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193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24
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该压缩机供油结构包括曲轴(16)、动盘(1)、静盘(2)和上支架(15),动盘(1)通过动盘轴承(8)能够转动地连接在曲轴(16)的偏心部(17)上,偏心部(17)和动盘(1)之间形成高压腔(26),上支架(15)、动盘(1)和曲轴(16)之间形成中压腔(27),高压腔(26)和中压腔(27)间隔开,动盘(1)和静盘(2)之间形成与高压油腔连通的高压油槽,高压腔(26)向动盘(1)提供第二压力,高压油槽向动盘(1)提供与第二压力相反的第一压力。根据本申请的压缩机供油结构,能够减小排气压力在背压中的占比,提高中压在背压中的占比,使得中压能够有效平衡倾覆力矩。使得中压能够有效平衡倾覆力矩。使得中压能够有效平衡倾覆力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


[0001]本申请涉及压缩机
,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涡旋压缩机中,型线与泵体一直是压缩机技术的核心问题。在涡旋压缩的过程中,动静盘型线的啮合,动静盘齿顶与齿底的啮合,都是一直以来需要着重解决的技术难点。这些啮合结构要求尽可能的密封,但一旦金属与金属直接接触,又会产生磨损。因此,涡旋压缩机中的油路设计也十分重要,油路需要保证各轴承,及型线啮合的润滑。为了保证润滑,在轴承,型线,齿顶,齿底之间又会预留一些间隙。而在实际运行中,零件发生变形,以及压缩中动静盘因压缩力产生倾覆力矩等,都会导致这些间隙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磨损。
[0003]目前的涡旋压缩机中,通常会在泵体中引出大于吸气压力但小于排气压力的中压力到动盘的背部,形成背压力,从而将动盘压在静盘上。但目前的大部分压缩机,其背压并不是完全引入中压力,而是分为排气压力和中压力两部分。大部分传统压缩机将油路从高压腔的油池中引进曲轴后,都会从曲轴偏心部引出,润滑偏心部配合的动盘轴承,这虽然使得曲轴与动盘轴承配合的偏心部获得了足量的油,但也造成动盘轴承内实际上是高压油气组成的高压腔。因此,一般传统压缩机,在偏心部外部,或在动盘,或在曲轴,亦或在放置在上支架上方的主平衡块上都会设置密封圈,以密封圈的形式将主轴承内的排气压力腔室和从泵体内引出的中压腔室隔开。
[0004]外围的中压力不止有将动盘压在静盘上的作用,同时也有平衡倾覆力矩的作用。当动盘内部产生倾覆力矩的时候,只要外侧中压力足够大,就可以平衡掉倾覆力矩。显然,由于排气压力过于接近动盘倾覆时的旋转中心,因此这部分压力几乎起不到有效的力臂平衡作用,能起到作用的只是作用于外侧的中压,在同一平面内,旋转中心两侧的中压力可以被等效在基本对称的作用点上,这时当动盘的倾覆力矩小于中压力与中压力臂的乘积时,倾覆力矩就不会导致动盘的倾覆。
[0005]显然,在同样的背压力下,如果中心的排气压力占比过高,中压的占比就会降低,从而就不能有效地平衡倾覆力矩。反之,排气压力的占比越小,中压就越大,从而能越有效地平衡倾覆力矩。
[0006]对于采用中压平衡倾覆力矩的方案而言,相关技术的压缩机,由于背压侧动盘轴承的腔体内排气压力过大,因此排气压力占背压比例较大,中压占比较小,导致中压背压力不足,无法有效平衡倾覆力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和涡旋压缩机,能够减小排气压力在背压中的占比,提高中压在背压中的占比,使得中压能够有效平衡倾覆力矩。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包括曲轴、动盘、静盘和上
支架,动盘通过动盘轴承能够转动地连接在曲轴的偏心部上,偏心部和动盘之间形成高压腔,上支架、动盘和曲轴之间形成中压腔,高压腔和中压腔间隔开,动盘和静盘之间形成与高压油腔连通的高压油槽,高压腔向动盘提供第二压力,高压油槽向动盘提供与第二压力相反的第一压力。
[0009]优选地,高压油槽内的第一压力作用于动盘的面积为S1,高压腔内的第二压力作用于动盘的面积为S2,0.5S2≤S1≤2S2。
[0010]优选地,高压腔内的第一压力作用于动盘的面积为S1,第一压强为P1,高压油槽内的第二压力作用于动盘的面积为S2,第二压强为P2,P1*S1=P2*S2。
[0011]优选地,动盘朝向静盘的端面设置有朝向静盘凸出的凸出部,静盘朝向动盘的端面设置有凹陷部,凸出部能够活动地设置在凹陷部内,并将凹陷部分成相互隔离的高压区域和中压区域,高压区域通过进油通道与高压油腔连通。
