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接触器线圈、轭铁和底板之间的缓冲结构,包括线圈、E形轭铁和底板,线圈套设于E形轭铁中间凸出部分,E形轭铁底面与底板相对,E形轭铁底面和底板之间设有一橡胶件,该橡胶件的两个较长的侧边部分向上、向内延伸形成两对包边,该两对包边分别包裹于E形轭铁的两个凹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线圈、E形轭铁和底板之间因E形轭铁和E形衔铁吸合碰撞时产生的振动得到良好的缓冲,从而大大减小振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气负载控制的零部件,特别是一种用于重负载电气控制的交流接触器的线圈、轭铁和底板之间的缓冲结构。
技术介绍
交流接触器主要用于控制交流电机起停和其它电气负载通断的重要功率控制元件,现有的交流接触器的基本原理为包括基座、顶盖、底板,在基座内安装有方向相对的E形衔铁和E形轭铁,E形衔铁和E形轭铁之间设有反力弹簧,E形衔铁上固定连接有触头支架,触头支架上弹性连接有一个或多个桥形动触头,基座上设有与桥形动触头相对应的一对或多对静触头,静触头与外接端相连,在E形轭铁中间凸出部分上套设有线圈,线圈与控制端相连,使用时,外接端接入电机电路,控制端接入控制电路,当线圈通电时,E形衔铁和E形轭铁在磁力作用下互相吸合,桥形触头将静触头连通,构成通路,使电机起动,相反,线圈断电,在反力弹簧的作用下,桥形触头和静触头分开,电机断电停止。根据不同的需要,交流接触器可设置一至三个桥形动触头和相应的三对静触头,以便用于单相交流电机或三相交流电机及其它电气负载。由上可知,交流接触器的动作主要靠E形轭铁和E形衔铁互相吸合来进行,当E形轭铁和E形衔铁互相吸合时,会产生碰撞而发生振动,因而会带动触头振动而产生触头二次回跳起弧,致使产品丧失功能,而且会产生较大的电磁噪音。因此,需要在一些关键部位设计缓冲结构来缓冲上述振动,然而,现有的交流接触器缺少这方面的缓冲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线圈、轭铁和底板之间的缓冲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E形轭铁和E形衔铁互相吸合时发生碰撞而产生的振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交流接触器线圈、轭铁和底板之间的缓冲结构,包括线圈、E形轭铁和底板,线圈套设于E形轭铁中间凸出部分,E形轭铁底面与底板相对,E形轭铁底面和底板之间设有一橡胶件,该橡胶件的两个较长的侧边部分向上、向内延伸形成两对包边,该两对包边分别包裹于E形轭铁的两个凹部上。该橡胶件在E形轭铁底面与底板之间起缓冲作用,其两对包边在线圈和E形轭铁之间起缓冲作用。前述的橡胶件的四周向上延伸形成一框体,该框体包裹于E形轭铁周围,底板于橡胶件周围位置向上形成若干凸部,该凸部靠橡胶件的侧面设有凸包,该凸包顶紧于橡胶件四周的框体的外侧面。底板上的凸部及其凸包将E形轭铁夹紧于底板上,橡胶件四周的框体在凸包与E形轭铁之间起缓冲作用。前述的线圈设有螺紧型电源接入端和插片式电源接入端,螺紧型电源接入端包括一水平设置的片状体和螺合于片状体上的螺丝,插片式电源接入端竖直设置于螺紧型电源接入端的一侧,螺紧型电源接入端的另一侧设有一竖直限制壁,竖直限制壁上边缘向插片式电源接入端一侧延伸形成一水平限制壁,该水平限制壁靠插片式电源接入端的侧边设有弧形让位缺口,该弧形让位缺口的中心与螺紧型电源接入端的螺丝的中心在竖直方向上互相对准。水平限制壁上的让位缺口为弧形,而不是完整的圆孔形,因而降低了模具的难度,也降低了生产的成本。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本技术使线圈、E形轭铁和底板之间因E形轭铁和E形衔铁吸合碰撞时产生的振动得到良好的缓冲,从而减小振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本技术线圈的电源接入端设计合理,模具难度降低,生产成本也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交流接触器主要包括外壳部分、触头部分、电磁部分,本技术主要涉及电磁部分的线圈、轭铁和底板之间的缓冲结构,其它部分为现有技术,在此就不赘述。参照图1,交流接触器线圈、轭铁和底板之间的缓冲结构,包括线圈1、E形轭铁2和底板3,线圈1套设于E形轭铁2中间凸出部分21,E形轭铁2底面与底板3相对,E形轭铁2底面和底板3之间设有一橡胶件4,该橡胶件4的四周向上延伸形成一框体41,该框体41包裹于E形轭铁2周围,该框体41两个较长的侧边部分向内延伸形成两对包边42和43,该两对包边42和43分别包裹于E形轭铁2的两个凹部20上。底板3于橡胶件4周围位置向上形成四个凸部31,该凸部31靠橡胶件4的侧面设有凸包301,该凸包301顶紧于橡胶件4四周的框体41的外侧面。橡胶件4的底面在E形轭铁2底面与底板3之间起缓冲作用,其两对包边42和43在线圈1和E形轭铁2的两个凹部20之间起缓冲作用。底板3上的四个凸部31及其凸包301将E形轭铁2夹紧于底板3上,橡胶件4四周的框体41在凸包301与E形轭铁2之间起缓冲作用。因此E形轭铁2、线圈1和底板3之间得到了良好的缓冲。线圈2设有螺紧型电源接入端12和插片式电源接入端11,螺紧型电源接入端12包括一水平设置的片状体121和螺合于片状体121上的螺丝122,插片式电源接入端11竖直设置于螺紧型电源接入端12的一侧,螺紧型电源接入端12的另一侧设有一竖直限制壁123,竖直限制壁123上边缘向插片式电源接入端11一侧延伸形成一水平限制壁124,该水平限制壁124靠插片式电源接入端11的侧边设有弧形让位缺口120,该弧形让位缺口120的中心与螺紧型电源接入端12的螺丝122的中心在竖直方向上互相对准。水平限制壁124上的让位缺口120为弧形,而不是完整的圆孔形,因而降低了模具的难度,也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同时能起到方便操作的效果。上述仅为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进,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交流接触器线圈、轭铁和底板之间的缓冲结构,包括线圈、E形轭铁和底板,线圈套设于E形轭铁中间凸出部分,E形轭铁底面与底板相对,其特征在于:E形轭铁底面和底板之间设有一橡胶件,该橡胶件的两个较长的侧边部分向上、向内延伸形成两对包边,该两对包边分别包裹于E形轭铁的两个凹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交流接触器线圈、轭铁和底板之间的缓冲结构,包括线圈、E形轭铁和底板,线圈套设于E形轭铁中间凸出部分,E形轭铁底面与底板相对,其特征在于E形轭铁底面和底板之间设有一橡胶件,该橡胶件的两个较长的侧边部分向上、向内延伸形成两对包边,该两对包边分别包裹于E形轭铁的两个凹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线圈、轭铁和底板之间的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件的四周向上延伸形成一框体,该框体包裹于E形轭铁周围,所述底板于橡胶件周围位置向上形成若干凸部,该凸部靠橡胶件的侧面设有凸包,该凸包顶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新疆,李芃,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