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电机驱动的旋转开关主要由伺服电机、静触点和动触点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的 11. 伺服电机[11]固定在一纵截面为U形的支架[10]的底端,在 12. 支架[10]的开口端用支块[2]固定一静触点板[9];所述的 13. 伺服电机[11]的主轴穿过支架[10]与转轴[1]连接,而该 14. 转轴[1]穿过静触点板[9],并在其顶端固定一动触点板[5],在该 15. 动触点板[5]上固定装有主动触点[7]和臂长短于主动触点[7]的副动触点[6],而 15. 1. 主动触点[7]和副动触点[6]两轴线之间成90度夹角;在所述的 16. 静触点板[9]上主动触点[7]移动的圆周轨迹同一直径的两端个嵌装一个主静触点[8],其中一个为启动主静触点[8a],另一个为返回主静触点[8b];在 17. 静触点板[9]上副动触点[6]移动的圆周轨迹同一直径的两端,一端嵌装一个启动副静触点[12a],另一端嵌装一个返回副静触点[12b];而 18. 两主静触点[8a]和[8b]所在直径与两副静触点[12a]和[12b]所在直径之间相互垂直;又在 19. 两主静触点[8]同一侧的静触点板[9]上与两主静触点[8]相接,固定有柔性挡块[3]。(*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电气开关,尤其是采用伺服电机驱动的旋转开关。利用伺服电机的控制电路现在已有很多,如中国专利局公开的85108213号专利即是用伺服电机控制复印机的结构,但是,并不是用伺服电机驱动旋转开关进行控制。到目前为止,尚没发现有采用伺服电机驱动旋转开关的结构。而现用的接触式旋转开关,又存在不适用于一个开关上同时转换强、弱电信号和高、低频信号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采用伺服电机驱动的能往复转动的旋转开关。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在主要由伺服电机、静、动触点组成的伺服电机驱动旋转开关,本方案的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的伺服电机11是固定在一纵截面为U形的支架10的底端,在支架10的开口端用支块2固定一静触点板9;所述的伺服电机11的主轴穿过支架10与转轴1连接,而该转轴1穿过静触点板9,并在其顶端固定一动触点板5,在该动触点板5上固定装有主动触点7和臂长短于主动触点7的副动触点6,而主动触点7和副动触点6两轴线之间成90度夹角;在所述的静触点板9上主动触点7移动的圆周轨迹同一直径的两端个嵌装一个主静触点8,其中一个为启动主静触点8a,另一个为返回主静触点8b;在静触点板9上副动触点6移动的圆周轨迹同一直径的两端,一端嵌装一个启动副静触点12a,另一端嵌装一个返回副静触点12b;而两主静触点8a和8b所在直径与两副静触点12a和12b所在直径之间相互垂直;又在两主静触点8同一侧的静触点板9上与两主静触点8相接,固定有柔性挡块3。本方案还有以下具体技术特征,即是在静触点板9上还罩有护罩4。还有所述的柔性挡块3所使用的材质是橡胶。而所述的转轴1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另外,所述的伺服电机11也即M还有一个控制电路,在该电路中有两个继电器,一个是由外控制电路控制的J1,另一个是本电路控制反向的J2,J1的常闭点J1-1接12V电源的+端,常开点J1-2接电源的一端,活动接点J1-0接电机M的一端,同时串接电阻R1和二极管D后接N-P-N型三极管BG1的基极;而反向继电器J2的常闭点接电源的一端,常开点接电源的+端,活动接点接电机M的另一端;三极管BG1的基极除接二极管D外又经电容C1接电源一端,同时又用导线与静触点板9上的返回副静触点12b连接;三极管BG1与同型三极管BG2复合连接,即两管的集电极相连,BG1的射极接BG2的基极,BG2的射极经电阻R2接电源一端,两管的集电极用导线与静触点板9上的启动副静触点12a连接,同时经并接的电容器C2和继电器J2后接电源的+端;电源的-端还用导线与副动触点6连接。本方案是由伺服电机的主轴通过转轴和动触点板带动固定在动触点板上的主动触点和副动触点在静触点板上作圆弧轨迹移动,并与相对应的主静触点和副静触点接触。主动、静触点是用来转换外电路信号的,副动、静触点则是与电机控制电路配合控制电机正、反转的。下面通过控制电路的工作过程来看本技术的效果。当通电后外电路尚没给出指令时,继电器J1的J1-0与J1-1接触,故电机M一端为+12V,同时该+电位经电阻R1和二极管D给电容C1充电;此时由于旋转开关的副动触点与启动副静触点接触使J2通电动作,J2的J2-0与J2-2接触使电机M另一端也是+12V故电机M不转动。