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电感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432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变电感器件至少有两个线圈。在一绝缘基片上形成的两个线圈之间夹有一电感调节部分,两线圈经电感调节部分相互电连接。电感调节部分的一端与一中心抽头电极电连接。利用例如激光束对电感调节部分刻槽并将它的水平通道一个接一个地按序切断以改变电感。这样提供的可变电感器件有可能减少在印刷电路板上安装器件所需的面积并能在保持电感之间相互平衡的同时稳定地调节电感。(*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变电感器件,更具体地涉及移动通信部件中所用的可变电感器件。在要求微型化的电子装置中,具体地说,在如移动的蜂窝式电话和汽车电话之类的移动通信部件中,也需要在移动通信部件中所用的元件缩小尺寸。当提高移动通信部件中的频率时,电路就变得复杂,并因此只允许部件中所用的元件有较小的偏差。为了获得有与一线圈的电中点相连的中心轴头的电路,通常使用如图25中绘示的如下结构。在印刷电路板206上安装两个线圈元件201和202并用电路图形203和204使其相互电连接,而且在印刷电路板206上形成一中心抽头图形205。此外,还提出了在保持电感相互平衡的同时变动线圈元件201和202的电感的以下方法。线圈元件201和202只要用电感不同而且适当平衡的替代线圈元件取代。或者是,使用可变的线圈作为线圈元件201和202以逐渐并且合适地改变线圈的电感。然而,在上述方法中,由于在安装线圈元件201和202的过程中,其电感变动与线圈元件201和202的错位,从而无法使两个线圈元件201和202得到合适地平衡。这就有可能造成与中心抽头图形205连接的部位偏离了由线圈元件201和202所形成的电中点。此外,如上所述,线圈元件201和202是经形成在印刷电路板206上的中心轴头图形205相互电连接的,因此就要求有整块大面积的印刷电路板206。而且,按照第一种方法用替代线圈元件去取代线圈元件201和202以改变电感,其中移去线圈元件201和202的操作非常复杂,使其难以使所需的操作自动化。另一方面,按照第二种方法在保持可变线圈相互平衡的同时改变它们的电感,这种调节操作非常复杂而且麻烦。由于这种原因,因而难以使所需的操作自动化。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至少有两个线圈的可变电感器件,其中不需要用大面积的印刷电路板而且能保持线圈相互平衡的同时方便而稳定地调节线圈的电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感器件包括(a)一块绝缘基片;(b)为绝缘基片至少设置有第一和第二线圈;(c)为绝缘基片设置的一电感调节部分并将第一线圈的一端与第二线圈的一端相连,电感调节部分为调节电感进行了调整;(d)为绝缘基片设置的输入/输出并与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的外电极;以及(e)为绝缘基片设置并与电感调节部分的一端电连接的中心抽头电极。线圈可以形成为螺旋、曲折或直线的形状。电感调节部分可以是一阶梯电极或是一实心电极。此外,阶梯电极在电极的中央有一垂直通道。而且,相应线圈的电感可以彼此相等也可彼此不等,而且线圈可以形成不同的形状。线圈和电感调节部分可以按照薄膜形成的方法设置在绝缘基片上,也可以按照薄层工艺技术或是印刷技术设置在绝缘基片内。此外,线圈和电感调节部分还可以在同一基片的表面上并排地设置,而且线圈可以是设在对电感调节部分相对称的位置。或者是,将线圈和电感调节部分设在绝缘基片的不同表面。例如,可将电感调节部分设在绝缘基片的显露面,而将线圈安置在绝缘基片内。按相应输入/输出外电极的角度视为第一线线圈的终端可以设在靠近第二线圈的位置处,而按相应输入/输出外电极的角度视为第二线圈的终端则可设在第一线圈附近。若是线圈形成螺旋状,每一线圈的圈数可以是1.5或更多圈数。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可变电感器件,输入/输出外电极之间的电感以及在各输入/输出外电极与中心抽头电极之间的电感可以通过调整电感调节部分进行变动。或者是,可以通过调整电感调节部分变动输入/输出外电极之间的电感而不改变各输入/输出外电极与中心抽头电极之间的电感。在上述操作中,可以按照所需要的以恒定速率改变相应线圈的电感。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可变电感器件,输入/输出外电极可以各设在绝缘基片宽度侧面的一个横侧表面上,而中心抽头电极则可设在绝缘基片长度侧面的一个横侧表面中央。或者是,输入/输出外电极可以各设在绝缘基片宽度侧面的一个横侧表面上,而中心抽头电极则可设在绝缘基片宽度侧面的另外的横侧表面上。采取以上的配置,通过调整电感调节部分,就可以变动分别与线圈相连的输入/输出外电极之间的电感或各输入/输出外电极与中心抽头电极之间的电感而不致破坏线圈之间的电感平衡。附图说明图1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可变电感器件的透视图;图2绘示接着图1中所示步骤之后可变电感器件生产步骤的透视图;图3绘示接着图2中所示步骤之后可变电感器件生产步骤的透视图;图4绘示接着图3中所示步骤之后可变电感器件生产步骤的透视图;图5绘示接着图4中所示步骤之后可变电感器件生产步骤的透视图;图6绘示图5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的电感调节方法的透视图;图7绘示图6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的局部剖视图;图8A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可变电感器件的透视图;图8B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改进示例的可变电感器件的透视图;图8C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又一改进示例的可变电感器件的透视图;图9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可变电感器件的透视图;图10绘示接着图9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步骤之后的生产步骤的透视图;图11绘示接着图9中所示步骤之后的可变电感器件的生产步骤透视图;图12绘示接着图10中所示步骤之后的可变电感器件的生产步骤透视图;图13绘示图12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的电感调节方法的透视图;图14绘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