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2174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2:04
半导体装置具备:半导体元件(40),在一面侧具有第1主电极(41C),在背面侧具有第2主电极(41E);与一面侧的第1主电极连接的第1散热部件(50C)及背面侧的第2散热部件(50E);以及引线框(60),包括与第1散热部件连接的第1主端子(61C)以及与第2主电极连接的第2主端子(61E)。第2主端子具有与第2主电极连接的连接部(62E)、从连接部延伸设置且与第1散热部件对置的对置部(64E)、以及与连接部相反地与对置部相连且与第1主端子在正交于厚度方向的一个方向上排列的非对置部(65E)。第2散热部件经由第2主端子而与半导体元件连接。引线框中第1主端子以及第2主端子的非对置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多个。非对置部以侧面相互对置的方式交替地排列,对置的侧面的组形成有多个。对置的侧面的组形成有多个。对置的侧面的组形成有多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半导体装置
[0001]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本申请基于2019年3月1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43884号,这里通过参照而引用其记载内容。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装置。

技术介绍

[0004]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半导体装置。半导体装置具备具有第1主电极及第2主电极的半导体元件、以夹着半导体元件的方式配置的散热部件、以及与对应的主电极电连接的主端子。
[0005]半导体装置中,作为散热部件,具备配置在第1主电极侧的第1散热部件和配置在第2主电极侧的第2散热部件。半导体装置中,作为主端子,具备与第1主电极电连接的第1主端子以及与第2主电极电连接的第2主端子。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JP 2015-82614A

