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轨电车的均匀送风系统及其应用的有轨电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3664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轨电车的均匀送风系统及其应用的有轨电车,包括具有出风口的空气处理系统,以及具有至少1个风道模块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模块包括通过挡板将其内部风道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分隔后得到的风道主腔以及位于所述风道主腔两侧的风道副腔,所述挡板的侧面分别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送风条缝,且各所述风道副腔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出口;其中,所述风道主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风道主腔的气流通过所述送风条缝进入与其对应的风道副腔,使得各出口内部以及各出口之间均获得均匀送风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特定的风道结构设计,有效降低了各出口之间的不均匀系数,确保有轨电车中风道系统各出口之间的均匀送风效果。送风效果。送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轨电车的均匀送风系统及其应用的有轨电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送风系统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有轨电车的均匀送风系统,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了该均匀送风系统应用的有轨电车。

技术介绍

[0002]有轨电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工具,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战略作用。而送风系统作为有轨电车的重要功能模块,主要通过空调机组风机为车厢提供送风功能,进而实现对车内温度的调节效果。
[0003]而送风系统的出风均匀性是决定有轨电车车厢内舒适程序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良好的出风均匀性和可靠性,当前被认为的先进方式之一是通过引入有限元法来计算控制出风均匀性,该方法目前被行业主流认可,因此也成为各大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研究的热门方法。
[0004]然而,现有技术主要采用依据车辆空间布局设计出风接口,预先通过对该出风接口进行风道和空调的匹配试验,进而实现对车厢相邻出风接口的出风均匀性评价,当相邻出风接口之间的不均匀系数小于20%以下时,认为其整车的出风均匀性合格;然而其风道结构设计中需要单独试验盖板便于内部设置挡板,该挡板需要单独设置为可拆装结构,不仅导致后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人力;而且由于所采用的内部挡板结构复杂,对风机静压值需求大,且按照相邻两出风口来评价出风均匀性,导致有轨电车整车不均匀、车辆两端的出风量以及噪音均偏大。此外,现有技术通常采用铝合金和保温棉的复合结构作为内部挡板的材料,重量偏高。
[0005]基于以上现状,申请人希望提出技术方案来对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专利技术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轨电车的均匀送风系统及其应用的有轨电车,通过特定的风道结构设计,在主腔条板、副腔隔板以及相当于静压腔的风道主腔的协同作用下,可有效降低各出口之间的不均匀系数,确保有轨电车中风道系统各出口之间的均匀送风效果。
[0007]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有轨电车的均匀送风系统,包括具有出风口的空气处理系统,以及具有至少1个风道模块的风道系统,所述风道模块包括通过挡板将其内部风道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分隔后得到的风道主腔以及位于所述风道主腔两侧的风道副腔,所述挡板的侧面分别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送风条缝,且各所述风道副腔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出口;其中,所述风道主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风道主腔的气流通过所述送风条缝进入与其对应的风道副腔,使得各出口内部以及各出口之间均获得均匀送风效果。
[0009]优选地,所述风道副腔相对于所述风道主腔呈左右侧对称分布。
[0010]优选地,所述出口位于所述风道副腔的底部,且所述送风条缝靠近所述风道副腔
的顶部。
[0011]优选地,所述风道主腔内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主腔条板,各主腔条板与所述送风条缝的长度方向呈垂直状,且从所述风道主腔的顶部向下延伸,用于实现对各送风条缝的出风量调节。
[0012]优选地,所述风道副腔内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副腔隔板,各副腔隔板与所述送风条缝的长度方向呈垂直状,且从所述风道副腔的顶部向其底部延伸。
[0013]优选地,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风道主腔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有曲面分流块,利于向所述风道主腔的两端实现均匀分流效果。
[0014]优选地,所述风道系统至少包括两个风道模块,相邻风道模块之间通过风道转接系统实现安装连通;各风道模块至少包括两个风道单元,各风道单元之间通过连接法兰实现安装连通;其中,所述风道转接系统包括转接贯通道风道,所述转接贯通道风道的两端分别通过1个转接车体风道与其对应的风道模块安装连通,所述转接贯通道采用波浪结构且位于车体贯通道的内部,同时所述转接风道与所述车体贯通道通过钢丝绳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系统的内部设有二次风道,且所述空气处理系统的底部分别设有所述出风口和2个回风进风口,各所述回风进风口相对于所述出风口呈左右对称分布,将有轨电车的室内空气进行回流;其中,所述二次风道的采用铝合金、保温棉和多孔棉组成的堆叠式风道壁结构,用于初步降低所述空气处理系统的噪音。
