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轴承注油通道,包括在轴承外壁开设的第一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一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一圆弧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一圆弧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二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二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二圆弧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二圆弧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三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三倒角的末端设有油孔,轴承内部在油孔远离第三倒角的一端设有第四倒角,第四倒角远离油孔的一端延伸至轴承内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新颖,通过在油孔两端设置若干倒角,可以避免轴承在车加工后存在锐角毛刺,确保轴承质量不会出现问题,另外通过设置倒角,加工后的轴承在放入加热炉中后因为膨胀产生的应力不会集中在轴承注油通道的边缘处,进而避免轴承裂开。避免轴承裂开。避免轴承裂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注油通道
[0001]本技术涉及轴承
,具体涉及一种轴承注油通道。
技术介绍
[0002]在机械转动结构中,常采用轴承来降低转轴在转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确保转轴在旋转时的回转精度。目前,为了保证轴承在使用过程中的润滑性,常在轴承上开设注油孔,通过注油孔向轴承内部的油槽注入润滑油。如图1所示,现有轴承上的注油孔在制作时没有倒角,在车加工后图1中用圆圈住的区域的锐角毛刺比较多,影响产品质量。另外由于轴承车加工后还要进入热处理炉,由于轴承在热处理炉中会膨胀,当注油孔没有倒角时轴承膨胀产生的应力可能都会集中在注油孔边缘,进而造成轴承裂开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技术是提供了一种轴承注油通道,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轴承上的注油孔缺少倒角,毛刺较多,而且在加热炉中膨胀产生的应力可能都会集中在注入孔边缘,造成轴承裂开等问题。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轴承注油通道,包括在轴承外壁开设的第一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一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一圆弧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一圆弧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二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二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二圆弧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二圆弧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三倒角,轴承内部在第三倒角的末端设有油孔,轴承内部在油孔远离第三倒角的一端设有第四倒角,第四倒角远离油孔的一端延伸至轴承内壁。
[000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倒角、第二倒角和第三倒角均为直倒角,第一倒角与轴承外壁的夹角是18
°
。
[000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油孔的直径在4.2~4.8mm之间时,第一倒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在1.5~1.7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的弧度在0.6~1.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在0.6~0.8mm之间,第三倒角和第四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第三倒角的长度在0.1~0.5mm之间,第四倒角的长度在0.2~0.6mm之间。
[000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油孔的直径在5.7~6.3mm之间时,第一倒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在1.7~2.1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的弧度在1.6~2.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在0.8~1.2mm之间,第三倒角和第四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第三倒角的长度在0.2~0.6mm之间,第四倒角的长度在0.3~0.7mm之间。
[000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油孔的直径在7.2~7.8mm之间时,第一倒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在2.3~2.7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的弧度在1.6~2.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在1.0~1.4mm之间,第三倒角和第四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第三倒角的长度在0.2~0.6mm之间,第四倒角的长度在0.3~0.7mm之间。
[000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油孔的直径在8.7~9.3mm之间时,第一倒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在2.9~3.3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的弧度在2.6~3.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在
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在1.3~1.7mm之间,第三倒角和第四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第三倒角的长度在0.3~0.7mm之间,第四倒角的长度在0.4~0.8mm之间。
[00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油孔的直径在11.7~12.3mm之间时,第一倒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在4.1~4.5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的弧度在2.6~3.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在1.7~2.1mm之间,第三倒角和第四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第三倒角的长度在0.3~0.7mm之间,第四倒角的长度在0.4~0.8mm之间。
[001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油孔两端设置若干倒角,可以避免轴承在车加工后存在锐角毛刺,确保轴承加工后的质量不会出现问题,另外通过设置倒角,加工后的轴承在放入加热炉中后因为膨胀产生的应力不会集中在轴承注油通道的边缘处,进而避免轴承出现裂开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12]本技术有如下附图:
[0013]图1为现有轴承上的注油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第一倒角和第一圆弧倒角的示意图;
[0016]图4为第二倒角、第二圆弧倒角和第三倒角的示意图。
[0017]图中:1、第一倒角,2、第一圆弧倒角,3、第二倒角,4、第二圆弧倒角,5、第三倒角,6、油孔,7、第四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18]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19]如图2
‑
4所示,一种轴承注油通道,包括在轴承外壁开设的第一倒角1,轴承内部在第一倒角1的末端设有第一圆弧倒角2,轴承内部在第一圆弧倒角2的末端设有第二倒角3,轴承内部在第二倒角3的末端设有第二圆弧倒角4,轴承内部在第二圆弧倒角4的末端设有第三倒角5,轴承内部在第三倒角5的末端设有油孔6,轴承内部在油孔6远离第三倒角5的一端设有第四倒角7,第四倒角7远离油孔6的一端延伸至轴承内壁。
[002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倒角1、第二倒角3和第三倒角5均为直倒角,第一倒角1与轴承外壁的夹角是18
°
。
[002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油孔6的直径在4.2~4.8mm之间时,第一倒角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A在1.5~1.7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2的弧度在0.6~1.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B在0.6~0.8mm之间,第三倒角5和第四倒角7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第三倒角5的长度在0.1~0.5mm之间,第四倒角7的长度在0.2~0.6mm之间。
[002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油孔6的直径在5.7~6.3mm之间时,第一倒角1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A在1.7~2.1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2的弧度在1.6~2.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B在0.8~1.2mm之间,第三倒角5和第四倒角7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第三倒角5的长度在0.2~0.6mm之间,第四倒角7的长度在0.3~0.7mm之间。
[002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油孔6的直径在7.2~7.8mm之间时,第一倒角1在水平
方向的投影长度A在2.3~2.7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2的弧度在1.6~2.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B在1.0~1.4mm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注油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轴承外壁开设的第一倒角,所述轴承内部在第一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一圆弧倒角,所述轴承内部在第一圆弧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二倒角,所述轴承内部在所述第二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二圆弧倒角,所述轴承内部在第二圆弧倒角的末端设有第三倒角,所述轴承内部在第三倒角的末端设有油孔,所述轴承内部在油孔远离第三倒角的一端设有第四倒角,所述第四倒角远离油孔的一端延伸至轴承内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承注油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第二倒角和第三倒角均为直倒角,所述第一倒角与轴承外壁的夹角是18
°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轴承注油通道,其特征在于:当油孔的直径在4.2~4.8mm之间时,第一倒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在1.5~1.7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的弧度在0.6~1.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在0.6~0.8mm之间,第三倒角和第四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第三倒角的长度在0.1~0.5mm之间,第四倒角的长度在0.2~0.6mm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轴承注油通道,其特征在于:当油孔的直径在5.7~6.3mm之间时,第一倒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长度在1.7~2.1mm之间,第一圆弧倒角的弧度在1.6~2.4
°
之间,第一圆弧倒角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长度在0.8~1.2mm之间,第三倒角和第四倒角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
,第三倒角的长度在0.2~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维涛,刘志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锡滚轴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