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83148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振装置,能够将施加在缓冲件的负载分散到在刚性变化上能够控制的内部磁流变弹性体上,以使提升缓冲件的强度及耐久性,从而提升防振装置的结构强度及耐久性。防振装置包括:内筒,由磁性体构成,且具有用于向所述车辆紧固的中空轴部;外筒,由磁性体构成,且与所述内筒同轴地配置在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弹性构件,配置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以及线圈,施加使所述弹性构件的刚性发生变化的磁场,其中,所述弹性构件由相邻配置的内部磁流变弹性体及缓冲件构成,且所述缓冲件配置在所述防振装置的承受最大负载的位置。置。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振装置,且为用于安装在架副车架用安装架的防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为了抑制由副车架支承的驱动力分配装置产生的振动以及来自路面的输入(振动力)传递到车身侧,设置车辆用防振减噪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配置于安装有车辆的驱动源的副车架上的利用磁流变弹性体(MRE:Magnetic Rheological Elastomer)的安装座(专利文献1的段落[0024]、[0025]、图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技术,即,在左右车轮的转矩差较大的转弯时,通过提高磁流变弹性体的弹性模量来提高安装座的刚性(偏航刚性),从而提高车辆的转弯性能(专利文献1的段落[0009])。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有对由磁流变弹性体的磁场(magnetic field)引起的刚性变化的方向的说明(专利文献2的段落[0028]‑
[0031])。
[0003][现有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第6047087号
[0006][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148011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8]然而,此外,现有技术中,车辆的车身(主车架)支承车辆的副车架的部位的副车架上,设置了安装座和磁流变弹性体,使得能够调整施加在安装座的相对于从多个方向施加的力的各方向的弹力(阻力)。
[0009]据此,现有技术中,虽然有提出通过使用磁流变弹性体,以能够使安装座的相对于各施加方向的弹力可变,然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探讨如何提升被施加电流的磁流变弹性体的刚性,并且针对当安装座承受负载时,现有技术也没有探讨如何分散所承受的负载等技术问题。
[0010]本技术是鉴于所述方面而成,提供一种防振装置,可安装在车辆,能够使车辆的驱动源的副车架上的安装座的相对于从多个方向施加的力的各方向的弹力调整为可变,且能够提升磁流变弹性体的刚性,可获致更大的安装座的刚性变化之外,能够提升防振装置的结构强度及耐久性。
[0011][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2]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振装置,可安装在车辆,所述防振装置包括:内筒,由磁性体构成,且具有用于向所述车辆紧固的中空轴部;外筒,由磁性体构成,且与所述内筒同轴地配置在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弹性构件,配置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以及线圈,施加使所述弹性构件的刚性发生变化的磁场,其中,所述弹性构件由由相邻配置的内部磁流变弹性体及缓冲件构成,且所述缓冲件配置在所述防振装置的承受最大
负载的位置。
[0013]如此,经由在承受最大负载的位置配置缓冲件以及由相邻配置的内部磁流变弹性体,能够将施加在缓冲件的负载分散到在刚性变化上能够控制的内部磁流变弹性体上,以使提升缓冲件的强度及耐久性,从而提升防振装置的结构强度及耐久性。
[00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部磁流变弹性体的磁性粒子沿同一方向排列为多个磁性粒子列,且多个所述磁性粒子列在与所述内筒的轴向垂直的横切面上呈放射状地排列。
[0015]如此,经由将多个磁性粒子列在与内筒的轴向垂直的横切面上呈放射状地排列,能够有效的分散施加在缓冲件的负载,并且还能够有效的对应处理直接输入到内部磁流变弹性体上的负载。
[001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部磁流变弹性体的所述磁性粒子的排列为与所述内筒的轴向平行地排列。
