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1941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24
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该压缩机供油结构包括泵体和防自转装置,泵体包括相对配合的动盘和静盘,动盘和静盘的涡旋齿互相啮合,形成压缩腔,动盘远离静盘的背侧设置有背压室,背压室为动盘提供与静盘端面配合的背压力,背压室包括中压室,防自转装置设置在中压室内,泵体具有用于将压缩腔中的中压力导入背压室的中压通道,动盘上具有与中压通道相连的中压出口,中压出口用于将压缩腔中的中压力导入到中压室中,防自转装置上设置有与动盘的背侧端面配合的密封部,密封部能够在预设角度内完全遮挡中压出口。根据本申请的压缩机供油结构,能够使得中压力的连通控制不受动静盘端面结构的影响,保证背压力稳定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


[0001]本申请涉及压缩机
,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压缩机一般都具有背压室,通过背压室提供的背压力,将动盘压紧在静盘上端面。其中,背压室中通常具有中压部分,这是因为过大的背压力会导致摩擦损耗严重,过小的背压力会泄露量增大,这使得介于吸、排气之间的中压力成为了背压室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0003]一般,背压室开在动盘或静盘的一侧,单个中压孔仅与单侧的压缩腔连通,使得该压缩腔中的压力被引入背压室中的中压部分,提供背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单个压缩腔的压力是随主轴转角不断变化的。通常,在压缩机工作稳定后,在同一压缩腔的压缩过程中,中压力会高于中压孔开始连通时该压缩腔中所具有的压力,而低于中压孔结束连通该压缩腔所应具有的压力。这导致每个压缩过程中,都有中压气体减压释放入压缩腔内,又随着压缩腔的减小一起重新压缩到原压力。每次降压与重新压缩都伴随着能量的损耗,浪费效率,中压也会变得不稳定,造成背压较大的波动,使压缩机的可靠性降低。
[0004]通常,现有压缩机会使用一些方法来控制中压孔连通的相角,使得压缩腔在一个压缩周期内仅在较小的相角内与外界连通,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中压损失,使背压力更加稳定。
[0005]而控制中压连通相角通常有两方面因素:
[0006]在一部分相角中,动盘(静盘)上的中压孔会被静盘(动盘)的涡旋齿完全覆盖,使得该相角范围内背压孔被封闭。但通常,使用这种方法,控制后的中压孔连通相角也会大于180度,连通范围依旧较大,因此,传统技术中又采取了第二种方法:即端面中压槽的方法。
[0007]如图1为传统技术中一种压缩机的静盘,静盘上具有中压油槽1

,这个中压油槽1

一方面可以用于导油,润滑动静盘端面,另一方面与中压腔直接连通,导入该中压油槽1

的气体可以随动盘公转进入中压腔内。在动盘绕静盘旋转的过程中,动盘上的中压孔被从动静盘端面上的某一位置导出,这一导出孔可以在特定相角内与中压油槽1

入口异形凹槽相连通,其余相角则被动静盘的端面配合密封。这样,通过适当的中压油槽1

入口开设位置以及中压孔的开设位置,可以自如控制中压力的连接角度和连接压力。
[0008]然而相关技术中也存在一些压缩机,在动静盘端面上设置有其它结构,导致难以在动静盘端面上设置中压油槽,因此也无法采用上述的设置中压油槽的方式控制中压力的连接角度和连接压力,进而导致背压力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9]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能够使得中压力的连通控制不受动静盘端面结构的影响,保证背压力稳定性。
[00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包括泵体和防自转装置,泵
体包括相对配合的动盘和静盘,动盘和静盘的涡旋齿互相啮合,形成压缩腔,动盘远离静盘的背侧设置有背压室,背压室为动盘提供与静盘端面配合的背压力,背压室包括中压室,防自转装置设置在中压室内,泵体具有用于将压缩腔中的中压力导入背压室的中压通道,动盘上具有与中压通道相连的中压出口,中压出口用于将压缩腔中的中压力导入到中压室中,防自转装置上设置有与动盘的背侧端面配合的密封部,密封部能够在预设角度内完全遮挡中压出口。
[0011]优选地,中压通道位于动盘上,中压通道的进口能够间歇性地被静盘的涡旋齿所遮挡。
[0012]优选地,中压通道的进口被完全遮挡的相角范围为[a,b],防自转装置完全遮挡中压出口的相角范围为[c,d],当a,b,c,d都在[0,2π]时,[a,b]与[c,d]存在交集。
[0013]优选地,0<2π

