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的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618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速箱的壳体(1),在壳体(1)设置有供输入轴插入的轴承部(13),壳体(1)由壳体侧壁(12)和将壳体侧壁(12)包围的壳体周壁(17)构成,壳体(1)具有:凹部(14),将壳体(1)的壳体顶部(U)和壳体底部(B)所朝的方向分别作为上、下方向,该凹部(14)在轴承部(13)的下方从壳体侧壁(12)向壳体(1)的外部凹陷而形成;肋部(15),其在凹部(14)中形成,从凹部(14)中的壳体侧壁(12)向壳体(1)的内部突起,将凹部(14)分割。由于在凹部(14)中形成肋部(15),与形成一个完整的凹部(14)相比,不仅能够利用凹部(14)储存油,还能够利用肋部(15)增强壳体(1)的强度。增强壳体(1)的强度。增强壳体(1)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箱的壳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变速箱的壳体。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的变速箱中,需要利用油来润滑变速箱中差速器的差动齿轮机构。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变速箱中,具有将从油冷却器输送的润滑油从差速器壳体的下方向上方引导的输油管。在输油管的下游端形成有油路用喷射口,从油路用喷射口喷射的润滑油通过在变速箱壳体形成的油路而供给到差速器壳体内部的差动齿轮机构。然而,这样的润滑构造需要专门用于向差动齿轮机构供给润滑油的输油管,因此会增加用于润滑差速器装置的部件数,导致变速箱壳体大型化。
[0003]随着车辆制造技术的发展,变速箱的小型化和轻薄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减小变速箱的尺寸,近年来省略了向变速箱供给油的输油管路,代替地在变速箱下部设置有用于储存油的储油结构。然而,如果储油结构中油的油量线过高,则对于齿轮结构的旋转的阻力会变大,为了降低油量线,在专利文献2中,如本申请的图4所示,在右壳体4中形成有相对于壁面4B朝着从齿圈11离开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储油部21,并且在右壳体4中还形成有相对于壁面4B朝着从齿圈11离开的方向凹陷的第二储油部22,第一储油部21比第二储油部22更加凹陷。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

025544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

215025号公报
[0008]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9]但是,在轻量化和轻薄化的变速箱中,如果形成专利文献2中的第一储油部21和第二储油部22那样整体凹陷的结构,因为壳体强度会下降,可能会导致变速箱自身容易发生变形,以及耐冲击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实施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轻量化和轻薄化的变速箱的壳体中存在凹陷的储油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自身强度的壳体。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变速箱的壳体如下:
[0012]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13](1)本技术一方式的变速箱的壳体,在所述壳体设置有供输入轴插入的轴承部,所述壳体由壳体侧壁和将壳体侧壁包围的壳体周壁构成,其特征在于,
[0014]所述壳体具有:
[0015]凹部,将所述壳体的壳体顶部和壳体底部所朝的方向分别作为上、下方向,该凹部在所述轴承部的下方从所述壳体侧壁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凹陷而形成;
[0016]肋部,其在所述凹部中形成,从所述凹部中的所述壳体侧壁向所述壳体的内部突起,将所述凹部分割。
[0017]这样,由于在凹部中形成肋部将所述凹部分割,与形成一个完整的凹部相比,不仅能够利用凹部储存油,还能够利用肋部增强壳体的强度。
[0018](2)本技术一方式的变速箱的壳体,优选地,所述肋部从所述凹部的上边缘部延伸至所述凹部的下边缘部。
[0019]这样,由于肋部从凹部的上边缘部延伸至凹部的下边缘部,能够由肋部分担因轴承部和插入轴承部的输入轴的自重带来的负荷,还能够抑制轴承部的震动。
[0020](3)本技术一方式的变速箱的壳体,优选地,所述肋部从所述凹部的所述上边缘部以其宽度到中途逐渐收窄的方式延伸至所述凹部的所述下边缘部。
[0021]这样,由于肋部的宽度到中途逐渐收窄而使肋部的一部分呈近似三角形,因此能够形成稳固的结构,进一步提高壳体的强度。
[0022](4)本技术一方式的变速箱的壳体,优选地,所述肋部的与所述凹部的所述上边缘部相接的宽度大于所述肋部的与所述凹部的所述下边缘部相接的宽度。
[0023]这样,因为凹部接近轴承部的一侧比另一侧震动较强,通过使肋部的与凹部的上边缘部相接的宽度相对更宽,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轴承部的震动,并能够对轴承部和输入轴的重力负荷提供更可靠的支承。
[0024](5)本技术一方式的变速箱的壳体,优选地,在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肋部的高度在所述凹部的所述上边缘部的高度以下。
[0025]这样,能够限制肋部占用凹部的空间,使油流动顺畅,适当降低肋部的高度还可以优化壳体的强度以及肋部对轴承部的容许支承力。
[0026](6)本技术一方式的变速箱的壳体,优选地,围绕所述轴承部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多个螺孔,所述多个螺孔供用于固定所述壳体的多个螺钉插入,
[0027]所述多个螺孔中的位于所述凹部内的螺孔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肋部。
[0028]这样,因为多个螺孔围绕轴承部设置,所以能够抑制输入轴的转动引起的壳体的震动,因为螺孔与肋部共同占用凹部的一部分空间,所以能够抑制凹部的空间变小,进而能够避免单独形成螺孔时对油的流动造成阻碍。而且,当螺钉插通这样布置的螺孔时,能够辅助肋部对轴承部的支承,使变速箱的结构更加稳固。
[0029](7)本技术一方式的变速箱的壳体,优选地,所述多个螺孔中的位于所述凹部内的螺孔的端面与所述多个螺孔中的位于所述凹部外的螺孔的端面处于同一平面。
[0030]这样,由于使螺孔都处于同一平面内,因此使用的螺钉的长度可以一致。所以,能够使变速箱易于组装,提高生产效率,并易于维护。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技术的变速箱的壳体的主视图。
[0032]图2是壳体的凹部的放大图。
[0033]图3是从图1的A

