。因此,当将专利文献2及3中记载的[η]换算为以萘满为溶剂测定的值时,其小于20dl/g。由上文可知,迄今为止还没有报告过以萘满为溶剂测定的[η]大于20dl/g的超高分子量丙烯聚合物。鉴于这种情况,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分子量丙烯聚合物。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2]本专利技术人等发现,通过优化聚合催化剂或聚合条件,可以制造所述超高分子量聚丙烯类聚合物,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所述课题通过以下的本专利技术来解决。
[0013][1]一种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30重量%以下的碳原子数为2或4~8的α

烯烃的共聚物,其中,在135℃在萘满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大于20dl/g。
[0014][2]根据[1]所述的共聚物,其中,所述α

烯烃为乙烯。
[0015][3]根据[2]所述的共聚物,其中,所述特性粘度为23dl/g以上,乙烯的含量为3~30重量%。
[0016][4]根据[2]或[3]所述的共聚物,其中,
[0017]使用DSC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求出的所述共聚物的熔点Tm(℃)和所述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C2(重量%)满足下述式(1):
[0018]Tm≥

3.4
×
C2+162...(1)
[0019][5]一种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其是[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其包括以下步骤:
[0020]使用(A)含有以镁、钛、卤素及电子给体化合物作为必需成分的固体催化剂、
[0021](B)有机铝化合物、以及
[0022]根据需要的(C)含有外部电子给体化合物的催化剂,将对应的单体聚合而进行制备。
[0023][6]一种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其是含有所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合物的组合物,其中,
[0024]相对于构成该组合物的树脂成分的总重量,该聚合物的含量比例为0.1~20重量%。
[0025]专利技术效果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超高分子量丙烯聚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中,“X~Y”包括其端值X及Y。
[0028]1.丙烯聚合物(共聚物)
[0029](1)特性粘度
[0030]本专利技术的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30重量%以下的碳原子数为2或4~8的α

烯烃的共聚物(以下,也统称为“丙烯聚合物(共聚物)”)在135℃在萘满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大于20dl/g。特性粘度是分子量的指标,本专利技术的丙烯聚合物(共聚物)具有前所未有的极高的分子量。由于含有所述特性粘度高的丙烯聚合物(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的熔融张力也变高,因此可以提供例如优异的发泡体。从该观点出发,所述特性粘度的下限优选为23dl/g以上。另外,从制造容易性的观点出发,所述特性粘度的上限优选为50dl/g以下。
[0031](2)共聚单体量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丙烯聚合物(共聚物)为共聚物的情况下,共聚单体的量为30重量%以下。当共聚单体的量大于该值时,共聚物的结晶性降低,聚合物的粉体性能恶化,因此制造困难。从该观点出发,该量的上限优选为25重量%以下。另一方面,共聚单体量的下限并不受限定,优选为3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重量%以上。共聚单体的量是共聚物中该单体衍生单元的量。共聚单体是碳原子数为2或4~8的α

烯烃。其中,从反应性的观点出发,作为共聚单体,优选碳原子数为2的α

烯烃即乙烯。通过共聚乙烯,可以进一步提高丙烯聚合物的特性粘度。因此,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丙烯聚合物(共聚物)是所述特性粘度为23dl/g以上,且乙烯的含量(乙烯衍生单元的含量比例)为3~30重量%的共聚物。
[0033](3)XI
[0034]本专利技术的丙烯聚合物(共聚物)优选具有40重量%以上的二甲苯不溶物,更优选具有50重量%以上的二甲苯不溶物,进一步优选具有60重量%以上的二甲苯不溶物,特别优
选具有70重量%以上的二甲苯不溶物(XI)。XI是丙烯聚合物(共聚物)中的结晶性成分。XI的上限并不受特别限定。
[0035](4)熔点
[0036]本专利技术的丙烯聚合物(共聚物)优选具有100℃以上的熔点,更优选具有120℃以上的熔点,进一步优选具有140℃以上的熔点,特别优选具有150℃以上的熔点(Tm)。熔点是通过使用DSC进行第二次扫描而观测到的、因熔融而产生的熔融热量显示最大值时的温度。所谓第二次扫描,是指加热熔融试样(树脂)后,冷却使其结晶化,在室温下保持5分钟后,进行第2次加热并进行热分析。具体而言,将试样加热至熔化温度以上(230℃),在该温度下保持5分钟,以10℃/分钟的降温速度冷却至30℃,保持5分钟后,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加热至230℃,并进行热分析。
[0037]本专利技术的丙烯共聚物具备以下特征:在共聚单体的种类和含量相同的情况下,与现有的共聚物相比具有高熔点。特别是在本专利技术的丙烯共聚物为丙烯

乙烯共聚物的情况下,所述Tm(℃)和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C2(重量%)优选满足式(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30重量%以下的碳原子数为2或4~8的α

烯烃的共聚物,其中,在135℃在萘满溶剂中测定的特性粘度大于20dl/g。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聚物,其中,所述α

烯烃为乙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聚物,其中,所述特性粘度为23dl/g以上,乙烯的含量为3~30重量%。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共聚物,其中,使用DSC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求出的所述共聚物的熔点Tm(℃)和所述共聚物中的乙烯含量C2(重量%)满足下述式(1):T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坪彰博神村尧洋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