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俞文奎专利>正文

双通导静触头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1764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通导静触头开关,其特点在于双通导静触头由静上触头和静下触头及弹性导体等组成,这种静触头当静、动触头吸合接触时会由于静下触头的阻尼作用而消除吸合时的振动跳火现象;当静、动触头断电分离时会使动触头以较高的初速度跳离静触头而大大减弱静、动触头之间的拉弧现象。由这种双通导静触头构成的磁力开关,可用于防水防爆的场合,通过大电流。而且具有寿命长、体积小、结构简单、造价低等优点。(*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通导静触头密封开关。现有的常用大电流开关箱,一般都是开启式的,特别是开关的触头产生的电火花无法与外界空气隔绝,例如通过380V-20A的电流时,在空气中会严重跳火,遇到易燃气体很不安全,而且触点容易氧化或烧蚀。如果附加防水、防爆装置,则结构复杂、体积增大,成本明显增加。现在正在推广的采用外磁式防水防爆开关,由于磁力隔层控制,触点压力小,尚不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大电流使用的场合。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通导静触头密封开关。这种开关能够组成跷板式、桥式或混合式各种开关和开关箱。它们在不增大磁力的情况下,提供能通过20-50A的大电流并在开关通断时避免了严重跳火、延长了触点的寿命,具有防水防爆性能,结构简单小型化,适用于油田、矿山、化工、露天等各种场合特殊需要的各种安全开关或安全开关箱。本技术的双通导静触头密封开关,包含密封的开关壳体;设在所述开关壳体一侧壁上并与所述开关壳体内沟通的第一接线柱;设在所述开关壳体一侧壁上并与所述开关壳体内沟通的第二接线柱;设在所述开关壳体内并所述第一接线柱电气连通的静触头;设在所述开关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二接线柱电气连通的支架;设在所述开关壳体内的条形跷板式导体,所述跷板式导体的中部通过导体转轴与所述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跷板式导体的一端形成可与所述静触头电气连接的动触头,在所述跷板式导体的两端、与所述开关壳体的设有所述第一、第二接线柱的侧壁相对置的另一侧壁相对置的所述跷板面上各设有一磁性材料制动体;在所述开关壳体的另一侧壁外表面上设有可沿所述外表面滑动并与所述磁性材料制动件发生磁力作用而使所述跷板式导体作相应的跷板式转动的一磁性材料控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是由金属安装件、弹性导体、静下触头和静上触头组成的双通导静触头,所述安装件与弹件导体的一端相连,所述弹性导体的另一端与所述静上触头相连、所述静下触头安装在所述安装件上且与所述静上触头相对置并与其保持一定间隔,所述安装件与所述第一接线柱电气连通并安装得使所述静上触头位于所述静下触头和所述动触头之间。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双通导静触头密封开关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图1实施例开关中的双通导静触头结构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的双通导静触头密封开关另一实施例中的桥式结构的双通导静触头结构原理图;参见图1,图1是本技术的双通导静触头密封开关一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它主要由密封的开关壳体1、第一接线柱2、第二接线柱3、支架4、跷板式导体5、导体转轴6、静触头7、动触头8、两磁性材料制动件(9,10)、及磁性材料控制件11等构件组成。密封的开关壳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两接线柱(2,3)设置在开关壳体1外的一侧壁上,它们可注塑在开关壳体1上。当然也可通过别的如螺旋式等连接方式固定在开关壳体1上。支架4、导体转轴6、跷板式导体5构成跷板机构,该跷板机构设置在开关壳体1内并通过支架4安装在一接线柱、如第二接线柱3上;其中跷板式导体5可绕设在支架4上的导体转轴6作跷板式转动并通过支架4与第二接线柱3电气接通。静触头7电气连通地安装在另一接线柱如第一接线柱2上并位于开关壳体1内,静触头7与设置在跷板式导体5一端上的动触头8相对置并可与其电气接触。在跷板式导体5的两端、与开关壳体1内的安装接线柱的侧壁相对置的另一侧壁的内侧面相对置的跷板式导体5的面上各设有一磁性材料制动件(9,10)。在上述另一侧壁的外侧面上设有可沿该外侧面滑动的磁性材料控制件11。通过磁性材料制动件(9,10)和磁性材料控制件11的磁力,当磁性材料控制件11沿所述外侧面与磁性材料制动件9相对应的位置上来回滑动时可使跷板导体5作跷板式转动;当控制件11滑向下端时,则跷板式导体5逆时针转动使动触头8与静触头7电气接通;当控制件11滑向上端时跷板式导体5顺时针转动,则动触头8与静触头7分离。