A方向观察的局部仰视图。
[0034]图4是现有技术的变速箱的壳体的主视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
[0036]1壳体;11螺孔;11'螺孔;12壳体侧壁;13轴承部;14凹部;141上边缘部;142下边缘部;15肋部;16差动齿轮机构固定部;17壳体周壁; 171螺孔;U壳体顶部;B壳体底部;O油的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7]基于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速箱的壳体进行说明。
[0038]<变速箱的整体构造>
[0039]图1是本技术的变速箱的壳体的主视图,是将壳体1从变速箱上拆卸下来,从正面对壳体1的内部进行观察的图。壳体1是变速箱外壳的一部分,通过在壳体1的壳体周壁17上开孔的螺孔171,壳体1与变速箱外壳的另一部分由螺钉进行螺合,进而构成完整的变速箱。另一方面,在壳体1的外部,插入壳体1的轴承部13的未图示的输入轴经由离合机构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相连,发动机的驱动力向该输入轴传递。在壳体1的内部,输入轴与未图示的变速齿轮构成变速机构,输入轴经由变速齿轮与在壳体1的差动齿轮机构固定部16中固定的差动齿轮机构相连,从而将从发动机向输入轴传递的驱动力经由变速齿轮进行变速而向差动齿轮机构传递,差动齿轮机构经由输出轴将驱动力向车轮输出。在壳体1的壳体底部B储存有用于润滑该差动齿轮机构的未图示的油,通过差动齿轮机构中的齿圈的旋转,在壳体1的壳体底部B储存的油被齿圈向上方刮起,由此,油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的壳体,在所述壳体设置有供输入轴插入的轴承部,所述壳体由壳体侧壁和将壳体侧壁包围的壳体周壁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凹部,将所述壳体的壳体顶部和壳体底部所朝的方向分别作为上、下方向,该凹部在所述轴承部的下方从所述壳体侧壁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凹陷而形成;肋部,其在所述凹部中形成,从所述凹部中的所述壳体侧壁向所述壳体的内部突起,将所述凹部分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从所述凹部的上边缘部延伸至所述凹部的下边缘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从所述凹部的所述上边缘部以其宽度到中途逐渐收窄的方式延伸至所述凹部的所述下边缘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务
申请(专利权)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