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互相对应的第一静簧片和第一动簧片以及第二静簧片和第二动簧片,第一静簧片、第一动簧片、第二静簧片、第二动簧片分别设有第一静触点、第一动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和第一动触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静触点和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距离。由于每组触点的接触时间先后错开,其接触时产生的干扰不会互相叠加,因而对电路中的电子设备或位于触点附近的电子设备的干扰较低。(*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具体地说是指一种低干扰的、具有两组或两组以上触点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电磁继电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家用电器、机电设备,用于控制电路的通断。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结构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磁路部分包括铁芯、线圈、轭铁和衔铁,接触部分包括静簧片、动簧片和推动块,线圈的通断电产生的磁力使衔铁动作,通过推动块带动动簧片动作,使其与静簧片分开或接触,从而控制电路的通断。电磁继电器的触点通常有两组或两组以上,动簧片和静簧片相应也有两组或两组以上,每一组动簧片和静簧片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每一组触点是同时动作的,如控制电机起停的两组触点就是同时吸合或同时释放,每一组触点吸合时,由于动簧片和静簧片具有一定的弹性,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会发生弹跳,产生短时间的持续电弧,而产生较强的磁场,因而会对该电路中的电子设备或位于该触点附近的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如果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触点同时动作,其产生的干扰将大大提高,可能导致电子设备误动作或不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具有多组触点的电磁继电器由于多组触点同时动作,因而容易对电路中的电子设备或位于该触点附近的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的缺点。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互相对应的第一静簧片和第一动簧片以及第二静簧片和第二动簧片,第一静簧片、第一动簧片、第二静簧片、第二动簧片分别设有第一静触点、第一动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二动触点,第一静触点和第一动触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静触点和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距离,因此,接触部分动作时,第一静触点和第一动触点的接触时间与第二静触点和第二动触点的接触时间形成一较明显的先后关系,而不是同时接触,因而不会同时对电路中的电子设备或位于该触点附近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相对来说即降低了干扰。为了达到上述第一静触点和第一动触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静触点和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距离的目的,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之间呈一夹角,第二静簧片的厚度小于第一静簧片的厚度,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一同运动,第二动触点先与第二静触点接触,而后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继续运动,直至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接触,在此过程中,第二静簧片必然发生变形,其刚性要求比第一静簧片低,因此其厚度也比第一静簧片小。这种方案是一种较佳的方案,但并不是使第一静触点和第一动触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静触点和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距离的唯一方案,还可以有许多方案,如可使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互相平行但前后错开,或使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位于同一平面,而使第二动簧片上部向前弯折,同样能达到前述效果。前述磁路部分包括铁芯、线圈、轭铁、衔铁,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上固定有一推动块,线圈绕设于铁芯上,衔铁为L形,其折角的角度略大于90度,其第一边与铁芯的中心相对,第二边与轭铁相对,推动块顶靠于衔铁的第二边上,线圈两端设有电源接入端,第一动簧片、第一静簧片、第二动簧片、第二静簧片均设有引出端。前述的轭铁上设有一压簧片,该压簧片包括一体成型的片状体和钩状体,片状体固定于轭铁与L形衔铁第二边的相对面上,L形衔铁第二边靠其角部位置设有一通孔,压簧片的钩状体穿过该通孔,将衔铁的角部压靠于轭铁端部。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每组触点的接触时间先后错开,其接触时产生的电磁干扰不会互相叠加,因而对电路中的电子设备或位于触点附近的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3,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包括基座10、磁路部分1和接触部分2,磁路部分1包括铁芯11、线圈12、轭铁15、衔铁13,接触部分2包括互相对应的第一静簧片22和第一动簧片21以及第二静簧片24和第二动簧片23,第一静簧片22、第一动簧片21、第二静簧片24、第二动簧片23分别设有第一静触点220、第一动触点210、第二静触点240、第二动触点230,第一动簧片21和第二动簧片23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静簧片22和第二静簧片24之间呈一夹角,第二静簧片24的厚度小于第一静簧片22的厚度,因此第一静触点220和第一动触点21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静触点240和第二动触点230之间的距离。第一动簧片21和第二动簧片23上固定有一推动块25,线圈12绕设于铁芯11上,衔铁13为L形,其折角的角度略大于90度,其第一边131与铁芯11的中心相对,第二边132与轭铁15相对,推动块25顶靠于衔铁13的第二边132上,线圈12两端设有电源接入端31,第一动簧片21、第一静簧片22、第二动簧片23、第二静簧片24分别设有引出端32、33。轭铁15上设有一压簧片14,该压簧片14包括一体成型的片状体和钩状体,片状体固定于轭铁15与L形衔铁13第二边132的相对面上,L形衔铁13第二边132靠其角部位置设有一通孔,压簧片14的钩状体穿过该通孔,将衔铁13的角部压靠于轭铁15端部。当线圈12通电时,铁芯11吸合衔铁13的第一边131,衔铁13的第二边132翘起,通过推动块25推动第一动簧片21、第二动簧片23与第一静簧片22、第二静簧片24接触,第一动簧片21和第二动簧片23一同运动,第二动触点230先与第二静触点240接触,而后第一动簧片21和第二动簧片23继续运动,直至第一动触点210与第一静触点220接触,在此过程中,第二静簧片24必然发生变形,其刚性要求比第一静簧片22低,因此其厚度也比第一静簧片22小。由此可见,接触部分2动作时,第一静触点220和第一动触点210的接触时间与第二静触点240和第二动触点230的接触时间形成一较明显的先后关系,而不是同时接触,因而不会同时对电路中的电子设备或位于该触点附近的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相对来说即降低了电磁干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达到上述第一静触点220和第一动触点21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静触点240和第二动触点230之间的距离的目的,还可以有许多方案,如可使第一静簧片22和第二静簧片24互相平行但前后错开,或使第一静簧片22和第二静簧片24位于同一平面,而使第二动簧片23上部向前弯折,同样能达到这一效果。另外,该电磁继电器的触点并不局限于两组,而可以有更多组,控制各对动簧片、静簧片之间的距离,其各对触点的接触时间互相错开,同样可实现本技术的目的。上述仅为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进,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互相对应的第一静簧片和第一动簧片以及第二静簧片和第二动簧片,第一静簧片、第一动簧片、第二静簧片、第二动簧片分别设有第一静触点、第一动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二动触点,其特征在于:第一静触点和第一动触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静触点和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包括互相对应的第一静簧片和第一动簧片以及第二静簧片和第二动簧片,第一静簧片、第一动簧片、第二静簧片、第二动簧片分别设有第一静触点、第一动触点、第二静触点、第二动触点,其特征在于第一静触点和第一动触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静触点和第二动触点之间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动簧片和第二动簧片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静簧片和第二静簧片之间呈一夹角,第二静簧片的厚度小于第一静簧片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磁路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鹿庆焱,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