[0016]优选地,通过计算调节所述送风条缝的高度及其分布位置和所述主腔条板的分布位置来控制进入副腔的风量,同时利用所述副腔隔板的分布位置提高各出口之间以及各出口内部的均匀送风效果,所述不均匀系数不高于20%。
[0017]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涉及的不均匀系数K
L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0018]式1a):平均值
[0019]式1b):均方根偏差
[0020]式1c):不均匀系数其中,“n”代表出口的数量,“L
i”代表各出口单位长度时的质量流量。
[0021]优选地,一种有轨电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均匀送风系统。
[0022]本专利技术首次提出在风道内部通过具有送风条缝结构的挡板分隔得到风道主腔以及位于风道主腔两侧的风道副腔,在实际安装使用时,空气处理系统的出风口将空气气流送至风道主腔,通过位于两侧的送风条缝将气流分别送入风道副腔,最后通过风道副腔的出口实现对车厢内的均匀送风效果;由于风道主腔相当于静压腔,而风道副腔对风机静压值需求几乎为0,因而通过对送风条缝的高度及其分布位置并结合对主腔条板和副腔隔板的分布位置进行计算调节,即可有效降低各出口之间的不均匀系数,进而确保有轨电车中风道系统各出口之间的均匀送风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均匀送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图1中空气处理系统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图1中空气处理系统的内部二次风道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图3中A处放大结构图;
[0027]图5是图1中风道转接系统5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图1中端部法兰2e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图1中风道系统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图1中第一风道模块2的结构示意图(具有一部分标注);
[0031]图9是图1中第一风道模块2的结构示意图(具有另一部分标注);
[0032]图10是图1中第二风道模块3与空气处理系统1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有一部分标注);
[0033]图11是图1中第二风道模块3的结构示意图(具有另一部分标注);
[0034]图12是图1中第三风道模块4的结构示意图(具有一部分标注);
[0035]图13是图1中第三风道模块4的结构示意图(具有另一部分标注)。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一种有轨电车的均匀送风系统,包括具有出风口的空气处理系统,以及具有至少1个风道模块的风道系统,风道模块包括通过挡板将其内部风道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分隔后得到的风道主腔以及位于风道主腔两侧的风道副腔,挡板的侧面分别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送风条缝,且各风道副腔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出口;其中,风道主腔与出风口连通,风道主腔的气流通过送风条缝进入与其对应的风道副腔,使得各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轨电车的均匀送风系统,包括具有出风口的空气处理系统,以及具有至少1个风道模块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模块包括通过挡板将其内部风道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分隔后得到的风道主腔以及位于所述风道主腔两侧的风道副腔,所述挡板的侧面分别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送风条缝,且各所述风道副腔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出口;其中,所述风道主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风道主腔的气流通过所述送风条缝进入与其对应的风道副腔,使得各出口内部以及各出口之间均获得均匀送风效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匀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副腔相对于所述风道主腔呈左右侧对称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匀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位于所述风道副腔的底部,且所述送风条缝靠近所述风道副腔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匀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主腔内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主腔条板,各主腔条板与所述送风条缝的长度方向呈垂直状,且从所述风道主腔的顶部向下延伸,用于实现对各送风条缝的出风量调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匀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副腔内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副腔隔板,各副腔隔板与所述送风条缝的长度方向呈垂直状,且从所述风道副腔的顶部向其底部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匀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风道主腔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有曲面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玉海尹文静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维忆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