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A柱结构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3721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A柱结构和汽车。该汽车A柱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A柱加强板以及A柱连接板;所述A柱连接板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并与所述A柱连接板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三角传力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该三角传力结构实现了碰撞能量的分散,提高了汽车的防碰撞能力,并且该汽车A柱结构的稳定性、强度和刚度高,提升了汽车转向时车身的响应速度和精度,提高了汽车的操控性能。提高了汽车的操控性能。提高了汽车的操控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A柱结构和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A柱结构和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整体性能、安全性以及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汽车A柱和汽车上纵梁连接处的刚度和强度比较低,严重影响整车性能。现有技术中,当汽车发生极端25%偏置碰时,汽车A柱和汽车上纵梁连接处的传力路径单一,最高可承受汽车的冲击力有限,吸收动能较小,无法保证汽车乘员舱内乘员和驾驶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汽车A柱和汽车上纵梁连接处的刚度和轻度比较低,造成汽车的安全性低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A柱结构和汽车。
[0004]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A柱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A柱加强板以及A柱连接板;所述A柱连接板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并与所述A柱连接板连接;
[0005]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三角传力结构。
[0006]可选地,所述A柱连接板上设有折弯连接组件,所述折弯连接组件包括折弯部和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折弯部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折弯部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第一溃缩吸能空间。
[0007]可选地,所述折弯部包括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的上端;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折弯部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的下端;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折弯部弯折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折弯部弯折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方。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A柱加强板抵接。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下端面上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第三安装板以及呈第二预设角度连接在所述第三安装板下端面上的第四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四安装板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
[0010]可选地,所述汽车A柱结构还包括门铰链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上设有凹陷空间;所述门铰链加强板安装在所述凹陷空间中;
[0011]所述门铰链加强板上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二溃缩吸能空间。
[0012]可选地,所述汽车A柱结构还包括上纵梁内板和连接所述上纵梁内板的A柱内板,
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均安装在所述上纵梁内板上,所述A柱加强板通过所述门铰链加强板安装在所述A柱内板上。
[0013]可选地,所述A柱连接板上设有第一焊接过孔,所述上纵梁内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焊接过孔相对设置的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一焊接面与铅垂线之间呈预设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所述焊接面焊接在所述上纵梁内板上。
[0014]可选地,所述A柱连接板上设有第二焊接过孔,所述A柱加强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焊接过孔相对设置的第二焊接面,所述A柱内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焊接过孔相对设置的第三焊接面,所述A柱内板通过所述第二焊接面和所述第三焊接面焊接在所述A柱加强板上。
[0015]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汽车A柱结构。
[0016]本技术中,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三角传力结构;当汽车发生碰撞(特别是50%对碰或25%偏置碰)时,所述A柱连接板将所受的冲击力分散为两条传递路径,一条传递路径为:所述A柱连接板的力传递至所述A柱加强板的上端;另一条传递路径为:所述A柱连接板的力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传递至所述A柱加强板,并传递至汽车门槛的部位,实现了碰撞能量的分散;并且第一传递路径上的碰撞力和第二传递路径上的碰撞力在所述A柱加强板实现上下循环传递,从而提高了汽车的防碰撞能力和安全性。另外,该三角传力结构的稳定性、强度和强度高,提升了汽车转向时车身的响应速度和精度,提高了汽车的操控性能。此外,该汽车A柱结构还可以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路面对轮胎的激励,降低了路噪和胎噪,提升了汽车的NVH性能和驾乘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图1中A

A向的截面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结构的上纵梁内板和A柱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A柱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5]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6]1、第一连接板;11、第一安装板;12、第二安装板;2、第二连接板;21、第三安装板;22、第四安装板;3、A柱加强板;31、第二焊接面;4、A柱连接板;41、溃缩孔;42、折弯连接组件;421、第一折弯部;422、第二折弯部;423、第一连接部;424、第二连接部;43、横向加强筋;44、第一焊接过孔;45、第二焊接过孔;5、门铰链加强板;51、凸出部;6、上纵梁内板;61、第一焊接面;7、A柱内板;71、第三焊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技术的限制。
[0029]为了方便解释本专利技术中汽车A柱结构和各部件的安装关系,本专利技术所指的“前”为实际指向汽车车头的方向(也即图1中左方),本专利技术中所指的“后”即为实际指向汽车车尾的方向(也即图1中的右方);本专利技术中所指的“上”为实际指向汽车车顶的方向(也即图1中的上方),本专利技术中所指的“下”为实际指向汽车车底的方向(也即1中的下方)。
[0030]如图1和图5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A柱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A柱加强板以及A柱连接板;所述A柱连接板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并与所述A柱连接板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三角传力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连接板上设有折弯连接组件,所述折弯连接组件包括折弯部和连接所述A柱加强板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折弯部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所述折弯部与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形成有第一溃缩吸能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包括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的上端;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折弯部连接所述A柱连接板的下端;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折弯部弯折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折弯部弯折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A柱加强板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呈第一预设角度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下端面上的第二安装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家强胡敏李南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