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架及铁路货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9627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架及铁路货车,在组装过程中,将轴箱橡胶垫装设在轮对与侧架之间,使得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分别对应与侧架和轮对上的承载鞍抵触配合,保证侧架通过轴箱橡胶垫稳定架设在轮对上。由于第一橡胶部与第二橡胶部分别贴设于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之间,因此,第一衬板与橡胶层之间、以及橡胶层与第二衬板之间保持紧密结合,使得第一衬板、橡胶层及第二衬板三者之间的作用力传递更加充分,从而使得轴箱橡胶垫在侧架与轮对之间能充分形变。又由于第一橡胶部与第二橡胶部在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之间呈交叉设置,因此,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之间的橡胶层为拱起状结构,这样使得橡胶层更容易向平面状态发生形变,提高轴箱橡胶垫的缓冲性能。胶垫的缓冲性能。胶垫的缓冲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架及铁路货车


[0001]本技术涉及铁路
,特别是涉及转向架及铁路货车。

技术介绍

[0002]转向架作为铁路货车主要承载部件,其完成了车辆重量到轨道的传递,并能实现车辆的行驶功能,其各方面性能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运用性能。传统的转向架主要包括摇枕、侧架、轮对和轴箱橡胶垫等结构,侧架通过轴箱橡胶垫支撑在轮对上。由于受限于传统轴箱橡胶垫结构设计缺陷,其横向 (车辆前进方向)与纵向(车辆左右方向)刚度较大,导致车辆使用过程中轮轨间动作用力大,加剧轮轨之间的磨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转向架及铁路货车,降低纵向、横向及垂向的刚度,使得轮对与轨道之间的动作用力降低,有效改善轮轨之间的磨耗。
[0004]一种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包括:轮对,至少两个所述轮对并列间隔设置;侧架,所述侧架架设在所述轮对上;轴箱橡胶垫,所述轴箱橡胶垫设置于所述侧架与所述轮对之间,所述轴箱橡胶垫包括第一衬板、第二衬板及橡胶层,其中,所述橡胶层包括第一橡胶部及与所述第一橡胶部连接的第二橡胶部,所述第一橡胶部与所述第二橡胶部呈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橡胶部与所述第二橡胶部均贴设于所述第一衬板与所述第二衬板之间,所述第一衬板与所述侧架抵触配合,所述第二衬板与所述轮对上的承载鞍抵触配合。
[0005]上述的转向架,在组装过程中,将轴箱橡胶垫装设在轮对与侧架之间,使得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分别对应与侧架和轮对上的承载鞍抵触配合,保证侧架通过轴箱橡胶垫稳定架设在轮对上。由于第一橡胶部与第二橡胶部分别贴设于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之间,因此,第一衬板与橡胶层之间、以及橡胶层与第二衬板之间保持紧密结合,使得第一衬板、橡胶层及第二衬板三者之间的作用力传递更加充分,从而使得轴箱橡胶垫在侧架与轮对之间能充分形变。又由于第一橡胶部与第二橡胶部在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之间呈交叉设置,因此,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之间的橡胶层为拱起状结构,这样使得橡胶层更容易向平面状态发生形变,提高轴箱橡胶垫的缓冲性能,大大降低轴箱橡胶垫的纵向(车辆前进方向)、横向(车辆左右方向)及垂向(转向架的上下方向)的刚度,使得轮对与轨道之间的动作用力降低,有效改善轮轨之间的磨耗。此外,本轴箱橡胶垫在组装过程中,利用既有的侧架与轮对之间的安装空间,将轴箱橡胶垫直接安装入侧架与轮对之间即可,无需在转向架上额外增加安装结构或者安装接口,保证转向架的现有结构不变,不影响转向架其它部件的安装,极大提高转向架的通用性。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板背向所述橡胶层的一侧面上间隔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侧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与所述侧架的相对两侧面限位配合。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橡胶部靠近所述第二橡胶部的一侧边的长度方向
为布置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衬板上沿着所述布置方向间隔设置。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板背向所述橡胶层的一侧面上间隔设有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所述承载鞍位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分别与所述承载鞍的相对两侧面抵触配合。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橡胶部和/或所述第二橡胶部上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衬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板背向所述橡胶层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二衬板背向所述橡胶层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凹部。