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9151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涉及制动气室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气压传递到制动气室的压力无法检测,导致检测不方便的问题。所述制动气室主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制动气室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外接机构,所述连接头的一端设置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头,所述检测头的上端设置有阀门组件,所述检测头的一端设置有检测接口,且检测接口与检测头为一体结构,所述检测接口的内部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的一端设置有顶管,所述顶管的一端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检测头的前端设置有碰撞传感器,所述制动气室主体的侧表面设置有鼓起板盖。气室主体的侧表面设置有鼓起板盖。气室主体的侧表面设置有鼓起板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动气室
,具体为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整车安全性要求提高,更好的保证客户行车安全,根据新版法规7258要求,2019年1月1日之前,采用气压制动的汽车、挂车,在设计和制造上每个制动气室都应具有可用于测试制动管路压力的连接器,当汽车制动时,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制动气室,在空气压力作用下使膜片产生变形,推动推杆,并带动制动调整臂,转动制动凸轮,将制动蹄摩擦片压向制动鼓而产生制动,左右制动气室的压力不均衡或者偏小将导致气压制动的汽车制动跑偏或者制动力矩偏长,存在安全隐患。
[0003]但是,现有气压传递到制动气室的压力无法检测,导致检测不方便;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气压传递到制动气室的压力无法检测,导致检测不方便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包括制动气室主体,所述制动气室主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制动气室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外接机构,所述连接头的一端设置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头,所述检测头的上端设置有阀门组件,所述检测头的一端设置有检测接口,且检测接口与检测头为一体结构,所述检测接口的内部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所述气压传感器的一端设置有顶管,所述顶管的一端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检测头的前端设置有碰撞传感器,所述制动气室主体的侧表面设置有鼓起板盖。
[0006]优选的,所述检测头与三通接头螺纹连接,且三通接头与连接头螺纹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设置有弹簧座,且顶管通过压缩弹簧与检测头内部空间横向移动,所述弹簧座与检测头的内壁焊接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三通接头的一端设置有制动气室接口,所述三通接头的另一端设置有气管接口。
[0009]优选的,所述制动气室主体的外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圈,所述第一连接圈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圈,所述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的两端均设置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螺纹组件,且固定螺纹组件与延伸板螺纹连接,所述延伸板的表面设置有螺纹孔洞,且螺纹孔洞设置有两个。
[0010]优选的,所述外接机构的两侧均设置有外接螺纹组件,且外接螺纹组件设置有两个,所述外接机构与制动气室主体螺纹连接,所述外接螺纹组件的内部设置有外螺纹柱,所述外接螺纹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垫片,且外接螺纹组件、外螺纹柱和垫片均设置有两个。
[0011]优选的,所述固定螺纹组件的外部设置有收缩腔,且收缩腔和固定螺纹组件均设
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的内壁设置有密封凹槽。
[0012]优选的,所述密封凹槽与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均为一体结构,所述密封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垫,且密封垫与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粘合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顶管的一端表面设置有第一空槽,所述第一空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与第一空槽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顶管的另一端表面设置有第二空槽,所述第二空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凹槽,且第二凹槽与第二空槽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设置有磁石。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的外部均设置有防撞条,且防撞条与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均焊接连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三通接头上端设置检测头,在检测头内部设置顶管,在检测头上端设置阀门,并且在顶管的一端设置压缩弹簧,在检测头的另一端设置气压传感器,连接气压传感器时下压顶管,使检测头内部通道处于打开状态,通过气压传感器,检测气压值,气压传感器连接至电脑,电脑上显示静态或者动态气压曲线,实现气压检测,提高检测的便利性,不使用时取下气压传感器,利用阀门组件关闭检测接口,为检测制动气室主体的气压提供了便利,气压传感器型号是CYYB

110。
[0016]2、通过在检测头前端设置有碰撞传感器,通过碰撞传感器感应检测头是否发生碰撞,碰撞传感器外接到电脑显示,碰撞后通过电脑进行报警,以便于人员及时了解,可快速对检测头进行检查,从而提高安全性,碰撞传感器的型号是ZCH304。
[0017]3、通过在在顶管一端表面设置第一空槽,在第一空槽的内壁设置第一凹槽,并且在第一凹槽内部设置压力传感器,当气压传感器顶住顶管时,使其位于第一空槽内,起到限位作用,避免偏移,并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气压传感器下压的压力,便于更加直观的了解,可以缓慢的施加压力,避免用力过猛造成损坏,提高安全性,压力传感器型号是J1082。
[0018]4、通过在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的内壁均设置密封凹槽,通过密封凹槽将制动气室主体的边缘处进行包裹,并且在密封凹槽的内部设置密封垫,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避免发生漏气,并且在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两端的连接处设置收缩腔,通过固定螺纹组件将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进行收紧,相对于一体式的来说,可以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制动气室主体,提高实用性,也便于后期拆卸。
[0019]5、通过在压缩弹簧的一端设置弹簧座,弹簧座与压缩弹簧连接面是开口的,压缩弹簧位于弹簧座内,通过弹簧座对压缩弹簧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避免偏移。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检测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左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连接圈内壁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顶管结构示意图;图中:1、制动气室主体;2、检测头;3、三通接头;4、阀门组件;5、第一连接圈;6、固定螺纹组件;7、外接机构;8、外接螺纹组件;9、连接头;10、制动气室接口;11、气管接口;12、
检测接口;13、顶管;14、气压传感器;15、压缩弹簧;16、弹簧座;17、第二连接圈;18、延伸板;19、收缩腔;20、外螺纹柱;21、垫片;22、鼓起板盖;23、螺纹孔洞;24、密封凹槽;25、密封垫;26、碰撞传感器;27、防撞条;28、第一空槽;29、第一凹槽;30、压力传感器;31、第二空槽;32、第二凹槽;33、磁石。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请参阅图1

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包括制动气室主体1,制动气室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9,制动气室主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外接机构7,连接头9的一端设置有三通接头3,三通接头3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头2,检测头2的上端设置有阀门组件4,检测头2的一端设置有检测接口12,且检测接口12与检测头2为一体结构,检测接口12的内部设置有气压传感器14,气压传感器14的一端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包括制动气室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气室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头(9),所述制动气室主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外接机构(7),所述连接头(9)的一端设置有三通接头(3),所述三通接头(3)的上端设置有检测头(2),所述检测头(2)的上端设置有阀门组件(4),所述检测头(2)的一端设置有检测接口(12),且检测接口(12)与检测头(2)为一体结构,所述检测接口(12)的内部设置有气压传感器(14),所述气压传感器(14)的一端设置有顶管(13),所述顶管(13)的一端设置有压缩弹簧(15),所述检测头(2)的前端设置有碰撞传感器(26),所述制动气室主体(1)的侧表面设置有鼓起板盖(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头(2)与三通接头(3)螺纹连接,且三通接头(3)与连接头(9)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弹簧(15)的一端设置有弹簧座(16),且顶管(13)通过压缩弹簧(15)与检测头(2)内部空间横向移动,所述弹簧座(16)与检测头(2)的内壁焊接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接头(3)的一端设置有制动气室接口(10),所述三通接头(3)的另一端设置有气管接口(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制动气室压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气室主体(1)的外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圈(5),所述第一连接圈(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圈(17),所述第一连接圈(5)和第二连接圈(17)的两端均设置有延伸板(18),所述延伸板(18)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螺纹组件(6),且固定螺纹组件(6)与延伸板(18)螺纹连接,所述延伸板(18)的表面设置有螺纹孔洞(23),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超陈移凤丁爱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