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1254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提供一种座椅吸能装置,其包括上减震体、下减震体、缓冲机构、吸能机构、第一抵持体以及第二抵持体;上减震体开设有上减震腔;下减震体开设有下减震腔;上减震体和下减震体相互套合;缓冲机构与吸能机构均设置于下减震腔中;缓冲机构与上减震腔的腔底间隔形成减震间隙;下减震腔的腔口侧壁上开设有抵持缺口;上减震体上开设有第一抵持孔;第一抵持体设置在抵持缺口中,且第一抵持体的两端位于第一抵持孔中;下减震体上开设有条孔;上减震体上开设有第二抵持孔;第二抵持体穿过条孔,且两端位于第二抵持孔中;吸能机构的一端连接第一抵持体,另一端连接第二抵持体。该座椅吸能装置既能够保证其防雷吸能效果,也能满足乘坐的舒适度。的舒适度。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座椅吸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座椅抗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通常,车辆上的座椅为了提高乘坐人员的舒适度,都会装配抗震装置,在行驶中吸收路况造成的车辆颠簸所形成的震动,座椅的减震性能直接决定了乘坐的舒适度。座椅上的抗震设计不仅仅具有减震的作用,在军事领域,对于防雷的效果也是不容忽略的,直接影响作战人员的战力状态。
[0003]现有防雷座椅吸能组件采用薄壁金属材料变形溃压达到吸能缓冲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车辆行驶震荡应对不足,在疲劳过程中薄壁金属材料容易从边缘产生小裂纹,从而蔓延到整个材料,导致吸能组件失效,失去防雷功能,影响乘员的驾驶安全性。在吸能组件与座椅的连接方面采用纯刚性连接,乘坐舒适性较差,影响乘坐人员身体机能的保持,可持续战斗能力保障较差。
[0004]因此,设计一种座椅吸能装置,既能够保证其防雷吸能效果,也能满足乘坐的舒适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座椅吸能装置,缓冲机构在抗震时首先进行缓冲,保证乘坐人员乘坐的舒适度。吸能机构在震动超过缓冲机构承受的一定限度时进行吸能减震,进一步提高防雷吸能的效果,且结构简单。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
[0007]一种座椅吸能装置包括上减震体、下减震体、缓冲机构、吸能机构、第一抵持体以及第二抵持体;上减震体开设有上减震腔;下减震体开设有下减震腔;上减震体和下减震体相互套合,且下减震体的一端位于上减震腔中;缓冲机构与吸能机构均设置于下减震腔中;缓冲机构的一端与下减震体连接,另一端与上减震腔的腔底间隔形成减震间隙;下减震腔的腔口侧壁上开设有抵持缺口;上减震体上开设有第一抵持孔;第一抵持体设置在抵持缺口中,且第一抵持体的两端位于第一抵持孔中;下减震体上开设有条孔;上减震体上开设有第二抵持孔;第二抵持体穿过条孔,且两端位于第二抵持孔中;吸能机构的一端连接第一抵持体,另一端连接第二抵持体。
[0008]进一步地,条孔相对第二抵持孔靠下减震腔的腔底更近。
[0009]进一步地,条孔到下减震腔腔底的距离与第二抵持孔到下减震腔腔底的距离之差不小于减震间隙的高度。
[0010]进一步地,条孔到下减震腔腔底的距离与第二抵持孔到下减震腔腔底的距离之差大于减震间隙的高度。
[0011]进一步地,缓冲机构包括缓冲头和缓冲体;缓冲体一端抵持下减震腔的腔底,另一端抵持缓冲头;缓冲头与下减震体连接。
[0012]进一步地,缓冲头上靠近下减震腔腔口的一端形成挤压框;连接销设置于挤压框中,且两端与下减震体连接。
[0013]进一步地,吸能机构包括钢丝;钢丝的一端与第一抵持体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抵持体连接。
[0014]进一步地,钢丝包括多个,且间隔设置。
[0015]进一步地,钢丝的直径相同。
[0016]进一步地,钢丝在靠近下减震腔腔口的一端多次弯折。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首先通过缓冲机构在抗震时进行缓冲,保证乘坐人员乘坐的舒适度。吸能机构在震动超过缓冲机构承受的一定限度时进行吸能减震,进一步提高防雷吸能的效果,且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座椅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01、上减震体;11、上减震腔;12、减震间隙;13、第一抵持孔;14、第二抵持孔;02、下减震体;21、下减震腔;22、抵持缺口;23、条孔;03、缓冲机构;31、缓冲头;311、挤压框;32、缓冲体;33、连接销;04、吸能机构;41、钢丝;05、第一抵持体;06、第二抵持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3]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6]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
含义。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0029]实施例一
[0030]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吸能装置。该座椅吸能装置包括上减震体01、下减震体02、缓冲机构03、吸能机构04、第一抵持体05以及第二抵持体06。上减震体01开设有上减震腔11。下减震体02开设有下减震腔21。上减震体01和下减震体02相互套合,且下减震体02的一端位于上减震腔11中。
[0031]缓冲机构03与吸能机构04均设置于下减震腔21中。缓冲机构03的一端与下减震体02连接,另一端与上减震腔11的腔底间隔形成减震间隙12。下减震腔21的腔口侧壁上开设有抵持缺口22。上减震体01上开设有第一抵持孔13。第一抵持体05设置在抵持缺口22中,且第一抵持体05的两端位于第一抵持孔13中。下减震体02上开设有条孔23。上减震体01上开设有第二抵持孔14。第二抵持体06穿过条孔23,且两端位于第二抵持孔14中。吸能机构04的一端连接第一抵持体05,另一端连接第二抵持体06。
[0032]下面具体介绍各子部件的具体结构:
[0033]下减震体02套合在上减震体01的上减震腔11中,上减震体01和下减震体02通过第一抵持体05和第二抵持体06进行连接固定。为了保证上减震体01和下减震体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吸能装置包括上减震体、下减震体、缓冲机构、吸能机构、第一抵持体以及第二抵持体;所述上减震体开设有上减震腔;所述下减震体开设有下减震腔;所述上减震体和所述下减震体相互套合,且所述下减震体的一端位于所述上减震腔中;所述缓冲机构与所述吸能机构均设置于所述下减震腔中;所述缓冲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下减震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减震腔的腔底间隔形成减震间隙;所述下减震腔的腔口侧壁上开设有抵持缺口;所述上减震体上开设有第一抵持孔;所述第一抵持体设置在所述抵持缺口中,且所述第一抵持体的两端位于所述第一抵持孔中;所述下减震体上开设有条孔;所述上减震体上开设有第二抵持孔;所述第二抵持体穿过所述条孔,且两端位于所述第二抵持孔中;所述吸能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抵持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抵持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孔相对所述第二抵持孔靠所述下减震腔的腔底更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座椅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孔到所述下减震腔腔底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抵持孔到所述下减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然欧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执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