[0012]优选地,压缩机供油结构还包括出油通道,出油通道与高压区域连通,从进油通道进入高压区域的油液能够经由出油通道流出高压区域。
[0013]优选地,凸出部为凸环,凹陷部为环形凹槽,凸环的内环壁与环形凹槽的内环壁围成高压区域,凸环的外环壁与环形凹槽的外环壁围成中压区域。
[0014]优选地,高压区域为动态环形油槽,在动盘公转的过程中,高压区域的范围发生变化,高压区域的总面积不变。
[0015]优选地,静盘的凹陷部上设置有储油腔,储油腔间隙性地与高压区域或中压区域连通,在高压区域进行储油,并对中压区域进行供油。
[0016]优选地,储油腔设置在凹陷部的底部,储油腔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储油腔沿静盘的周向排布。
[0017]优选地,当凸出部为凸环,凹陷部为环形凹槽时,凸环运动至储油腔处时,凸环能够全部覆盖储油腔。
[0018]优选地,当凸出部为凸环,凹陷部为环形凹槽时,储油腔与环形凹槽的外环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凸环的厚度;和/或,储油腔与环形凹槽的内环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凸环的厚度。
[0019]优选地,当凸出部为凸环,凹陷部为环形凹槽时,凸环上的预设点运动至距离环形凹槽的内环壁最远位置时,与该预设点位于同一径向上的储油腔能够完全位于高压区域内,凸环上的预设点运动至距离环形凹槽的内环壁最近位置时,与该预设点位于同一径向上的储油腔能够完全位于中压区域内。
[0020]优选地,当凸出部为凸环,凹陷部为环形凹槽时,在动盘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动盘不与环形凹槽的内环壁或外环壁发生碰撞。
[0021]优选地,动盘上设置有动盘轴承和第一供油通道,动盘轴承设置在动盘远离静盘的背侧,第一供油通道的第一端与高压区域连通,第一供油通道的第二端与动盘轴承的内腔连通。
[0022]优选地,静盘上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第二供油通道的第一端与高压区域连通,第二供油通道的第二端设置在环形凹槽的外周侧,并与环形凹槽间隔开。
[0023]优选地,第二供油通道的第一端设置在环形凹槽的内周侧,静盘位于环形凹槽内周侧的端面上设置有通油槽,第二供油通道的第一端通过通油槽与高压区域连通。
[0024]优选地,压缩机供油结构还包括曲轴油路、上支架油路和回油通路,当动盘上设置有第一供油通道,静盘上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时,油液依次经曲轴油路、上支架油路、第二供油通道、高压区域、第一供油通道、动盘轴承的内腔和回油通路流回油池。
[0025]优选地,曲轴还包括主轴颈,主轴颈与上支架之间设置有主轴承,主轴承上开设有连通曲轴油路和上支架油路的连通孔,主轴颈与主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一连通通道,第一连通通道的一端与连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曲轴油路连通。
[0026]优选地,主轴颈的一侧具有第一切边,第一切边沿主轴颈的轴向延伸,第一切边与主轴承之间形成第一连通通道,上支架的内周壁设置有储油环,储油环沿主轴颈的周向延伸,连通孔通过储油环与上支架油路连通。
[0027]优选地,偏心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切边,第二切边沿偏心部的轴向延伸,第二切边与动盘轴承之间形成第二连通通道,高压腔通过第二连通通道与回油通路连通。
[0028]优选地,压缩机供油结构还包括曲轴油路、上支架油路和回油通路,当动盘上设置有第一供油通道,静盘上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时,油液依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16)、动盘(1)、静盘(2)和上支架(15),所述动盘(1)通过动盘轴承(8)能够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曲轴(16)的偏心部(17)上,所述偏心部(17)和所述动盘(1)之间形成高压腔(26),所述上支架(15)、所述动盘(1)和所述曲轴(16)之间形成中压腔(27),所述高压腔(26)和所述中压腔(27)间隔开,所述动盘(1)和所述静盘(2)之间形成与高压油腔连通的高压油槽,所述高压腔(26)向所述动盘(1)提供第二压力,所述高压油槽向所述动盘(1)提供与第二