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方法和线圈单元技术

技术编号:3105550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以如下方式制造矩形线圈单元(1):将两根导线(2)同时规则地卷绕在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架圈(3)的四个外表面上,使得导线(2)在架圈(3)的四个外表面的成对平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下表面侧)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0.5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并在该成对平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上表面侧)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1.5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导线规则地巻绕在架圈上的巻绕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 造的线圈单元。
技术介绍
如在各个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2004-119922、 2000-348959和8 (1996) -203720中公开的巻绕方法,这种技术是公知的。在它们中,例 如公开文献'922揭示了一种利用可旋转巻绕喷嘴(通过该喷嘴同时供应多 根导线)从而制造多层线圈和平行线圈的巻绕方法。根据该方法,随着架 圈旋转,导线巻绕在架圈上,并且进一步随着喷嘴绕预定旋转中心旋转使 导线以多层或平行关系巻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根据公开文献'922中揭示的巻绕方法,导线能够以多层或平行巻绕方 式巻绕在架圈上。但是,该公开没有关于如何巻绕导线以使得到的线圈紧 凑的内容。通常,在用于规则集中巻绕线圈的制造处理中,容易在架圈的 端部附近产生所巻绕的导线的突起部分。这是由于在规则巻绕的换行部分 和换层部分处(即,在回转位置上)导线的倾斜和偏移所导致的。规则集 中巻绕线圈容易在回转位置上发生导线布置的混乱,这是引起线圈外尺寸 增大的因素之一,导致对集中巻绕线圈最小化的阻碍。己经考虑了以上情况进行了本专利技术,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规则 巻绕两根线圈的方法以及由该巻绕方法制造的线圈,能够防止在巻绕回转 位置上发生导线的突起部分,由此实现紧凑的线圈。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将两根导线规则地巻绕在架圈 上的巻绕方法,所述架圈的橫截面呈矩形,并且具有包括成对平行表面的 四个外表面,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导线巻绕在所述架圈上,使 得所述导线在所述成对平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0.5根 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并在所述成对平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1.5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根据以上结构,导线在架圈的四个外表面的成对平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0.5根导线(即,半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并 在该成对平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1.5根导线(即, 三个半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与例如在架圈的外表面之一上与2根导 线相对应的匝道变化相比,此方法可以提供更小的导线倾斜,从而带来可 以减少分层导线在回转位置上相交的结果。此外,与在架圈的四个表面的 每个表面上都进行与一根导线相对应的匝道变化的情况不同,本专利技术在巻 绕完成的情况下不引起两根导线中的一根在回转位置上被保留为未盘巻。根据前述专利技术,可以防止在规则巻绕两根导线时在回转位置上产生突 起部分,从而在不增大线圈外尺寸的情况下实现紧凑的线圈。在以上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巻绕方法用于制造矩形线圈单元,所述 矩形线圈单元包括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线圈。根据以上结构,对于矩形线圈单元能够实现与前述相同的操作和效果。在以上方法中,优选地,所述巻绕方法用于制造梯形线圈单元,所述 梯形线圈单元包括具有梯形横截面的线圈。根据以上结构,对于梯形线圈单元能够实现与前述相同的操作和效果。根据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圈单元,其包括规则地巻绕在 架圈上的两根导线,所述架圈的横截面呈矩形,并具有包括成对平行表面 的四个外表面,其中,所述导线被巻绕在所述架圈上,使得所述导线在所 述成对平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0.5根导线对应的匝道 变化,并在所述成对平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1.5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根据以上结构,导线在架圈的四个外表面的成对平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0.5根导线(即,半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并 在该成对平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1.5根导线(即, 三个半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因此,与例如在架圈的外表面之一上与 2根导线相对应的匝道变化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线圈可以提供更小的导线倾 斜,从而带来可以减少分层导线在回转位置上相交的结果。