[a,b]∪[c,d]≤π。
[0014]优选地,密封部与防自转装置一体成型。
[0015]优选地,密封部成型在防自转装置的端面上,且与防自转装置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0016]优选地,密封部凸出于防自转装置的端面。
[0017]优选地,密封部在防自转装置的端面上对称设置。
[0018]优选地,静盘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动盘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凸出部,环形凸出部与环形凹槽配合,围成高压油槽,高压油槽通过连通通道与高压腔连通。
[0019]优选地,静盘上设置有第一连通通道,第一连通通道将高压腔与高压油槽连通,动盘上设置有第二连通通道,动盘的背侧设置有轴承润滑腔,第二连通通道的一端与高压油槽连通,另一端与轴承润滑腔连通。
[0020]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压缩机供油结构,该压缩机供油结构为上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
[0021]本申请提供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包括泵体和防自转装置,泵体包括相对配合的动盘和静盘,动盘和静盘的涡旋齿互相啮合,形成压缩腔,动盘远离静盘的背侧设置有背压室,背压室为动盘提供与静盘端面配合的背压力,背压室包括中压室,防自转装置设置在中压室内,泵体具有用于将压缩腔中的中压力导入背压室的中压通道,动盘上具有与中压通道相连的中压出口,中压出口用于将压缩腔中的中压力导入到中压室中,防自转装置上设置有与动盘的背侧端面配合的密封部,密封部能够在预设角度内完全遮挡中压出口。该压缩机供油结构能够通过对动盘进行导向的防自转装置来实现对中压室提供中压力的中压出口的打开或者关闭控制,限制中压通道与背压腔的连通相角,不仅能够利用防自转装置实现正常动静盘端面结构情况下的压缩腔与中压腔的连通控制,而且由于控制位置位于动盘的背侧端面,因此也使得中压力的连通控制不受动静盘端面结构的影响,提高了中压通道与背压腔连通相角控制结构的适用范围,能够有效保证背压力的稳定性,提高压缩机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一个实施例的静盘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第一种状态结构图;
[0024]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第二种状态结构图;
[0025]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第三种状态结构图;
[0026]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静盘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动盘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动盘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动盘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十字滑环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动盘结构示意图;
[0032]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供油结构的动盘与十字滑环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表示为:
[0034]1、防自转装置;2、动盘;3、静盘;4、中压室;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和防自转装置(1),所述泵体包括相对配合的动盘(2)和静盘(3),所述动盘(2)和所述静盘(3)的涡旋齿互相啮合,形成压缩腔,所述动盘(2)远离所述静盘(3)的背侧设置有背压室,所述背压室为所述动盘(2)提供与所述静盘(3)端面配合的背压力,所述背压室包括中压室(4),所述防自转装置(1)设置在所述中压室(4)内,所述泵体具有用于将所述压缩腔中的中压力导入所述背压室的中压通道(5),所述动盘(2)上具有与所述中压通道(5)相连的中压出口(6),所述中压出口(6)用于将所述压缩腔中的中压力导入到所述中压室(4)中,所述防自转装置(1)上设置有与所述动盘(2)的背侧端面配合的密封部(7),所述密封部(7)能够在预设角度内完全遮挡所述中压出口(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通道(5)位于所述动盘(2)上,所述中压通道(5)的进口能够间歇性地被所述静盘(3)的涡旋齿所遮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通道(5)的进口被完全遮挡的相角范围为[a,b],所述防自转装置(1)完全遮挡所述中压出口(6)的相角范围为[c,d],当a,b,c,d都在[0,2π]时,[a,b]与[c,d]存在交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0<2π

[a,b]U[c,d]≤π。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余生魏会军徐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