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142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包括用于放置线束的托板,托板具有用于与线束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位于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之间且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分别朝向第二接触面的两侧倾斜延伸。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增加倾斜角度降低线束安装过程变形量,降低出现割线的风险,提高车辆安全性能,简化了支架制造工艺,降低了开发费用。降低了开发费用。降低了开发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配件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线束在安装过程中因重力原因将会发生形变量,一般的发动机线束支架多为平直且带有锋利边角的机构,会与线束因振动存在摩擦发生割线事故引发发动机瞬间熄火。
[0003]现有的线束固定支架为钣金焊接件,焊接部分面积大工序复杂,造型漂亮采用两支腿焊接平板的方式内部中间带凹槽、结构规整但工艺复杂成本高,存在多处直角边缘,对于线束而言存在割线风险,中间凹槽会集聚泥沙影响支架与线束寿命,线束布置时采用扎带增高的方式避开锋利边缘,需要极好的线束支撑性不易弯曲但在实际生产装配中往往会出现线束变形和线束下垂不可避免的会与支架摩擦,随着使用频率增高,摩擦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加,线束损坏的风险也将会增加,或将出现发动机无法启动或车辆行驶中突然失速随之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且严重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目的是降低出现割线的风险。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包括用于放置线束的托板,托板具有用于与线束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位于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之间且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分别朝向第二接触面的两侧倾斜延伸。
[0006]所述第一接触面为圆弧面,第一接触面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
[0007]所述第三接触面为圆弧面,第三接触面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
[0008]所述第二接触面为圆弧面,第二接触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设置第一过渡面,第二接触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接触面之间设置第二过渡面。
[0009]所述托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面设置于第一接触部上,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于第二接触部上,所述第三接触面设置于第三接触部上。
[0010]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宽度为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第一接触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
[0011]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厚度为从所述第一接触面至第一接触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逐渐减小。
[0012]所述第三接触部的宽度为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三接触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三接触面位于第三接触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
[0013]所述第三接触部的厚度为从所述第三接触面至第三接触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缘逐渐减小。
[0014]所述的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托板连接的支腿,支腿设置多个,托板上设置过线槽和线束固定孔。
[0015]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增加倾斜角度降低线束安装过程变形量,降低出现割线的风险,提高车辆安全性能,简化了支架制造工艺,降低了开发费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0]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第一接触面;2、第二接触面;3、第三接触面; 4、第一接触部;5、第二接触部;6、第三接触部;7、支腿;8、第一线束固定孔;9、第二线束固定孔;10、第三线束固定孔;11、过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0023]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包括用于放置第一线束的托板和与托板连接的支腿7。托板具有用于与第一线束接触的第一接触面1、第二接触面2和第三接触面3,第二接触面2位于第一接触面1和第三接触面3之间且第一接触面1和第三接触面3分别朝向第二接触面2的两侧倾斜延伸。
[0024]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4所示,托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触部4、第二接触部5和第三接触部6,第一接触面1设置于第一接触部4上,第二接触面2设置于第二接触部5上,第三接触面3设置于第三接触部6上。第二接触部5的长度大于第一接触部4和第三接触部6的长度,第一接触部4和第三接触部6 分别与第二接触部5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接触面1为圆弧面,第一接触面1的轴线与第二接触面2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三接触面3为圆弧面,第三接触面3的轴线与第二接触面2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一接触面1的轴线与第二接触面2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和第三接触面3的轴线与第二接触面2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大小相同,第一接触面1的轴线与第三接触面3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钝角。
[0025]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接触面1的弧度小于90度,第一接触面1处形成凹槽,第一线束嵌入该凹槽中,实现收纳。第一接触面1的第一端与第一接触部4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
距离大于第一接触面1的第二端与第一接触部4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接触面1和第一表面为第一接触部4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表面,且第一接触面1的第一端与第一接触部4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比第一接触面1的第二端与第一接触部4的第一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5.2mm。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一接触面1的轴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一接触面1 的宽度为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一接触面1的第一端与第二接触面2 连接。第一接触面1采用一端低一端高且高度差为5.2mm的倾斜面,用以自下而上的线束形成一个缓慢过度部分,可以降低线束安装过程变形量,降低出现割线的风险。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接触面3的弧度小于90度,第三接触面3处形成凹槽,第一线束嵌入该凹槽中,实现收纳。第三接触面3的第一端与第三接触部6的第三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三接触面3的第二端与第三接触部6的第三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三接触面3和第三表面为第三接触部6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表面,且第三接触面3的第一端与第三接触部6的第三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比第三接触面3的第二端与第三接触部6的第三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5.2mm。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第三接触面3的轴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三接触面3 的宽度为从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三接触面3的第一端与第二接触面2 连接。第三接触面3采用一端低一端高且高度差为5.2mm的倾斜面,用以自下而上的线束形成一个缓慢过度部分,可以降低线束安装过程变形量,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线束的托板,托板具有用于与线束接触的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位于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之间且第一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分别朝向第二接触面的两侧倾斜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为圆弧面,第一接触面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触面为圆弧面,第三接触面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面为圆弧面,第二接触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设置第一过渡面,第二接触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接触面之间设置第二过渡面。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发动机线束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面设置于第一接触部上,所述第二接触面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贾先培刘庆庆王超颖邵云雷张月林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