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筒体加工的自适应对接装置、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1249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筒体加工的自适应对接装置,该装置包括轨道、车体、第一伺服电机、旋转机构、升降机构、第二伺服电机、横移机构、第三伺服电机、滚转机构、第四伺服电机、支撑板、传感器安装架、激光距离传感器,所述车体依靠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在所述轨道上前后移动,实现筒体与支撑环对接;所述车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所述传感器安装架,所述传感器安装架上设置所述激光距离传感器,用于测量筒体方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借助传感器测量技术实现筒体的自动调平、自动轴心对齐,调节筒体与支撑机构对应的最优安装位置,其灵活度高,能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撑环精度和撑环效率,使得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成品质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之上。之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筒体加工的自适应对接装置、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薄壁筒体的加工支撑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筒体加工的自适应对接装置、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制造业中,大直径筒体的应用愈加广泛,然而筒体在加工制造和焊接组装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缺陷进而影响容器的质量和性能,这是由于筒体自身刚度较弱,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在筒体加工制造和焊接组装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筒体的圆度,对于提高筒体加工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加工成型和焊接组装过程中,筒体圆度保证的方法基本上是使用人工支撑工装等方法进行粗略调节。人工支撑工装一般为弧形顶部结构,多个支撑块的弧形顶部形成一个圆,撑杆下部连接螺纹杆,通过人工驱动螺栓带动支撑块顶紧筒体的内壁。然而,将筒体运送至支撑工装上的过程中,存在支撑工装轴心与筒体轴心对齐效果差、筒体两侧端面圆不同心等问题,导致筒体与支撑工装接触面受力不均匀,造成支撑过程中筒体变形。
[0003]因此在筒体制造业中,加工制造和焊接组装的过程自动化十分重要。研究制造一套高效率高质量的用于筒体加工的对接装置,在经济性和实用性方面来看,对筒体制造都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筒体加工的自适应对接装置、支撑装置及其方法,本技术借助传感器测量技术实现筒体的自动调平、自动轴心对齐,获得筒体与支撑机构对应的最优安装位置,其灵活度高,能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撑环精度和撑环效率,使得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成品质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筒体加工的自适应对接装置,该装置包括轨道、车体、第一伺服电机、旋转机构、升降机构、第二伺服电机、横移机构、第三伺服电机、滚转机构、第四伺服电机、支撑板、传感器安装架、激光距离传感器,所述车体依靠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在所述轨道上前后移动,实现筒体与支撑环对接;两个所述升降机构分别安装在所述车体的两端,依靠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实现筒体升降;所述横移机构安装在所述升降机构顶部,依靠所述第三伺服电机实现筒体横移;所述支撑板固连在所述横移机构顶部,所述滚转机构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依靠所述第四伺服电机实现筒体翻滚;所述车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所述传感器安装架,所述传感器安装架上设置所述激光距离传感器,用于测量筒体方位。
[0007]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安装架上设有三个所述激光距离传感器,用于测量筒体的最底端及左、右两端的位置。
[0008]优选地,三个所述激光距离传感器设置在筒体的同一截面圆周的外侧。
[0009]优选地,所述激光距离传感器通过测量对应筒体最底端及左、右两端设置的传感
器到筒体的垂直距离来实现筒体的自动调平和自动轴心对齐。
[001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筒体加工的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所述自适应对接装置、支撑环、支撑机构以及控制柜,所述支撑环安装在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控制柜用于控制所述自适应对接装置运送筒体到所述支撑环上以实现筒体支撑。
[0011]优选地,所述支撑环通过定位支撑装置安装在所述支撑机构上。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0013]1、本技术借助传感器测量技术实现筒体的自动调平、自动轴心对齐,获得筒体与支撑机构对应的最优安装位置,克服了支撑环轴心与筒体轴心对齐效果较差、筒体两侧端面圆不同心、筒体与支撑环接触面受力不均匀而易造成支撑过程中筒体变形等缺陷;
[0014]2、本技术中的支撑装置灵活度高,能有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撑环精度和撑环效率,使得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成品质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用于筒体加工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用于筒体加工的自适应对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自适应对接装置自动调平原理图。
[0018]图4为自适应对接装置自动轴心对齐原理图。
[0019]图中:1

支撑环、2

支撑机构、3

对接装置、4

控制柜、26

轨道、27

车体、28

第一伺服电机、29

旋转机构、30

升降机构、31

第二伺服电机、32

第三伺服电机、33

横移机构、34

滚转机构、35

第四伺服电机、36

支撑板、37

传感器安装架I、38,39,40

设置在传感器安装架I上的激光距离传感器、41

传感器安装架Ⅱ、42,43,44

设置在传感器安装架Ⅱ上的激光距离传感器、45

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2]结合图1

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筒体加工的自适应对接装置,该装置包括轨道26、车体27、第一伺服电机28、旋转机构29、升降机构30、第二伺服电机31、横移机构33、第三伺服电机32、滚转机构34、第四伺服电机35、支撑板36、传感器安装架I37、传感器安装架Ⅱ41、激光距离传感器38,39,40,42,43,44,所述车体27依靠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8在所述轨道26上前后移动,实现筒体与支撑环1对接;两个所述升降机构30分别安装在所述车体27的两端,依靠所述第二伺服电机31实现筒体升降;所述横移机构33安装在所述升降机构30顶部,依靠所述第三伺服电机32实现筒体横移;所述支撑板36固连在所述横移机构33顶部,所述滚转机构34安装在所述支撑板36上,依靠所述第四伺服电机35实现筒体翻滚;所述车体27的两端分别安装传感器安装架I37和传感器安装架Ⅱ41,所述传感器安装架I37上设置用于测量筒体的最底端及左、右两端的方位数据的三个激光距离传感器38,39,40,所述传感器安装架Ⅱ41上设置用于测量筒体的最底端及左、右两端的方位数据的三个激光距离传
感器42,43,44。三个激光距离传感器38,39,40设置在筒体45一端的同一截面圆周的外侧,三个激光距离传感器42,43,44设置在筒体45另一端的同一截面圆周的外侧。激光距离传感器通过测量对应筒体最底端及左、右两端设置的传感器到筒体45的垂直距离来实现筒体45的自动调平和自动轴心对齐。
[002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筒体加工的自适应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轨道(26)、车体(27)、第一伺服电机(28)、旋转机构(29)、升降机构(30)、第二伺服电机(31)、横移机构(33)、第三伺服电机(32)、滚转机构(34)、第四伺服电机(35)、支撑板(36)、传感器安装架(37)、激光距离传感器(38,39,40),所述车体(27)依靠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8)在所述轨道(26)上前后移动,实现筒体与支撑环(1)对接;两个所述升降机构(30)分别安装在所述车体(27)的两端,依靠所述第二伺服电机(31)实现筒体升降;所述横移机构(33)安装在所述升降机构(30)顶部,依靠所述第三伺服电机(32)实现筒体横移;所述支撑板(36)固连在所述横移机构(33)顶部,所述滚转机构(34)安装在所述支撑板(36)上,依靠所述第四伺服电机(35)实现筒体翻滚;所述车体(27)的两端分别安装有所述传感器安装架(37),所述传感器安装架(37)上设置所述激光距离传感器(38,39,40),用于测量筒体方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公金龙刘哲党磊韩伟李琴朱家洲杨佳于洋陆飞宇李鸿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