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8813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包括内齿圈、旋转轴、太阳轮、行星架、行星轮轴,以及行星齿轮,旋转轴上设置有第一导油孔,太阳轮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导油孔相通,用于将润滑油导入至太阳轮与行星架之间的空腔处;行星轮轴上设置有第二导油孔;行星齿轮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二导油孔相通;还包括设置在行星架上的导油部件,导油部件内设有导油通道,导油通道将第二导油孔与空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油部件将润滑油引流导入到行星轮轴,并最终输送到滚针轴承和行星齿轮的齿面,整个过程是由离心力和重力进行驱动,能够确保有足够的润滑油输送至滚针轴承室进行润滑和冷却,提高产品可靠性。提高产品可靠性。提高产品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混合动力变速器
,尤其涉及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动力系统一般有电动机和发动机等多个动力源,行星排作为多种动力源的耦合装置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汽车混合动力变速器中。在运转过程中,行星齿轮具有极高的自转转速,产热大大增加,需要足够的润滑油进行润滑。
[0003]目前含行星排的乘用车变速箱中,行星齿轮的润滑主要是从行星架侧壁进行引流。但是,从行星架侧壁引流的方式集油效果不良,不易将足够的油输送至滚针轴承室,在高转速工况下有高温、润滑不足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行星齿轮的润滑结构对润滑油的引流不充分、存在润滑不足的风险。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包括内齿圈、位于所述内齿圈中心的旋转轴、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太阳轮、位于所述内齿圈轴向两侧的行星架、若干绕所述太阳轮布置并设置在所述行星架上的行星轮轴,以及设置在所述行星轮轴上并与所述太阳轮和内齿圈啮合的行星齿轮;
[0006]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第一导油孔,用于将润滑油从外部导入至所述太阳轮;
[0007]所述太阳轮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导油孔相通,用于将润滑油导入至所述太阳轮与所述行星架之间的空腔处;
[0008]所述行星轮轴上设置有第二导油孔;
[0009]所述行星齿轮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导油孔相通;
[0010]所述行星齿轮润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行星架上的导油部件,所述导油部件内设有导油通道,所述导油通道将所述第二导油孔与所述空腔连通。
[0011]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中,所述导油部件包括环形导油板本体,所述环形导油板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底面,以及相对设置并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外侧面和内侧面,所述底面朝向所述行星架;
[0012]所述内侧面设置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正对所述空腔;
[0013]所述底面凸设有油嘴,所述油嘴贯穿至所述环形导油板本体的内部与所述第一环形槽连通,形成所述导油通道,所述油嘴与所述第二导油孔连接。
[0014]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中,所述环形导油板本体包括相互叠合的上导油板和下导油板;
[0015]所述上导油板的底面绕所述环形导油板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凹陷区,所述下导油板叠合在所述上导油板的底面,将所述凹陷区合围形成所述第一环形槽;
[0016]所述油嘴凸设在所述下导油板的底面,所述油嘴沿所述下导油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下导油板,并与所述第一环形槽连通。
[0017]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中,所述凹陷区包括位于所述油嘴附近的集油区,以及与所述集油区相通的导油区,所述集油区朝向所述内侧面的宽度大于所述导油区朝向所述内侧面的宽度。
[0018]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中,所述导油区设置有缺口;
[0019]所述上导油板的顶面靠近所述内侧面设置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上导油板的顶面的方向,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二环形槽连通。
[0020]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中,所述上导油板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槽外侧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形槽连通。
[0021]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中,所述上导油板的底面位于所述凹陷区之外凸设有支腿,所述下导油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支腿配合的安装孔,所述上导油板和所述下导油板叠合后,所述支腿穿过所述安装孔;所述导油部件通过所述支腿安装到所述行星架上。
