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42473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9 1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触点装置具备:一对固定触点;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头;以使可动触头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方式在轴向上移动的可动轴;以及配置在相对于可动触头而与一对固定触点相反的一侧的隔壁构件。隔壁构件包括设置在可动轴的周围且与可动触头以及可动轴中的至少一方联动的隔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点装置以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现有的电接触器(电磁继电器)例如被日本特开平10-308152号公报公开。该文献所公开的电接触器的可动芯体(可动铁芯)使柱塞(可动轴)沿轴向位移,柱塞使触点板(可动触头)从后退位置向工作位置沿轴向位移,由此,能够使触点板在工作位置处与端子的头(固定触点)接触。另外,上述文献所记载的电接触器为了减少异物的移动而具备分离板的横向壁部分。上述文献所记载的横向壁部分在罩体的前方划分室与后方划分室的连通部处被固定在朝向后方的罩体的内侧横向面上。
技术实现思路
触点装置具备:一对固定触点;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头;以使可动触头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方式在轴向上移动的可动轴;以及配置在相对于可动触头而与一对固定触点相反的一侧的隔壁构件。隔壁构件包括设置在可动轴的周围且与可动触头以及可动轴中的至少一方联动的隔壁。电磁继电器具备:上述的触点装置;以及驱动装置,其驱动可动轴,以使得可动触头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沿线II-II剖开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沿线III-III剖开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外观图。图5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外观图。图8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外观图。图10A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外观图。图10B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另一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的沿线II-II剖开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的沿线III-III剖开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触点装置2、驱动装置3、以及中空箱型的壳体4。在壳体4中收纳有触点装置2和驱动装置3。触点装置2具备:一对固定端子21、可动触头22、压接弹簧23、隔壁构件24、可动轴25、调整部26、磁轭27、触头支架28、外壳51、连结体52以及隔壁构件53。一对固定端子21分别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且呈大致圆柱形状。在各固定端子21的下端设置有固定触点211。而且,固定端子21穿过外壳51的贯通孔511。固定端子21的上端在从外壳51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下通过钎焊而与外壳51接合。一对固定触点211固定安装于一对固定端子21的下端。需要说明的是,各固定触点211也可以与固定端子21一体地形成。可动触头22与一对固定触点211接触分离。可动触头22呈在左右方向D102上较长的平板形状。在可动触头22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D102的
两端分别设置有可动触点221。一对可动触点221是可动触头22的左右方向D102的两端的部分。一对可动触点221隔开规定间隔地分别与一对固定触点211对置。另外,在可动触头22的左右方向D102的大致中央部处嵌合有磁轭27。压接弹簧23由在与左右方向D102呈直角的上下方向D101上伸缩的螺旋弹簧构成。压接弹簧23配置在隔壁构件24与磁轭27之间。通过向压接弹簧23的上端的内径部嵌入磁轭27的定位凸部271,从而使压接弹簧23相对于磁轭27以及可动触头22定位。隔壁构件24由例如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且呈大致矩形板形状。隔壁构件24具有:基部241、以及在基部24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处设置且呈大致圆板形状的定位凸部242。而且,通过向压接弹簧23的下端的内径部嵌入隔壁构件24的定位凸部242,从而使隔壁构件24相对于压接弹簧23定位。可动轴25以使可动触头22与一对固定触点211接触分离的方式在轴向D101(上下方向D101)上移动。可动轴25呈上下方向D101(轴向D101)上较长的大致圆棒形状。在可动轴25的下端连接有驱动装置3的可动铁芯34。可动轴25的上端与隔壁构件24连接。可动轴25在穿过固定铁芯33的贯通孔331、复位弹簧36以及可动铁芯34的贯通孔341的状态下固定于可动铁芯34。隔壁构件53在可动轴25的轴向D101(上下方向D101)上与隔壁构件24对置。调整部26由磁性体材料构成,且呈例如大致矩形板形状。调整部26被载置于可动触头22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D102的大致中央部且固定在触头支架28上。需要说明的是,调整部26也可以不是板形状而具有其他的形状。磁轭27由磁性体材料构成,且从左右方向D102观察时,具有上方开口的呈大致U字形状的剖面。磁轭27以从与上下方向D101和左右方向D102呈直角的前后方向D103夹持可动触头22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式配置在可动触头22的大致中央部的下方。另外,在磁轭27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呈大致圆板形状的定位凸部271。如图3所示,触头支架28具备一对保持部281。各保持部281具备底部282和侧部283。底部282以及侧部283通过对非磁性体材料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一对保持部281以彼此在前后方向D103上分离的状态与隔壁构件24一体成形。在底部282与压接弹簧23之间、以及侧部283与压接弹簧23之间夹设有隔壁构件24。即,隔壁构件24将底部282与压接弹簧23电绝缘。一对底部282与调整部26在上下方向D101上夹持可动触头22、磁轭27以及压接弹簧23。因此,可动触头22被压接弹簧23向上下方向D101中的上方向D101A按压。通过使可动触头22的上表面与调整部26抵接,从而限制可动触头22朝向固定触点211的移动。侧部283从底部282的端部向上方向D101A延伸。一对侧部283在前后方向D103上彼此对置。可动触头22以及磁轭27与各侧部283滑动接触。通过使各侧部283与调整部26抵接,从而一对侧部283在前后方向D103上夹持调整部26。各底部282例如呈板形状。但是,各底部282也可以不是板形状而具有其他的形状。各侧部283例如呈板形状。但是,各侧部283也可以不是板形状而具有其他的形状。在可动触头22的上方设置的调整部26和在可动触头22的下方设置的磁轭27由磁性体材料形成,触头支架28由非磁性体材料形成。由此,当固定触点211与可动触点221接触而使电流在可动触头22中流动时,以可动触头22为中心,在可动触头22的周围形成通过调整部26以及磁轭27的磁通。通过该磁通,磁吸引力在调整部26与磁轭27之间起作用,利用该磁吸引力来抑制在固定触点211与可动触点221之间产生的电磁斥力,从而抑制可动触点221与固定触点211相接时的压力即接触压力的下降。外壳51由陶瓷等耐热性材料构成,如图2所示,呈具有设有开口51C的下表面的中空箱形状。在外壳51的上表面上,以在左右方向D102上并排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贯通孔511。连结体52的端部52A通过钎焊而与外壳51的开口51C的周缘51D接合。驱动装置3包括具有跟片板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点装置,其中,所述触点装置具备:一对固定触点;可动触头,其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可动轴,其以使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方式在轴向上移动;以及第一隔壁构件,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可动触头而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一隔壁构件包括第一隔壁,该第一隔壁设置在所述可动轴的周围,且与所述可动触头以及所述可动轴中的至少一方联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13 JP 2015-0814161.一种触点装置,其中,所述触点装置具备:一对固定触点;可动触头,其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可动轴,其以使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方式在轴向上移动;以及第一隔壁构件,其配置在相对于所述可动触头而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一隔壁构件包括第一隔壁,该第一隔壁设置在所述可动轴的周围,且与所述可动触头以及所述可动轴中的至少一方联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中,所述触点装置还具备第二隔壁构件,该第二隔壁构件具有供所述可动轴插入的插入孔,且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第一隔壁构件对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隔壁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插入孔的周围的第二隔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点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隔壁以及所述第二隔壁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点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隔壁构件还包括第三隔壁,该第三隔壁与所述可动触头以及所述可动轴中的至少一方联动,且与所述第一隔壁呈同心圆状地设置在所述可动轴的周围,所述第一隔壁、所述第二隔壁以及所述第三隔壁以如下方式交错地重合:在与所述轴向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井智史横山浩司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