已有技术中的静触头7’由圆柱形导体构成,当其通过控制件11的控制(滑向下端)与动触头8电接触时,会由于静触头7’和动触头8之间的机械振动而造成吸合时的振动电火花;当所述静、动触头(7’,8)通过控制件11的控制(即向上滑动到相应位置时)分离时,会由于两触头分离速度慢(从零速度起始)而造成较长时间的拉弧现象。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点在于对上述静触头7’的结构改进。下面参见图2、图2是本技术上述开关中的静触头7的双通导静触头结构原理图。该双通导静触头7构成如下U形弹性导体71的一端与一导体制做的安装件72相连;其另一端设有由含金或银的材料构成的静上触头73;在安装件72上与静上触头73相对置的部位上设有也由含金或银的材料构成的静下触头74;弹性导体71复位状态下,静下触头74与静上触头73之间有一间隔;安装件72上相应部位上有一安装孔75,通过安装孔75整个静触头7与开关的一接线柱如第一接线柱2电气连接并安装得使所述静上触头73位于所述静下触头74和动触头8之间。安装件72也可与第一接线柱2做成整体。当跷板式导体5带动动触头8跷压静上触头73并通过静上触头73压接于静下触头74过程中,由于具有反弹力的静下触头74的阻尼作用消除了静、动触头吸合时的振动电火花;当静、动触头分离时由于弹性导体71的弹力作用首先带动静上触头74和动触头8一起离开静下触头74,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静上触头73和静下触头74等电位,所以无拉弧现象,接着当静上触头73带动动触头8运动到弹性导体71的复位位置时,由于弹力使动触头8已具备了相当大的速度而使动触头8迅速脱离静上触头73,从而大大减小了静、动触头脱离时的拉弧现象。由上述分析可知,按照本专利技术所构成的双通导静触头密封开关,由于避免了静、动触头吸合时的振动跳火和大大减少了静、动触头分离时的拉弧现象,使本技术组成的各种开关具有寿命长、防水防爆性能、且能通过大电流,便于开关体积小型化等优点。参见图3,图3所示是本技术桥式结构的双通导静触头结构原理图。图3中在两接线柱31、32上均设有如图2所示结构的双通导静触头33、34,通常两接线柱31、32之间是电气断开的,当跷板式导体37带动设在其一端部的动触头35、36跷压两双通导静触头33、34时,则使两接线柱31、32电气接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通导静触头密封开关,包含:密封的开关壳体;设在所述开关壳体一侧壁上并与所述开关壳体内沟通的第一接线柱;设在所述开关壳体一侧壁上并与所述开关壳体内沟通的第二接线柱;设在所述开关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接线柱电气连通的静触头;设在所述开关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二接线柱电气连通的支架;设在所述开关壳体内的条形跷板式导体,所述跷板式导体的中部通过导体转轴与所述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跷板式导体的一端形成可与所述静触头电气连接的动触头,在所述跷板式导体的两端、与所述开关壳体的设有所述第一、第二接线柱的侧壁相对置的另一侧壁相对置的所述跷板面上各设有一磁性材料制动体;在所述开关壳体的另一侧壁外表面上设有可沿所述外表面滑动并与所述磁性材料制动件发生磁力作用而使所述跷板式导体作相应的跷板式转动的一磁性材料控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是由金属安装件、弹性导体、静下触头和静上触头和静上触头组成的双通导静触头,所述安装件与弹性导体的一端相连,所述弹性导体的另一端与所述静上触头相连、所述静下触头安装在所术安装件上且与所述静上触头相对置并与其保持一定间隔,所述安装件与所述第一接线柱电气连通并安装得使所述静上触头位于所述静下触头和所述动触头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通导静触头密封开关,包含密封的开关壳体;设在所述开关壳体一侧壁上并与所述开关壳体内沟通的第一接线柱;设在所述开关壳体一侧壁上并与所述开关壳体内沟通的第二接线柱;设在所述开关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接线柱电气连通的静触头;设在所述开关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二接线柱电气连通的支架;设在所述开关壳体内的条形跷板式导体,所述跷板式导体的中部通过导体转轴与所述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跷板式导体的一端形成可与所述静触头电气连接的动触头,在所述跷板式导体的两端、与所述开关壳体的设有所述第一、第二接线柱的侧壁相对置的另一侧壁相对置的所述跷板面上各设有一磁性材料制动体;在所述开关壳体的另一侧壁外表面上设有可沿所述外表面滑动并与所述磁性材料制动件发生磁力作用而使所述跷板式导体作相应的跷板式转动的一磁性材料控制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文奎
申请(专利权)人:俞文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