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及其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5686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0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动力热管理模块,动力热管理模块包括第一散热回路,其包括第一散热器以及设置在发动机中的发动机换热器;第二散热回路,其包括第二散热器、发动机的中冷系统、设置在动力电机中的动力电机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控制器中的控制器换热器,中冷系统的入口、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入口、控制器换热器的入口均与第二散热器的出口连通,中冷系统的出口、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出口、控制器换热器的出口均与第二散热器的入口连通。这样的设置仅使用第二散热器对发动机中冷系统、动力电机及控制器同时进行热管理,进而集成了热管理系统,促进了成本和空间的节约,同时还改善了车辆的能耗和排放。同时还改善了车辆的能耗和排放。同时还改善了车辆的能耗和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动力车及其热管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合动力车热管理
,特别是涉及混合动力车及其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随着环保法规的不断严格,商用车领域也逐渐开始电动化转型,纯电动、混合动力车型也逐渐崭露头角。对于混合动力车,因内燃机及其附件已经占据的整车发动机舱的绝大多数空间,导致留给混合动力系统的布置空间极为有限。在热管理方面,传统的发动机需要散热系统和中冷系统用于冷却发动机和增压空气。并且,混合动力车中,除传统发动机外动力电机和动力电池同样需要散热系统。这使得混合动力车的发动机舱空间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混合动力车发动机舱空间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成程度好且节能的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
[0004]一种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动力热管理模块,所述动力热管理模块包括:
[0005]第一散热回路,包括第一散热器以及设置在发动机中的发动机换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发动机换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入口与所述发动机换热器的出口连通;
[0006]第二散热回路,包括第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的中冷系统、设置在动力电机中的动力电机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控制器中的控制器换热器,所述中冷系统的入口、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入口、控制器换热器的入口均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中冷系统的出口、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出口、控制器换热器的出口均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入口连通。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热管理模块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对应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热管理模块还包括与所述散热风扇通讯连接的风扇控制器及与所述风扇控制器通讯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风扇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传感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温度来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中冷系统的入口连通,所述中冷系统的出口与所述控制器换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控制器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入口连通。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电池热管理模块,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包括电池换热器、电池冷却管路、电池散热器;
[0011]所述电池换热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为所述电池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电池冷却管路布置于电池中;
[0012]所述电池冷却管路的出口与所述电池换热器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电池散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电池冷却管路的入口连通,以形成第一电池散热回路。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还包括压缩机、电池冷凝器以及膨胀阀,所述电池换热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进行换热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为所述电池换热器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
[0014]所述电池换热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电池冷凝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膨胀阀的入口连通,所述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电池换热器的第二入口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电池散热回路。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还包括电动风扇,所述电动风扇对应于所述电池散热器和所述电池冷凝器设置。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还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包括输入口及均与所述输入口受控导通或截止的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所述输入口与所述电池换热器的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输出口与所述电池散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输出口与所述电池冷却管路的入口连通;
[0017]所述三通阀具有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所述三通阀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输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口导通,所述输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口截止;所述三通阀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输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口截止,所述输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口导通。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还包括PTC加热器,所述PTC加热器对应于所述电池设置。
[0019]一种混合动力车,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
[0020]上述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第一散热回路,在第一散热器的散热作用下第一散热器内的冷却介质冷却后由第一散热器的出口进入发动机换热器,从而带走发动机中的热量(即对发动机进行冷却),进而从发动机换热器的出口和第一散热器的入口再次进入第一散热器,以此循环。对于第二散热回路,在第二散热器的散热作用下,第二散热器内的冷却介质冷却后由第二散热器的出口进入发动机的中冷系统、动力电机换热器和控制器换热器,从而进一步带走发动机、动力电机和控制器换热器中的热量(进一步对发动机进行冷却)。随后,冷却介质由第二散热器的入口再次进入第二散热器,以此循环。如此,仅使用第二散热器而对发动机中冷系统、动力电机及控制器同时进行热管理,进而集成了原来用于发动机中冷系统、动力电机、控制器的热管理系统,促进了成本和空间的节约,同时还改善了车辆的能耗和排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的动力热管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的电池热管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热管理模块,所述动力热管理模块包括:第一散热回路,包括第一散热器以及设置在发动机中的发动机换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发动机换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入口与所述发动机换热器的出口连通;第二散热回路,包括第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的中冷系统、设置在动力电机中的动力电机换热器、以及设置在控制器中的控制器换热器,所述中冷系统的入口、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入口、控制器换热器的入口均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中冷系统的出口、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出口、控制器换热器的出口均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入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热管理模块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对应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热管理模块还包括与所述散热风扇通讯连接的风扇控制器及与所述风扇控制器通讯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风扇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传感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温度来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中冷系统的入口连通,所述中冷系统的出口与所述控制器换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控制器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动力电机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入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热管理模块,所述电池热管理模块包括电池换热器、电池冷却管路、电池散热器;所述电池换热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为所述电池换热器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电池冷却管路布置于电池中;所述电池冷却管路的出口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泽鑫薛建帅赵文畅郜亮王宏志邱鹏程潘泽霖于小峰王亚娟于涛衡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