[0017]如此,通过将内部磁流变弹性体的磁性粒子的排列设置为与内筒的轴向平行地排列,能够控制轴向的刚性。
[001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筒具有朝向所述外筒突出的凸部,且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凸部的突出面抵接。
[0019]如此,经由将缓冲件设置成与内筒的凸部的突出面抵接,能够有效的分散施加在缓冲件的负载,并且进一步提升缓冲件的强度及耐久性。
[002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凸部将所述线圈在所述内筒的轴向上分割为二,且所述凸部在所述轴向上位于被分割为二的所述线圈之间。
[0021]如此,通过将凸部设置为在轴向上位于被分割为二的线圈之间,可对被分割为二的线圈施加电流以发生不同方向的磁场,从而内部磁流变弹性体能够获致更大的刚性变化。
[002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从与所述内筒的与轴向垂直的横切面观察,所述内部磁流变弹性体设置为以隔着所述内筒的方式呈彼此面对面,所述缓冲件设置为以隔着所述内筒的方式呈彼此面对面。
[0023]如此,经由将内部磁流变弹性体及缓冲件设置为在内筒的轴向垂直的横切面观察,分别隔着内筒的方式呈面对面,且缓冲件位在承受最大负载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车辆行驶时缓冲件有被施加负载,也能够有效的将负载分散到相邻的内部磁流变弹性体。
[002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振装置用于车辆的悬架臂的轴衬。
[0025]如此,通过将防振装置配置在车辆的悬架臂的轴衬,由于能够使悬架臂的轴衬的刚性可变,故使车辆能够兼顾乘坐品质性能以及振动噪声性能,其中,当欲将乘坐品质性能作为必要时可以提高刚性,而当欲将振动噪声性能作为必要时可以降低刚性,据此能提供乘坐品质性能及振动噪声性能都能够兼顾的防振装置。
[0026][技术的效果][0027]基于上述,本技术的防振装置,经由通过将内部磁流变弹性体及缓冲件相邻的配置在内筒与外筒之间,能够使车辆的驱动源的副车架上的安装座的相对于从多个方向施加的力的各方向的弹力调整为可变,此外,经由将内部磁流变弹性体设置为在内筒与外筒之间划分成多个而配置,并且配合设置在承受最大负载的位置的缓冲件,能够提升内部
磁流变弹性体的刚性,可获致更大的安装座的刚性变化之外,经由缓冲件的设置,能够提升防振装置的结构强度及耐久性。除此之外,通过将本技术的防振装置配置在车辆的悬架臂的轴衬时,由于能够使悬架臂的轴衬的刚性可变,故当欲将乘坐品质性能作为必要时可以提高刚性,而当欲将振动噪声性能作为必要时可以降低刚性,从而能提供乘坐品质性能及振动噪声性能都能够兼顾的防振装置。
[0028]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示意性的表示设置有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装置的安装座向车身(主车架)的方式被紧固于副车架的安装状态的局部省略剖视图。
[0030]图2是示意性的表示图1的防振装置的结构要素的纵剖视图。
[0031]图3A是表示未施加有剪切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的基本结构的磁流变弹性体结构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0032]图3B是表示被施加了剪切方向的外力而向横向挠曲的基本结构的磁流变弹性体结构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0033]图3C是表示在施加了上下方向的磁场时,阻力在基本结构的磁流变弹性体结构体上增加的状态的示意图。
[0034]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安装在车辆,所述防振装置包括:内筒,由磁性体构成,且具有用于向所述车辆紧固的中空轴部;外筒,由磁性体构成,且与所述内筒同轴地配置在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弹性构件,配置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以及线圈,施加使所述弹性构件的刚性发生变化的磁场,其中,所述弹性构件由相邻配置的内部磁流变弹性体及缓冲件构成,且所述缓冲件配置在所述防振装置的承受最大负载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磁流变弹性体的磁性粒子沿同一方向排列为多个磁性粒子列,且多个所述磁性粒子列在与所述内筒的轴向垂直的横切面上呈放射状地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磁流变弹性体的磁性粒子的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优歩井上敏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