[0022]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导油孔包括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端部的第一进油口,和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圆柱面上的第一出油口。
[0023]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导油孔包括设置在所述行星轮轴靠所述导油部件的一端的第二进油口,和设置在所述行星轮轴的圆柱面上的第二出油口。
[0024]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行星轮轴上的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所述行星架与所述行星齿轮之间。
[002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润滑油从旋转轴2的第一导油孔21流进,并在离心力或重力的作用下,汇聚到太阳轮3内部的集油区,然后由太阳轮3上的第一通孔31流至太阳轮3与行星架4之间的空腔G处,再依次流经导油部件7的导油通道T、行星轮轴5内部的第二导油孔51,流入滚针轴承8,以及通过行星齿轮6上的第二通孔61流入行星齿轮6的齿面,对整个传动组件进行润滑和冷却。本技术通过设置导油部件将润滑油引流导入到行星轮轴5,并最终输送到滚针轴承8和行星齿轮6的齿面,整个过程是由离心力和重力进行驱动,能够确保有足够的润滑油输送至滚针轴承室进行润滑和冷却,提高产品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的剖视组装图。
[0027]图2是图1的局部爆炸图。
[00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油部件顶面朝上的立体图。
[0029]图4是图3的导油部件底面朝上的立体图。
[0030]图5是图3的导油部件E部分的放大图。
[0031]图6是图4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图2所示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包括内齿圈1、旋转轴2、太阳轮3、行星架4、行星轮轴5、行星齿轮6以及导油部件7。旋转轴2位于内齿圈1中心,太阳轮3设置在旋转轴2上,内齿圈1轴向两侧设置有行星架4,用于支撑行星轮轴5,行星齿轮6通过滚针轴承8设置在行星轮轴5上,行星齿轮6与太阳轮3和内齿圈1啮合。行星架4与行星齿轮6之间还可以设置垫片9,以减小行星架4与行星齿轮6之间的摩擦。其中,旋转轴2上设置有第一导油孔21,用于将润滑油从外部导入至太阳轮3,太阳轮3上设置有第一通孔31,第一通孔31与第一导油孔21相通,用于将润滑油导入至太阳轮3与行星架4之间的空腔G处,优选地,沿润滑油的流动方向,行星架4的外壁为流线型壁或斜壁,可以减小润滑油从空腔G往后流动的阻力。
[0034]具体地,第一导油孔21包括第一进油口211和第一出油口212,第一进油口211设置在旋转轴2端部,第一出油口212设置在旋转轴2的圆柱面上,润滑油从第一进油口211流入,从第一出油口212流出后进入第一通孔31。行星轮轴5上设置有第二导油孔51;行星齿轮6上设置有第二通孔61,第二通孔61与第二导油孔51相通;导油部件7内设有导油通道T,导油通道T将第二导油孔51与空腔G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包括内齿圈、位于所述内齿圈中心的旋转轴、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太阳轮、位于所述内齿圈轴向两侧的行星架、若干绕所述太阳轮布置并设置在所述行星架上的行星轮轴,以及设置在所述行星轮轴上并与所述太阳轮和内齿圈啮合的行星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第一导油孔,用于将润滑油从外部导入至所述太阳轮;所述太阳轮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导油孔相通,用于将润滑油导入至所述太阳轮与所述行星架之间的空腔处;所述行星轮轴上设置有第二导油孔;所述行星齿轮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导油孔相通;所述行星齿轮润滑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行星架上的导油部件,所述导油部件内设有导油通道,所述导油通道将所述第二导油孔与所述空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部件包括环形导油板本体,所述环形导油板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底面,以及相对设置并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外侧面和内侧面,所述底面朝向所述行星架;所述内侧面设置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正对所述空腔;所述底面凸设有油嘴,所述油嘴贯穿至所述环形导油板本体的内部与所述第一环形槽连通,形成所述导油通道,所述油嘴与所述第二导油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导油板本体包括相互叠合的上导油板和下导油板;所述上导油板的底面绕所述环形导油板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凹陷区,所述下导油板叠合在所述上导油板的底面,将所述凹陷区合围形成所述第一环形槽;所述油嘴凸设在所述下导油板的底面,所述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翎任晓华王川尹雪朱国胜郭成宇田孝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