压力相反的第一压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油槽内的第一压力作用于所述动盘(1)的面积为S1,所述高压腔(26)内的第二压力作用于所述动盘(1)的面积为S2,0.5S2≤S1≤2S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腔(26)内的第一压力作用于所述动盘(1)的面积为S1,第一压强为P1,所述高压油槽内的第二压力作用于所述动盘(1)的面积为S2,第二压强为P2,P1*S1=P2*S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盘(1)朝向所述静盘(2)的端面设置有朝向所述静盘(2)凸出的凸出部,所述静盘(2)朝向所述动盘(1)的端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凸出部能够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并将所述凹陷部分成相互隔离的高压区域(3)和中压区域(4),所述高压区域(3)通过进油通道与高压油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供油结构还包括出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与所述高压区域(3)连通,从所述进油通道进入所述高压区域(3)的油液能够经由所述出油通道流出所述高压区域(3)。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为凸环(6),所述凹陷部为环形凹槽(7),所述凸环(6)的内环壁与所述环形凹槽(7)的内环壁围成所述高压区域(3),所述凸环(6)的外环壁与所述环形凹槽(7)的外环壁围成所述中压区域(4)。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区域(3)为动态环形油槽,在所述动盘(1)公转的过程中,所述高压区域(3)的范围发生变化,所述高压区域(3)的总面积不变。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盘(2)的凹陷部上设置有储油腔(5),所述储油腔(5)间隙性地与所述高压区域(3)或所述中压区域(4)连通,在所述高压区域(3)进行储油,并对所述中压区域(4)进行供油。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5)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底部,所述储油腔(5)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储油腔(5)沿所述静盘(2)的周向排布。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凸出部为凸环(6),所述凹陷部为环形凹槽(7)时,所述凸环(6)运动至所述储油腔(5)处时,所述凸环(6)能够全部覆盖所述储油腔(5)。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凸出部为凸环(6),所述凹陷部为环形凹槽(7)时,所述储油腔(5)与所述环形凹槽(7)的外环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凸环(6)的厚度;和/或,所述储油腔(5)与所述环形凹槽(7)的内环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凸环(6)的厚度。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凸出部为凸环(6),所
述凹陷部为环形凹槽(7)时,所述凸环(6)上的预设点运动至距离所述环形凹槽(7)的内环壁最远位置时,与该预设点位于同一径向上的所述储油腔(5)能够完全位于所述高压区域(3)内,所述凸环(6)上的预设点运动至距离所述环形凹槽(7)的内环壁最近位置时,与该预设点位于同一径向上的所述储油腔(5)能够完全位于所述中压区域(4)内。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供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凸出部为凸环(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嘉单彩侠刘双来方琪董聪聪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