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23007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和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顶板、一次顶杆组件和二次顶杆组件,顶板设置在下模组件的下方,一次顶杆组件设置有多跟一次顶出杆,一次顶出杆的下端定位安装在顶板上,一次顶出杆的上端贯穿下模组件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下模腔室中;二次顶杆组件包括二次顶出杆和推动机构,推动机构设置在顶板上,二次顶出杆的上端贯穿下模组件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下模腔室中,二次顶出杆的下端与推动机构动力配合;能够加快产品的顶出速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品的产出、产品容易取下、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为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0003]目前,通过模具成型塑胶产品后,需要将塑胶产品顶出,现有技术一般采用一次顶出的方式,对于制作厚度薄的塑胶产品,为了能够实现将产品稳定的顶出,需要设计多个骨位,而顶出后,骨位较深的容易粘模,导致产品难以取出,会给人们带来以下问题:生产效率低、不良品高、很难实现产品自动化生产、生产品质稳定形差、造成很大的生产成本损失;对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和顶出机构,在上模组件上设置有上模腔室,在下模组件上设置有下模腔室,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滑动限位杆,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通过滑动限位杆滑动配合,使上模腔室和下模腔室完成合模和开模操作;
[0006]顶出机构包括顶板、一次顶杆组件和二次顶杆组件,顶板设置在下模组件的下方,一次顶杆组件设置有多跟一次顶出杆,一次顶出杆的下端定位安装在顶板上,一次顶出杆的上端贯穿下模组件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下模腔室中;二次顶杆组件包括二次顶出杆和推动机构,推动机构设置在顶板上,二次顶出杆的上端贯穿下模组件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下模腔室中,二次顶出杆的下端与推动机构动力配合。
[0007]优选的,推动机构包括翘板件、轴销、短杆和复位弹簧,在顶板内设置有容纳腔,轴销设置在容纳腔内,翘板件的中部绕轴销转动,在顶板上对应翘板件两端以上的位置分别贯通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短杆立式设置,短杆的下端沿着第一连接孔滑动伸缩,并且短杆的下端与翘板件的一端相抵;二次顶出杆的下端沿着第二连接孔滑动伸缩,并且二次顶出杆的下端与翘板件的另一端相抵;复位弹簧设置在第二连接孔内,复位弹簧与二次顶出杆弹性配合。
[0008]优选的,二次顶杆组件设置有四个,四个二次顶杆组件分别对应于下模腔室的四角位置处。
[0009]优选的,第一连接孔的下端设置有限位槽,短杆的下端设置有限位部,限位槽和限位部阻挡配合;容纳腔对应短杆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供限位部伸入的扩张部。
[0010]优选的,第二连接孔的上端设置有弹簧阻挡圈,二次顶出杆的下端设置有弹簧阻挡部,复位弹簧套设在二次顶出杆上,复位弹簧限制在弹簧阻挡圈和弹簧阻挡部之间;弹簧
阻挡部与容纳腔的开口阻挡配合。
[0011]优选的,翘板件的中部设置有轴孔,翘板件通过轴孔绕轴销转动,翘板件的中部到两端之间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凹陷部;翘板件的下部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靠向二次顶出杆的下方位置。
[0012]优选的,顶板上端设置有限位柱,限位柱的上端低于短杆的上端;顶板通过限位柱与下模组件限位配合。
[0013]优选的,顶板包括有顶杆面板和顶杆底板,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设置在顶杆面板上,容纳腔设置在顶杆底板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通过设置顶出机构包括顶板、一次顶杆组件和二次顶杆组件,在开模过程中,运行顶板,使顶板往上升,推动一次顶出杆和二次顶出杆共同上升,将产品顶出,在产品顶出到一定高度后,此时推动机构运行,二次顶出杆继续往上升,从而带动产品继续向上运行,使产品自动与一次顶出杆脱离;通过这一设计,能够加快产品的顶出速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品的产出、产品容易取下、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中上模腔室、下模腔室和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图2中去除顶杆面板、限位柱和一次顶杆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中推动机构和顶杆底板连接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中推动机构和顶板连接位置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
[0022]上模组件10、下模组件20、顶出机构30、上模腔室11、滑动限位杆12、下模腔室21、顶板31、二次顶杆组件33、限位柱34、顶杆面板35、顶杆底板36、容纳腔311、第一连接孔312、第二连接孔313、限位槽314、弹簧阻挡圈315、扩张部316、限位部317、弹簧阻挡部318、一次顶出杆321、二次顶出杆331、推动机构332、翘板件333、轴销334、短杆335、复位弹簧336、轴孔337、凹陷部338、支撑部339。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组件10、下模组件20和顶出机构30,在上模组件10上设置有上模腔室11,在下模组件20上设置有下模腔室21,上模组件10和下模组件20之间设置有滑动限位杆12,上模组件10和下模组件20通过滑动限位杆12滑动配合,使上模腔室11和下模腔室21完成合模和开模操作;
[0025]顶出机构30包括顶板31、一次顶杆组件和二次顶杆组件33,顶板31设置在下模组件20的下方,一次顶杆组件设置有多跟一次顶出杆321,一次顶出杆321的下端定位安装在
顶板31上,一次顶出杆321的上端贯穿下模组件20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下模腔室21中;二次顶杆组件33包括二次顶出杆331和推动机构332,推动机构332设置在顶板31上,二次顶出杆331的上端贯穿下模组件20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下模腔室21中,二次顶出杆331的下端与推动机构332动力配合。
[0026]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顶出机构30包括顶板31、一次顶杆组件和二次顶杆组件33,在开模过程中,运行顶板31,使顶板31往上升,推动一次顶出杆321和二次顶出杆331共同上升,将产品顶出,在产品顶出到一定高度后,此时推动机构332运行,二次顶出杆331继续往上升,从而带动产品继续向上运行,使产品自动与一次顶出杆321脱离;通过这一设计,能够加快产品的顶出速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品的产出、产品容易取下、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0027]进一步的如图4

5所示,推动机构332包括翘板件333、轴销334、短杆335和复位弹簧336,在顶板31内设置有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和顶出机构,在上模组件上设置有上模腔室,在下模组件上设置有下模腔室,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滑动限位杆,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通过滑动限位杆滑动配合,使上模腔室和下模腔室完成合模和开模操作;其特征在于:顶出机构包括顶板、一次顶杆组件和二次顶杆组件,顶板设置在下模组件的下方,一次顶杆组件设置有多跟一次顶出杆,一次顶出杆的下端定位安装在顶板上,一次顶出杆的上端贯穿下模组件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下模腔室中;二次顶杆组件包括二次顶出杆和推动机构,推动机构设置在顶板上,二次顶出杆的上端贯穿下模组件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下模腔室中,二次顶出杆的下端与推动机构动力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推动机构包括翘板件、轴销、短杆和复位弹簧,在顶板内设置有容纳腔,轴销设置在容纳腔内,翘板件的中部绕轴销转动,在顶板上对应翘板件两端以上的位置分别贯通设置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短杆立式设置,短杆的下端沿着第一连接孔滑动伸缩,并且短杆的下端与翘板件的一端相抵;二次顶出杆的下端沿着第二连接孔滑动伸缩,并且二次顶出杆的下端与翘板件的另一端相抵;复位弹簧设置在第二连接孔内,复位弹簧与二次顶出杆弹性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

2任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炎苏朋龙肖松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东信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