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侧围结构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5020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和汽车,该汽车后侧围结构包括后塔座、后侧围支撑总成、后侧围结构总成和D柱总成;所述后侧围支撑总成和后侧围结构总成配合形成传力腔体,所述传力腔体贯通连接所述后塔座和所述D柱总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利用传力腔体可以提高汽车后侧围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提高汽车NVH性能和实现汽车轻量化的目的。车NVH性能和实现汽车轻量化的目的。车NVH性能和实现汽车轻量化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后侧围结构和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和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制造行业发展迅速,用户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汽车刚度强汽车质量较轻且要求汽车噪声小、汽车振动低,以提升驾乘安全性、操作稳定和舒适性。
[0003]合理设置汽车后侧围结构可以显著提高汽车性能,但是,现有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制造时,在汽车后侧围结构设计很多加强板,虽然保证汽车刚度,但是增加了汽车质量;同时由于汽车后侧围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性能较差,存在结构共振问题,使得整车NVH性能较差,影响用户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和汽车,以解决现有汽车后侧围结构加强板较多,设计不合理,汽车NVH性能较差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包括后塔座、后侧围支撑总成、后侧围结构总成和D柱总成;所述后侧围支撑总成和后侧围结构总成配合形成传力腔体,所述传力腔体贯通连接所述后塔座和所述D柱总成。
[0006]优选地,所述后侧围支撑总成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一端与所述后塔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D柱总成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与所述后塔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连。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传力部和从所述第一传力部延伸出的第二传力部,所述第二传力部与所述后塔座相连,所述第一传力部远离所述第二传力部一端与所述D柱总成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与所述后塔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力部相连。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传力部靠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设有第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二支撑件靠近所述第二传力部的一侧设有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第二避让空间配合形成U型避让空间。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第一U型腔体、所述第二支撑件为第二U型腔体,所述第一U型腔体和所述第二U型腔体配合形成U型传力总成;所述后侧围加强板为U型加强腔。
[0010]优选地,所述后侧围结构总成包括后侧围支架和设置在所述后侧围支架上的后侧围内板,所述后侧围支架与所述后塔座连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D柱总成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后侧围支架和后侧围内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后侧围支架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汽车后侧围结构还包括后侧围加强板,所述后侧围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后侧围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D柱总成相连,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支撑总成相对设置在所述后侧围结构总成的两侧。
[0012]优选地,所述后侧围加强板为U型加强腔,所述U型加强腔与所述传力腔体配合形
成传力加强腔体。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力部上设有第一沉台孔,所述第一传力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沉台孔形状匹配的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所述后侧围加强板上设有第二沉台孔,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包括与所述第二沉台孔形状相匹配的第三边缘和从所述第三边缘向所述第一支撑件方向延伸的第四边缘,所述第四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形状相匹配。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设有第一焊接缺口;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设有第二焊接缺口;所述后侧围加强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焊接缺口和第四焊接缺口,所述第三焊接缺口与所述第一焊接缺口设置在所述后侧围支撑总成和所述后侧围加强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焊接缺口与所述第一焊接缺口的位置不重合;所述第四焊接缺口与所述第二焊接缺口设置在所述后侧围支撑总成和所述后侧围加强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四焊接缺口与所述第二焊接缺口的位置不重合。
[0015]优选地,所述汽车后侧围结构还包括后轮罩、后轮罩支撑板和后侧围内板,所述后轮罩设置在所述后轮罩支架上,且与所述后塔座的侧面相连;所述后轮罩支撑板安装在所述后轮罩支架上,且与所述后塔座的顶面相连;所述后侧围内板设置在所述后轮罩支架上,且与所述D柱总成相连。
[001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弹减一体后悬结构和上述汽车后侧围结构,所述弹减一体后悬结构与所述后塔座相连。
[00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和汽车,该汽车后侧围结构包括后塔座、后侧围支撑总成、后侧围结构总成和D柱总成;所述后侧围支撑总成和后侧围结构总成配合形成传力腔体,所述传力腔体贯通连接所述后塔座和所述D柱总成。后侧围支撑总成和后侧围结构总成配合形成的传力腔体,可以将后塔座上接收到的力传递给D柱总成,形成贯通的传力路径,优化传力结构,并提高后侧围区域整体框架刚性和强度。同时,传力腔体改变汽车原有的后侧围结构设计,也即改变汽车后侧围结构的固有频率,可以规避共振,从而化解和吸收减振器产生的激励,以降低车身后部的噪声和振动,提升驾乘安全性、操稳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后侧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后侧围结构的正视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后侧围结构的后视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后侧围结构的剖视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后侧围结构的U型传力总成和U型加强腔的一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后侧围结构的U型传力总成和U型加强腔的另一结构示意
图。
[0025]其中,
[0026]10、后塔座;
[0027]20、后侧围支撑总成;21、第一支撑件;211、第一传力部;2111、第一沉台孔;2112、第一焊接缺口;212、第二传力部;213、U型避让空间;22、第二支撑件;221、第二焊接缺口;24、U型传力总成;
[0028]30、后侧围结构总成;31、后侧围支架;311、后轮罩;312、后轮罩支架;313、后轮罩支撑板;32、后侧围内板;
[0029]40、D柱总成;
[0030]50、后侧围加强板;52、第二沉台孔;53、第三焊接缺口;54、第四焊接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塔座、后侧围支撑总成、后侧围结构总成和D柱总成;所述后侧围支撑总成和后侧围结构总成配合形成传力腔体,所述传力腔体贯通连接所述后塔座和所述D柱总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支撑总成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一端与所述后塔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D柱总成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与所述后塔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传力部和从所述第一传力部延伸出的第二传力部,所述第二传力部与所述后塔座相连,所述第一传力部远离所述第二传力部一端与所述D柱总成相连;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与所述后塔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力部相连。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力部靠近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设有第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二支撑件靠近所述第二传力部的一侧设有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第二避让空间配合形成U型避让空间。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第一U型腔体、所述第二支撑件为第二U型腔体,所述第一U型腔体和所述第二U型腔体配合形成U型传力总成。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结构总成包括后侧围支架和设置在所述后侧围支架上的后侧围内板,所述后侧围支架与所述后塔座连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D柱总成相连,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后侧围支架和后侧围内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后侧围支架连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南闫亮罗培锋杨万庆王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