当外电路发出动作指令,J1动作J1的J1-0则与J1-2接触,电机M的一端成电源的一电位电机M转动。电机M转动使副动触点与启动副静触点断开,三极管BG1和BG2的集电极失去一电位,但此时因电容C1充电已使BG1的基极成+电位,故BG1、BG2导通保持继电器J2仍然吸合,电机M继续转动。直到电机M带动副动触点转到与返回副静触点接触,使BG1的基极成一电位,BG1和BG2截止,继电器J2复位,J2的J2-0与J2-1接触,使电机M的另一端也成一电位,电机M停转。当外电路撤消发出的指令时则电机M反转,使主、副动触点复位,等待外电路的下一次指令。本方案的动触点在静触点板上是作180度的往反转动。另外,在静触点板上的启动主静触点和返回主静触点之间还可根据外电路的需要增加主静触点。也可根据需要沿转轴的轴向方向叠加主动触点和相应的静触点板。由此实现了利用伺服电机来驱动旋转开关,并可实现强、弱电或高、低频信号在同一旋转开关上进行传递和转换。故此解决了现有技术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见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示意图;图3为伺服电机的控制电路原理图。下面通过一具体实施例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伺服电机驱动的旋转开关有一个伺服电机11固定在一纵截面为U形的支架10的底端,而在支架10的开口端用支块2固定一静触点板9。伺服电机11的主轴则穿过支架10与一由绝缘材料制成的转轴1连接,而该转轴1穿过静触点板9,并在其顶端固定一动触点板5,在该动触点板5上固定装有主动触点7和臂长短于主动触点7的副动触点6,而主动触点7和副动触点6两轴线之间成90度夹角。在所述的静触点板9上主动触点7移动的圆周轨迹同一直径的两端个嵌装一个主静触点8,其中一个为启动主静触点8a,另一个为返回主静触点8b;在静触点板9上副动触点6移动的圆周轨迹同一直径的两端,一端嵌装一个启动副静触点12a,另一端嵌装一个返回副静触点12b;而两主静触点8a和8b所在直径与两副静触点12a和12b所在直径之间相互垂直。又在两主静触点8同一侧的静触点板9上与两主静触点8相接,固定有用橡胶制成的柔性挡块3。另在静触点板9上还罩有护罩4。所述的伺服电机11也即M还有一个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在该电路中有两个继电器,一个是由外控制电路控制的J1,另一个是本电路控制反向的J2,J1的常闭点J1-1接12V电源的+端,常开点J1-2接电源的一端,活动接点J1-0接电机M的一端,同时串接电阻R1和二极管D后接N-P-N型三极管BG1的基极;而反向继电器J2的常闭点J2-1接电源的一端,常开点J2-2接电源的+端,活动接点J2-0接电机M的另一端;三极管BG1的基极除接二极管D外又经电容C1接电源一端,同时又用导线与静触点板9上的返回副静触点12b连接;三极管BG1与同型三极管BG2复合连接,即两管的集电极相连,BG1的射极接BG2的基极,BG2的射极经电阻R2接电源一端,两管的集电极用导线与静触点板9上的启动副静触点12a连接,同时经并接的电容器C2和继电器J2后接电源的+端;电源的一端还用导线与副动触点6连接。由此构成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伺服电机驱动的旋转开关主要由伺服电机、静触点和动触点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的11.伺服电机[11]固定在一纵截面为U形的支架[10]的底端,在12.支架[10]的开口端用支块[2]固定一静触点板[9];所述的13.伺服电机[11]的主轴穿过支架[10]与转轴[1]连接,而该14.转轴[1]穿过静触点板[9],并在其顶端固定一动触点板[5],在该15.动触点板[5]上固定装有主动触点[7]和臂长短于主动触点[7]的副动触点[6],而15.1.主动触点[7]和副动触点[6]两轴线之间成90度夹角;在所述的16.静触点板[9]上主动触点[7]移动的圆周轨迹同一直径的两端个嵌装一个主静触点[8],其中一个为启动主静触点[8a],另一个为返回主静触点[8b];在17.静触点板[9]上副动触点[6]移动的圆周轨迹同一直径的两端,一端嵌装一个启动副静触点[12a],另一端嵌装一个返回副静触点[12b];而18.两主静触点[8a]和[8b]所在直径与两副静触点[12a]和[12b]所在直径之间相互垂直;又在19.两主静触点[8]同一侧的静触点板[9]上与两主静触点[8]相接,固定有柔性挡块[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丕连,
申请(专利权)人:伊丕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