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9540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其中多个光发射元件(9a、9b、10a)各自发射与多种类型盘状记录介质(100)相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18)对多个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各个激光束进行会聚,以在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形成椭圆形射束点。其中,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对于不同类型盘状记录介质读取信息信号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与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有关的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的
旨在提高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中对信息信号进行读取的性能,所述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能够与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兼容。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在盘状记录介质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的盘片驱动装置,这种盘片驱动装置装有光学拾取器,光学拾取器通过将激光束经过物镜照射到盘状记录介质上来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近年来,已经开发了具有不同记录密度和覆盖层厚度的各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这些盘状记录介质中公知的例子包括基于780nm左右波长的激光束而工作的CD(小型光盘)、基于660nm左右工作波长的DVD(多用途数字光盘)、基于405nm左右工作波长的蓝光盘(BD)和基于405nm左右工作波长的AOD(先进光盘)。HD-DVD(高清晰度DVD)也是已知的接近符合AOD标准的一种标准,在下面的说明中AOD应当理解为包括了HD-DVD。盘片驱动装置在激光束工作波长不同的多种类型盘状介质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已知一种盘片驱动装置装有与各个单独的盘状记录介质对应的多个物镜(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10086)。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10086中描述的盘片驱动装置中提供了具有多个物镜的双轴致动器,这些物镜对应于例如采用约405nm激光束的盘状记录介质和采用约660nm激光束的盘状记录介质,其中,约405nm的激光束由一种物镜会聚到一种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而约660nm的激光束由另一种物镜会聚到另一种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以便在各种盘状记录介质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像上述传统光学拾取器那样采用多个物镜用于在多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相应地需要大量元件,并导致盘片驱动装置的尺寸增大,制造成本增加。设置多个物镜还增大了双轴致动器的运动机构重量,因此导致聚焦控制和循轨控制过程中运动机构的响应性能变差。解决这种矛盾的一种可能方法是这样的,即用单一的物镜在波长不同的三种盘状记录介质上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另外,信息信号一般通过在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轨道上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来读出,其中,射束点相对于记录轨道的方向对于对信息信号进行读取的性能影响很大。在上述使用单一的物镜在三种盘状记录介质上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的情况下,对约405nm、约660nm和约780nm的不同波长激光束以相同的方式使用单一物镜得到的射束点方向是固定的,不能对三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都保证期望的射束轮廓,因此不能获得期望的特性。对三种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都确保期望特性的一种可能方法是采用变形棱镜将激光束的射束轮廓整形成圆形,但是整形棱镜的高价会造成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的主题是克服上述问题,在不引起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提高从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读取信息信号的性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光盘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各自具有移动基座,能使其沿设在盘片台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径向移动;设在移动基座上的物镜驱动器;不同类型的多个光发射元件,各自朝向多个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发射与每种盘状介质相对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将各个激光束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以及光接收元件,接收由光发射元件发射的激光束。光盘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各自能够使物镜将激光束会聚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中,可以为三种彼此不同波长的激光束分别对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形成的射束点方向进行优化。附图说明图1与图2到图10一起示出了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图1是盘片驱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示出光学拾取器结构的原理图。图3是示出衍射元件第一衍射部分的示例性结构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示出用于形成衍射元件的第一衍射部分的示例性材料,以及波长与折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5是示出用BD作为对应于约405nm波长的盘状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所用的物镜和衍射元件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记录轨道上形成的射束点示例性方向的原理图。图7是示出用AOD作为对应于约405nm波长的盘状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所用的物镜和衍射元件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用AOD作为对应于约405nm波长的盘状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所用的物镜和衍射元件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用偏振全息件造成衍射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记录轨道上形成的射束点另一种示例性方向的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器和盘片驱动装置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盘片驱动装置1具有外壳2,外壳2中布置了必要的元件和机构(参见图1),外壳2上形成有未示出的盘片插入槽。外壳2中设有未示出的机架,盘片台3固定在主轴电动机的电动机轴上,主轴电动机安装在机架上。机架上安装有平行的导向轴4、4,机架上还支撑有丝杠5,丝杠5通过未示出的进给电动机带动而转动。光学拾取器6具有移动基座7、设在移动基座7上的必要光学元件、以及设在移动基座7上的物镜驱动器8,其中,设在移动基座7两端的支承部分7a、7b分别由导向轴4、4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支撑。物镜驱动器8具有移动部分8a和固定部分8b,其中,移动部分8a由固定部分8b通过未示出的悬挂装置以可自由运动的方式支撑。设在移动基座7上的未示出的螺母元件与丝杠5啮合,使得丝杠5借助进给电动机的转动将螺母元件向着与丝杠5转动方向相应的方向进给,从而使光学拾取器6沿着设在盘片台3上的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径向运动。此处使用的盘状记录介质100可以是DVD(多用途数字光盘)100a和CD(小型光盘)100b,例如,还可以是蓝光盘(BD)100c或AOD(先进光盘)100d。这些盘状记录介质100各自所用激光束的工作波长,对于DVD 100a约为660nm,对于CD 100b约为780nm,对于BD 100c和AOD 100d约为405nm。盘状记录介质100各自的覆盖层厚度,对于DVD 100a为0.6mm,对于CD 100b为1.2mm,对于BD 100c为0.1mm,对于AOD 100d为0.6mm,设置到物镜驱动器8的物镜将在下面说明,考虑到盘状记录介质100a各自的工作波长和覆盖层的厚度,物镜的数值孔径优选为对于DVD100a、CD 100b和AOD 100d调整到0.65左右,对于BD 100c调整到0.85左右。盘状记录介质100各自的轨道间距,对于DVD 100a为0.74μm,对于CD 100b为1.6μm,对于BD 100c为0.32μm,对于AOD 100d为0.34μm。在这样构成的盘片驱动装置1中,当盘片台3随着主轴电动机的转动而转动时,设在盘片台3上的盘状记录介质100(即DVD 100a或CD100b)也转动,同时,光学拾取器6可以沿盘状记录介质100的径向运动,从而引起对盘状记录介质100进行记录操作或再现操作。在此过程中,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拾取器,其特征是包括:移动基座,所述移动基座能够使其沿设在盘片台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径向移动;设在所述移动基座上的物镜驱动器;不同类型的多种光发射元件,各所述光发射元件朝向多种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发射与各所述 盘状介质相对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所述物镜将各个激光束会聚到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光接收元件,所述光接收元件接收由所述光发射元件发射的所述激光束,其中,所述物镜将所述 激光束会聚到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所述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以及所述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所述盘状 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4-3-15 072718/20041.一种光学拾取器,其特征是包括移动基座,所述移动基座能够使其沿设在盘片台上的盘状记录介质的径向移动;设在所述移动基座上的物镜驱动器;不同类型的多种光发射元件,各所述光发射元件朝向多种不同类型的盘状记录介质发射与各所述盘状介质相对应的约405nm、约660nm或约780nm波长的激光束;物镜,所述物镜将各个激光束会聚到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光接收元件,所述光接收元件接收由所述光发射元件发射的所述激光束,其中,所述物镜将所述激光束会聚到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记录表面上,从而形成椭圆形射束点;所述波长约为66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方向;以及所述波长约为405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离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25°到45°的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波长约为780nm的激光束的射束点长轴对准到所述离盘状记录介质的切线方向45°到6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马嘉人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