技术实现思路

[0009]在专利文献1的半导体装置中,第1主端子从第1散热部件延伸设置,第2主端子从第2散热部件延伸设置。并且,第1散热部件与第1主电极连接,第2散热部件经由接线端(terminal)而与第2主电极连接。半导体元件及接线端介于第1散热部件与第2散热部件之间。此外,半导体装置具有各1个第1主端子及第2主端子。要求电感的进一步的减小。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小电感的半导体装置。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半导体装置具备:至少一个半导体元件,作为主电极而在一面侧具有第1主电极、在背面侧具有第2主电极,背面是在厚度方向上与一面相反的面;第1散热部件及第2散热部件,是以夹着半导体元件的方式配置的散热部件,第1散热部件配置在一面侧并与第1主电极连接,第2散热部件配置在背面侧;以及引线框,包括与对应的主电极电连接的作为主端子的第1主端子及第2主端子,第1主端子与第1散热部件连接,第2主端子与第2主电极连接。
[0012]在该半导体装置中,第2主端子具有:连接部,与第2主电极连接;对置部,是从连接部延伸设置的部分,与连接部相连且与第1散热部件对置;以及非对置部,与连接部相反地与对置部相连,与第1主端子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第2散热部件经由第2主端子而与半导体元件连接。引线框中,第1主端子以及第2主端子的非对置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多个。第1主端子以及第2主端子的非对置部以侧面相互对置的方式交替地排列配置,相互对置的侧面的组形成有多个。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在半导体装置中,包含主端子的引线框作为与散热部件不同的部件而设置。第2主端子配置在第2散热部件与半导体元件之间,与第2电极连接。第1散热部件是电位与第1主电极相同的部分。作为对置于第1散热部件的电位与第2主电极相同的部分,第2主端子的对置部变得最近。此外,第1主端子和第2主端子的非对置部以侧面相互对置的方式交替地配置。第1主端子和第2主端子(非对置部)形成有多组对置的侧面的组。结果,能够提供能够减小电感的半导体装置。
附图说明
[0014]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根据参照附图的下述详细说明会更加明确。
[0015]图1是表示应用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电力变换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0016]图2是表示半导体装置的立体图。
[0017]图3是表示封固树脂体内的要素的立体图。
[0018]图4是将图2从A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0019]图5是将图3从B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0020]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
[0021]图7是沿着图2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0022]图8是表示引线框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0023]图9是表示各热沉及引线框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0024]图10是表示比较例的剖视图。
[0025]图11是表示电感降低的图。
[0026]图12是表示电感降低的图。
[0027]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平面图。
[0028]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0029]图15是表示热阻降低的图。
[0030]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平面图,与图5对应。
[0031]图17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中表示半导体元件周边的剖视图。
[0032]图18是表示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参照附图说明多个实施方式。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对在功能上及/或构造上对应的部分赋予同一参照标记。以下,将半导体元件的厚度方向表示为Z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表示为X方向。此外,将与Z方向及X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表示为Y方向。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就将沿着由上述的X方向及Y方向规定的XY面的形状作为平面形状。
[0034](第1实施方式)
[0035]首先,基于图1对应用半导体装置的电力变换装置进行说明。
[0036]<电力变换装置的概略结构>
[0037]图1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例如搭载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中。电力变换装置1将从搭载在车辆中的直流电源2供给的直流电压变换为三相交流,向三相交流方式的马达
3输出。马达3作为车辆的行驶驱动源发挥功能。电力变换装置1还能够将由马达3发出的电力变换为直流并向直流电源2充电。具有发电功能的马达3有时被称作电动发电机。电力变换装置1能够进行双向的电力变换。
[0038]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平滑电容器4和作为电力变换器的逆变器5。平滑电容器4的正极侧端子与直流电源2的高电位侧的电极即正极连接,负极侧端子与直流电源2的低电位侧的电极即负极连接。逆变器5将所输入的直流电力变换为规定频率的三相交流,向马达3输出。逆变器5将由马达3发出的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逆变器5是DC-AC变换部。
[0039]逆变器5具备三相的上下臂电路6。在正极侧的电源线即高电位电源线7与负极侧的电源线即低电位电源线8之间串联连接着两个臂而构成各相的上下臂电路6。在各相的上下臂电路6中,上臂与下臂的连接点被连接到对于马达3的输出线9。
[004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各臂的开关元件,采用n沟道型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6i(以下表示为IGBT6i)。各个IGBT6i与作为续流用二极管的FWD6d反并联地连接。一相的上下臂电路6具有两个IGBT6i。在上臂中,IGBT6i的集电极电极与高电位电源线7连接。在下臂中,IGBT6i的发射极电极与低电位电源线8连接。并且,上臂中的IGBT6i的发射极电极与下臂中的IGBT6i的集电极电极相互连接。
[0041]电力变换装置1除了上述的平滑电容器4及逆变器5以外,可以还具备作为逆变器5以外的电力变换器的变换器、构成逆变器5及变换器的开关元件的驱动电路等。变换器是将直流电压变换为不同值的直流电压的DC-DC变换部。
[0042]<半导体装置>
[00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至少一个半导体元件(40),作为主电极(41)而在一面侧具有第1主电极(41C)、在背面侧具有第2主电极(41E),上述背面是在厚度方向上与上述一面相反的面;第1散热部件(50C)及第2散热部件(50E),是以夹着上述半导体元件的方式配置的散热部件(50),上述第1散热部件配置在上述一面侧并与上述第1主电极连接,上述第2散热部件配置在上述背面侧;以及引线框(60),包括与对应的上述主电极电连接的作为主端子(61)的第1主端子(61C)及第2主端子(61E),上述第1主端子与上述第1散热部件连接,上述第2主端子与上述第2主电极连接;上述第2主端子具有:连接部(62E),与上述第2主电极连接;对置部(64E),是从上述连接部延伸设置的部分,与上述连接部相连且与上述第1散热部件对置;以及非对置部(65E),与上述连接部相反地与上述对置部相连,与上述第1主端子在与上述厚度方向正交的一个方向上排列配置;上述第2散热部件经由上述第2主端子而与上述半导体元件连接;上述引线框中,上述第1主端子以及上述第2主端子的上述非对置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多个;上述第1主端子以及上述第2主端子的上述非对置部以侧面相互对置的方式交替地排列配置,相互对置的上述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前翔一朗石野宽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