可变电感器件的透视图;图15绘示对图14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进行修改的一例的透视图;图16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可变电感器件的透视图;图17绘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可变电感器件的透视图18绘示对图17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进行修改的一例的透视图;图19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叠层可变电感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0绘示对图19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的外观透视图;图21绘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叠层可变电感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2绘示对图21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的外观透视图;图23绘示对图6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进行修改的外观透视图;图24绘示对图6中所示可变电感器件进行修改的外观透视图;以及图25绘示一种常规可变电感器的透视图。现在与参照生产方法的同时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可变电感器件进行描述。(第一实施例图1至图7)首先参照图1。在基片1的上表面经过抛光之后,用如光刻技术之类的厚膜印刷方法或薄膜形成法在绝缘基片1的上表面上形成螺旋线圈2和3以及一电感调节部分4。厚膜印刷方法譬如,是按下列方式进行的。在绝缘基片1的上表面上覆盖一层有预定开孔图形的掩膜材料之后,在掩膜材料上涂敷一层导电的糊剂。这样,就经掩膜材料的开孔露出在绝缘基片1的上表面上形成一层较厚的导体图形膜(第一实施例中的线圈1和2以及电感调节部分4)。可以按以下的方式采用诸如光刻技术之类的薄膜形成方法。在基本是绝缘基片1的全部上表面上形成一层较薄的导电膜之后,经旋转涂覆或印刷在基本上是整个导电薄膜上淀积一层抗蚀剂膜(例如,一层感光的树脂膜)。随后,将一层带预定图形的掩膜覆盖住抗蚀剂膜的上表面,然后譬如用紫外线照射,以此使抗蚀剂膜的局部固化。在抗蚀剂薄膜的一部分被固化之后,其余的部分被剥离,将导电膜的露出部分去除就形成一层有预定图形的导体(本实施例中的线圈2和3以及电感调节部分4)。然后去除固化的抗蚀剂膜。按照另一种光刻技术,可以将一层感光的导电糊剂涂敷在绝缘基片1的上表面上,然后覆盖一层带预定图形的掩膜。而后对掩膜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绝缘基片; 至少为所述绝缘基片设有第一和第二线圈; 为所述绝缘基片并为使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相连接而设置的一电感调节部分,为调节电感要对所述电感调节部分进行调整; 为所述绝缘基片并为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另一端电连接而设置的输入/输出外电极;以及 为所述绝缘基片并为与所述电感调节部分的一端电连接而设置的一中心抽头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7-11-11 309082/19971.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绝缘基片;至少为所述绝缘基片设有第一和第二线圈;为所述绝缘基片并为使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相连接而设置的一电感调节部分,为调节电感要对所述电感调节部分进行调整;为所述绝缘基片并为分别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另一端电连接而设置的输入/输出外电极;以及为所述绝缘基片并为与所述电感调节部分的一端电连接而设置的一中心抽头电极。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所述电感调节部分设置在所述绝缘基片的上表面上。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所述电感调节部分是按照一种薄膜形成方法形成的。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所述电感调节部分设在所述绝缘基片的内部。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所述电感调节部分是按一种薄片工艺技术或是一种印刷技术形成的。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以及所述电感调节部分是在所述绝缘基片的同一表面上并排地排列的。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设在相对于所述电感调节部分对称的位置处。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设在与设置所述电感调节部分的表面不同的表面上。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调节部分设在所述绝缘基片的正面,而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则设在所述绝缘基片的内部。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电感是相互相等的。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形成螺旋、螺线、曲折、或直线的形状。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调节部分包含一阶梯电极或一实心电极。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调节部分包含有一垂直通道的一阶梯电极,所述垂直通道基本上处于所述阶梯电极的中央。14.按照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田直树内山一义松田胜治川口正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