此外,与在架 圈的四个表面的每个表面上都进行与一根导线相对应的匝道变化的情况不 同,本专利技术在巻绕完成的情况下不引起两根导线中的一根在回转位置上被 保留为未盘巻。根据前述专利技术,可以防止在规则巻绕两根导线时在回转位置上产生突 起部分,从而在不增大线圈外尺寸的情况下实现紧凑的线圈。附图说明在附图中,图l是矩形线圈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矩形线圈单元的后视图3是出于解释的方便而去除了第一凸缘的矩形线圈单元的正视图4是架圈上线圈的侧视图; 图5是架圈上线圈的后视图6A至6D是从由图4中的箭头A、 B、 C和D所表示的方向观察的 视图7是示出架圈上线圈的布置的排布图8A至8D是从由图4中的箭头A、 B、 C和D所表示的方向观察的 视图9是示出架圈上线圈的布置的排布图IOA至IOD是从由图4中的箭头A、 B、 C和D所表示的方向观察 的视图11是示出架圈上线圈的布置的排布图; 图12是示出定子的结构的示意图13是示出定子中矩形线圈单元和梯形线圈单元的组装状态的视图14是梯形线圈单元的侧视图; 图15是梯形线圈单元的正视图16A和16B是示出与第一和第二层相关的、将导线巻绕在架圈上的 处理的解释图17A和17B是示出与第二至第四层相关的、将导线巻绕在架圈上的 处理的解释图18A和18B是示出与第四至第六层相关的、将导线巻绕在架圈上的 处理的解释图19A和19B是示出与第六至第八层相关的、将导线巻绕在架圈上的 处理的解释图20A和20B是示出与第八至第九层相关的、将导线巻绕在架圈上的 处理的解释图;并且图21A和22B是示出与第九至第十层相关的、将导线巻绕在架圈上的 处理的解释图。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现在将参照附图给出应用于矩形线圈单元的本专利技术的巻绕方法的优选 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图1是在本实施例中矩形线圈单元1的立体图。图2是矩形线圈单元 1的后视图。图3是出于解释的方便而去除了第一凸缘的矩形线圈单元1 的正视图。以如下方式制造本实施例中的矩形线圈单元1:成对的两根导 线2同时规则地巻绕在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架圈3的四个外表面上。多个矩 形线圈单元1将安装在形成于定子芯上的多个齿中,从而构成定子。该定 子还进一步与转子组装,形成电机。架圈3包括矩形横截面的芯管3a、形成在芯管3a的轴向两端处的第一凸缘3b和第二凸缘3c。架圈3由诸如PPS (聚苯硫醚)之类的合成树 脂制成以具有绝缘性。设置在后侧上的第一凸缘3b具有与设置在前侧上 的近似普通矩形的第二凸缘3c不同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凸缘3b包括 上切口部分3d和下切口部分3e、从图3中的上切口部分的一个侧表面朝 向另一个侧表面突出的绝缘壁3f,以及形成在上部中的止挡槽3g。芯管 3a是中空的,提供了中空孔3h。如图2所示,在绝缘壁3f与上切口部分 3d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间隙。两根导线2同时规则地巻绕在芯管3a上,形 成具有中空形状的线圈4。两根线圈2的两个端部都与绝缘壁3f和止挡槽 3g部分地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相对较粗的导线2用于实现小尺寸大功率 电机。导线2由涂覆有珐琅绝缘膜的铜导线制成。在以上矩形线圈单元1中,两根导线2通过绝缘壁3f与切口部分3d 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被导引到芯管3a上。这两根导线2沿着从第一凸缘 3b向第二凸缘3c前进的方向相继巻绕为芯管3a上的一排,形成第一层。 然后,导线2沿着第二凸缘3c回转(回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将两根导线规则地卷绕在架圈上的卷绕方法,所述架圈的横截面呈矩形,并且具有包括成对平行表面的四个外表面,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导线卷绕在所述架圈上,使得所述导线在所述成对平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0.5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并在所述成对平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1.5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5-12-26 373322/20051.一种将两根导线规则地卷绕在架圈上的卷绕方法,所述架圈的横截面呈矩形,并且具有包括成对平行表面的四个外表面,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导线卷绕在所述架圈上,使得所述导线在所述成对平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0.5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并在所述成对平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上一起倾斜地前进与1.5根导线对应的匝道变化。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巻绕方法,其中,所述巻绕方法用于制造矩 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野光俊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