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部在所述第一衬板上的凹陷深度小于所述第一衬板的厚度,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第二衬板上的凹陷深度小于所述第二衬板的厚度。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橡胶部与所述第二橡胶部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一开槽。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橡胶部和/或所述第二橡胶部上设有第二开槽。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架还包括摇枕、弹簧悬挂装置、制动装置及旁承,所述摇枕通过所述弹簧悬挂装置装设在两侧的侧架上,所述旁承与所述制动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摇枕上,所述制动装置用于与所述轮对制动配合。
[0015]一种铁路货车,所述铁路货车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架。
[0016]上述的铁路货车,采用以上的转向架,在组装过程中,将轴箱橡胶垫装设在轮对与侧架之间,使得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分别对应与侧架和轮对上的承载鞍抵触配合,保证侧架通过轴箱橡胶垫稳定架设在轮对上。由于第一橡胶部与第二橡胶部分别贴设于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之间,因此,第一衬板与橡胶层之间、以及橡胶层与第二衬板之间保持紧密结合,使得第一衬板、橡胶层及第二衬板三者之间的作用力传递更加充分,从而使得轴箱橡胶垫在侧架与轮对之间能充分形变。又由于第一橡胶部与第二橡胶部在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之间呈交叉设置,因此,第一衬板与第二衬板之间的橡胶层为拱起状结构,这样使得橡胶层更容易向平面状态发生形变,提高轴箱橡胶垫的缓冲性能,大大降低轴箱橡胶垫的纵向(车辆前进方向)、横向(车辆左右方向)及垂向(转向架的上下方向)的刚度,使得轮对与轨道之间的动作用力降低,有效改善轮轨之间的磨耗。此外,本轴箱橡胶垫在组装过程中,利用既有的侧架与轮对之间的安装空间,将轴箱橡胶垫直接安装入侧架与轮对之间即可,无需在转向架上额外增加安装结构或者安装接口,保证转向架的现有结构不变,不影响转向架其它部件的安装,极大提高转向架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转向架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2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转向架结构示意图二;
[0021]图3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轴箱橡胶垫示意图;
[0022]图4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轴箱橡胶垫爆炸示意图;
[0023]图5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衬板结构示意图。
[0024]100、转向架;110、轮对;111、承载鞍;112、车轮;113、车轴;120、侧架;130、轴箱橡胶垫;131、第一衬板;1311、第一限位部;1312、第二限位部;1313、第一凹部;1314、第二定位部;1315、第一衬面;1316、第二衬面; 132、第二衬板;1321、第一卡接部;1322、第二卡接部;1323、第三衬面;1324、第四衬面;1325、第二凹部;133、橡胶层;1331、第一橡胶部;1332、第二橡胶部;1333、第一开槽;1334、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包括:轮对,至少两个所述轮对并列间隔设置;侧架,所述侧架架设在所述轮对上;轴箱橡胶垫,所述轴箱橡胶垫设置于所述侧架与所述轮对之间,所述轴箱橡胶垫包括第一衬板、第二衬板及橡胶层,其中,所述橡胶层包括第一橡胶部及与所述第一橡胶部连接的第二橡胶部,所述第一橡胶部与所述第二橡胶部呈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橡胶部与所述第二橡胶部均贴设于所述第一衬板与所述第二衬板之间,所述第一衬板与所述侧架抵触配合,所述第二衬板与所述轮对上的承载鞍抵触配合;所述第一衬板背向所述橡胶层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二衬板背向所述橡胶层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二凹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板背向所述橡胶层的一侧面上间隔设有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侧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与所述侧架的相对两侧面限位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橡胶部靠近所述第二橡胶部的一侧边的长度方向为布置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衬板上沿着所述布置方向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板背向所述橡胶层的一侧面上间隔设有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所述承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凤伟杨二斌王洪昆王文刚王蒙边志宏丁颖王萌焦杨马瑞峰段仕会李智泽周国东徐世锋
申请(专利权)人:神华铁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